|
谏言
《卡内基中国透视》在走访几位国会资深代表时,收集到如下对国内政策制定者及研究者的一些建议:
首先,对于一贯严厉批评中国的美国政界人士,不宜随便贴上“反华”标签。简单地标签化容易深化巩固其“反华”立场。了解其立场的来源及背后的动机,以友好的方式邀请其提高对中国的了解才是更高超的策略。过去大使馆愤怒的谴责信、外交部发言人一成不变的谴责言辞,以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批判文章,这些方式方法已经证明了对改变这些“对华不友好人士”的想法与政策上的无力。在参议员舒默提出对华征收惩罚性关税议案以后邀请其访问中国、对一贯批判中国**人权的美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以礼相待,都证明了是更有效、更老练的外交手段。
其次,加深对美国政治体制的了解。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很不同,套用中国的政治思维模式对美国的政治体制以己推人是行不通的。政策制定者一方面要深谙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特点,一方面也要明白什么要紧什么不要紧。这方面的拿捏就更微妙一些。比如认识到国会议案与美国政府的政策之间的差别。国会通过的议案并不一定就是美国政府的政策。国会议员们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所以在支持或反对一个议案的通过时并不需要战略权衡;有时候他们的立场往往只是出于某种情感上的依附。这时候,外国政府常错误地把这些议案看得比它们实际的意义更重要。
此外,政策制定者要意识到中美关系还受美国政府和国会的竞选周期的影响。将于今年11月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将使2010年成为中美关系发展困难的一年。在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国会控制权的争夺中,中美贸易问题将不可避免地被加以“利用”。中美两国政府在这方面都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成立于1910年,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智库、知名的外交与国际事务政策研究所,其中文网站“卡内基中文网”(www.ceip.org/china)由中国项目主办,旨在向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广泛介绍来自卡内基基金会的著作、杂志、活动及其他信息资源,以增进中美之间国际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的学术交流及相互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