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17 16:31:10
|
只看该作者
志愿者热情可嘉知识未必够
目前,有不少受过一定心理培训的民间救援者纷纷进入灾区施救,而当地不少志愿者自发地对灾民进行心理辅导。志愿者的热情值得肯定,但这种现象之中也蕴藏隐忧。“不是谁过去做志愿者都行,志愿者一定要有一颗大心脏。”本报心理健康版主笔、北大心理学系硕士武志红认为,救援者和志愿者不能仅有“勇敢的心”,否则很可能从救援者也变成“待救者”。
“心理救援一定要注意科学救援,对灾民的温言安慰非常重要,但心理干预并不仅仅是安慰。”贾福军指出,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或者对心理辅导一知半解的人上阵,还有可能出现越劝越糟糕的局面。
心理专家为救援者和志愿者们列出“用语清单”,对灾民有些话一定得说,有些则绝对不可说,否则将加深灾民的伤害。例如一定要说:“这不是你的错。”“看到这些,一定令人很痛苦。”以此打开灾民的心门,并帮助缓解他们的负疚感。
一定不要说:“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别难过了。”“你还年轻,还能再有孩子。”这只会勾起灾民对死亡的回忆、对家人丧生的痛苦和自责。
出发前应“恶补”心理知识
专家建议,救援者赴灾区前应“恶补”心理知识,做好自己的心理防护。
救援中不提倡“心伤不下火线”,当出现易疲劳,因心力交瘁、筋疲力尽而觉得生气,例如对周围人、政府官员、媒体感到愤怒,感到不够安全,觉得自己软弱、内疚和羞耻,感到自己的问题与受灾者相比微不足道,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多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等情况时,请务必向心理医生求助。
尹平建议,救援人员不要24小时均与灾民接触,要有适当的情感“抽离”,与同伴相处、聊天、互相打气,以调适心情。为缓解情绪的焦虑,可听听音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