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竹今日起挖出遗体不再认领即刻深埋
--------------------------------------------------------------------------------
2008-05-16 07:2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大灾防疫警钟长鸣
——专访唐山大地震时期的应急专家岳麟
马晓华
当10万大军正争分夺秒抢救有形的生命之时,无形的防疫战线警钟已经长鸣。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控制灾区的传染病流行,不能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我们将对不起国家、对不起灾区的人民。”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防疫组组长、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昨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然而,交通中断,带来的不仅仅是救援的难度,也带来了防疫的难题。
“如果不能及时进入灾区进行防疫工作,灾区的卫生问题、饮水卫生问题,抓晚一步,将会带来很多事情。”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原情报室主任,年届79岁高龄的岳麟对《第一财经日报》不无担忧地说。她从事环境卫生研究工作40余年。1976年唐山地震期间,任卫生部派出的灾区卫生防疫队队长,组织领导灾区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及流行病等工作。
警惕水成疫病之源
“我现在很担心汶川的环境。因为余震不断,可能造成的泥石流、岩石塌方,都会进一步加剧伤害。特别是饮水卫生问题,对于集中供水的地方,卫生问题会比较容易控制,但是分散式饮水,会难以控制卫生问题。”岳麟说。
地震后,灾区的建筑物往往都会大面积倒塌,供水设施会遭受严重破坏,从而导致集中式供水中断,而分散式供水和农村供水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水管淤砂、井管错裂等。
在忆起唐山地震时,岳麟说:“当时正值酷暑,人们迫切需要饮水和用水。在一时无法找到可供饮用的、适宜的水源,又无运水工具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就近取各种不卫生的水饮用,包括雨水、坑水、池塘水、河水、游泳池的水,甚至是工业废水等。从而造成居民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
当时水质检测结果表明,水源普遍受到有机污染,大肠菌群普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这就必然导致震后早期,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急剧增多,短期内达发病高峰,如1976年7月底至8月底,当地菌痢发病率为9.72%~18.6%。而1975年同期的发病率仅为0.13%~11%。通过对流行因素的分析,可以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不卫生的饮水所致。“当时一度出现全国治疗肠道疾病的药出现紧缺。”岳麟说。
“所以,汶川震后初期,卫生防病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卫生安全的饮用水供应,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饮水卫生尤为重要。要尽快对饮水卫生加强管理。”岳麟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