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台湾政治势力的平衡
对台工作应该两手抓,一手抓两岸的交流,一手抓台湾政治力量的平衡,做好两手准备,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对台工作的既定目标,才有可能重振民族复兴的大业。
李登辉以来台湾的政治生态演变成了一个有趣的三三制状态,本土方面,民进党做大,国民党内的本土派居中,李登登辉的台联排末,台湾的本土势力分成了三块。在外来的势力通称蓝营方面,国民党做大,亲民党居中,新党最次。台湾的民情在两大对立的阵营中又各自分成了三派,亲民党,新党历经十几年的坎坷经营最终都要回归国民党,因为国民党有以王金平为首的本土势力最坚定的支持,亲民党新党没有输入本土力量,走的是一条不可持续发展的路。民进党高举台湾意识,排斥了外来势力,由于民进党走的是一条与国民党外来势力抗争的路线,所以在组织工作上很自然的排斥外来势力,这一点民进党是作茧自缚了。新党成立初期,秘书长赵少康走求同存异依托统一战线发展新党的路线。当时的民进党主席是施明德,赵少康当年与施明德的走动还受到了民进党人的举派抗议,但是在施明德选立法院副院长,阳光法案推出,冻结核四预算等政策上新党与民进党还是有合作的。新党争取朱高正的社民党集体加入新党就是统战政策胜利,也是新党与本土势力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可惜,新党最后走上了一条以批李[登辉]为己任的极左路线,最终是泡沫化了。看清了台湾的政治生态,台湾的政治人物要大有作为就不难了,就民进党而言,要做大就一定要争取外来势力的中间派,总不能将希望寄托于对手的***上,主动的争取才是根本。国民党要做大同样也是一定要争取本土势力,在稳定现有的基础上主动开拓争取,从统计数据上看能够争取的就是那关键的一百万,这是一个极不稳定的一百万,统一战线的主战场就在这一百万了。
民进党选战失败了,有两个原因,一是政治面,另一个是技术面。在政治面方面,民进党执政八年吃了八年的国民党政权留下的老本,政治上贪污腐败,陈水扁带头,八年中被抓了十几个部长,经济上毫无建树,加剧了本土资本的对外输出,文化上作茧自缚,割裂中华文化,另搞一套台湾文化,自我束缚。但是,由于民进党的基本盘没有崩盘,政治面的问题并不是主要的问题,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技术面。民进党的选举战略从一开始就就不对,战略的重点应该是***瓦解蓝营,而不是马英九个人。民进党对马英九个人估计过高,没有去研究国民党的内部矛盾。马英九与王金平在竞选党主席后国民党的团结就成问题了,连战想以王金平当党主席来开拓本土票源,但是又不能左右党内的深蓝基本盘,开放党员投票选举后深蓝选了马英九,这样,连战的计划就失败了。如果马英九以党主席的身份参选党主席,那国民党肯定要***,民进党在这个时候以特支费案打击了马英九,使马英九辞党主席,吴伯雄高票补选成功后挟补选高票促党令畅通,推出尊李政策,抓住了本土派,化解了党的权力危机,深蓝与本土各有所得,凝聚共识,民进党就无懈可击了。国民党的选战只要保持深蓝基本盘不***,再抓住本土派就可稳定大局,如果吴伯雄没有当党主席国民党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争取到本土派中的中间派的,这样民进党还是有一搏的。所以说,民进党败在技术面。
国民党赢得政权后所面临的危机就出来了,吴伯雄补选党主席高票当选后,吴伯雄推行尊李政策推出萧万长,将党权集中于党中央,总统与立法院长与党中央分离,此举暂时平衡了国民党的主导权之争。 李登辉现在在台湾还那么的好用,靠的是啥?民意。九十年代初李登辉按国民党的既定方针推动政治改革,以优厚条件劝退了一大批终身制的老民代,使得一大批的台籍政治人物经选举而出,有了这些本土籍的政治力量的支持李登辉才有可能为[二二八]翻案,为[二二八]翻案是大多数的台湾人心愿,此举化解了国民党与台湾本土籍人民的长期积怨,为李登辉的总统直选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李登辉与**分道扬镳是因为提升台湾意识,拓展外交空间而起,李登辉得罪的是**,没有失去本土籍的支持。**常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人民的大多数又支持李登辉,这就有矛盾了,此次入联公投就很说明问题。在对台工作上一定要实事求是,要承认李登辉的坚实民意,这样才不会打嘴巴打到自己。对李登辉带出的那些本土籍政治人物,那些人对李登辉是有感情的,李登辉后来离党又组党,那些人的大多数又没有跟着走,对这些人要团结。在李登辉后这些人遭排挤,那是国民党内斗争的原因,为了争取个人的政治空间,并不是路线之争,**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看清问题的实质。
**对台工作的传统 是较注重于争取有中国思想[九二共识]的台湾政治人物与团体,没有研究与注意台湾政治力量的平衡。现在国民党重新赢得政权后由于是在民进党执政八年后的重新赢回,台湾的政治生态以及国民党内的权力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据个人观察,**的对台工作并没有跟上这个重大转变,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还停滞于传统的工作方式。
九十年代初李登辉主政时期在政治改革与解决国民党统治台湾四十年所遗留的问题上遇到较大阻力,李登辉经由密使管道与**达成口头协议,在这个协议的指导下两岸成立海基与海协民间两会,以九二共识为基础推动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为李登辉的内政改革与政策的实施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李登辉依靠政治改革与解决国民党统治台湾四十年所遗留的历史问题赢得了较高的民意支持,在九六年的首次总统直选时以高票当选,李登辉挟民意推翻密使协议,置**的警告于不顾扛着+++国的大旗去开拓国际空间,最终**以导弹演习为密使协议划下句号,两岸关系从此走入低潮直至民进党八年时期的冷冻状态 。
当时**将工作的重点投放在李登辉一边,对台湾新兴的政治力量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李登辉失去了国民党内与党外政治势力的平衡制约,一人独大,一手遮天,最后挟本土民意走向了**的对立面,这是一个教训。
国民党重新赢得政权后其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马英九是深蓝的代表,王金平是本土派的代表也是民意的代表,吴伯雄是国民党的中派,以党主席的身份居中操作国民党的深蓝与本土两大派的协调工作。吴伯雄登陆后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两岸关系的交流热潮,台湾的各路政治势力也跟着搭车以争取在这一波的两岸交流热潮中为自己的所属势力重新定位。王金平在这几年中屡次透过媒体放话表示登陆之意,都没有受到**重视,王金平自己说是有人搞破坏,王金平登陆的意愿很清楚,**没有给予积极的响应。**要吸取九十年代初与李登辉的[密使协议]的教训,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投注吴伯雄的同时要注意研究国民党内外的政治势力,特别要注意台湾政治力量的平衡与国民党内的势力平衡,决不能让国民党失去制约,更不能让马英九失去制约。在当前能左右台湾政局与国民党权力平衡的就只有王金平了,**应该积极的做王金平的工作,要看到,在入联与返联公投如火如荼时只有王金平一人公开的反对,决不随鸡起舞。**应该在新的形势下解放思想重新认识王金平,这是形势的需要也是对台工作的实际需要。
在马王竞选党主席时国民党的权力危机爆发,在补选党主席时问题到顶点。吴伯雄补选党主席成功后将国民党的权力核心抓在国民党中央,形成了以吴伯雄为核心的党中央。立法院,行政院,总统,是国民党派出的人,要听党的,总统是国民党的,马英九是国民党的派出人物。马王之争表面看是总统之争,其实质是国民党的深蓝与本土对国民党领导权的争夺,吴伯雄也算是一个中派,以党中央为核心,将政权[总统],立法权[立法院],行政权分开,由此,吴伯雄将国民党的权力危机成功化解,将来的权力核心已不在总统,马英九只是国民党派出的总统。有一些人还在用老眼光看当前台湾的政治问题,特别是国民党的问题,**的对台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谋两岸关系的大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