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岛内政局仍呈现蓝绿对抗与朝野对立局面,国、 民两党围绕“立委”补选与县市长选举展开新的权力争斗,虽然总体上仍维持“蓝大绿小”格局,但已出现明显的“蓝消绿长”之势。一年来,马当局执政风波与争议不断,声望下挫,满意度下滑,迫使马英九对“内阁”大改组,并重新调整党政关系。马英九出任党主席,国民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新阶段。民进党继续坚持强硬的对抗路线,改革迟缓,进步有限,但“扁案”不利冲击开始减弱,有逐步走出低谷之态势。可以说,2009年是台湾政局“蓝消绿长”的一个关键年。
朝野对立与蓝绿对抗依然尖锐
2009年,马英九致力于缓和蓝绿对抗,争取实现政治和解,在年初就提出“容忍和解”理念,但在蓝绿政治立场及两岸政策主张差异甚大的情况下,蓝绿对抗与朝野对立格局没有任何改变,政治斗争依然激烈,政治对立持续升高。
一是“双英会”一直无法实现。岛内政坛一直希望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与在野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举行“双英会”,展开政治对话,就政治、两岸与经济等议题展开对话与协商,实现政治和解,共谋政局稳定与经济发展,但蔡英文以种种理由予以回绝,使得“双英会”一直无法实现,使得朝野矛盾依然十分尖锐,无法化解,影响到台湾政局的稳定与马当局的顺利施政。民进党在县市长选举取得“小赢”后,蔡英文将更加强硬,“双英会”与蓝绿和解的困难进一步增大。
二是朝野两岸政策主张与立场严重对立,斗争激烈。马当局坚持理性、务实的两岸政策,大力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加快推动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但民进党对此表达了强烈地反对态度,指责马当局的两岸政策措施“倾中亲中”,进行DIZHI。尤其是民进党对两会协商与经济合作持反对立场,扬言以各种方式DIZHI与抗议年底在台中市举行的第四次陈江会。民进党还发动反对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公投”连署活动,并向中选会提出“公投审议案”,尽管被中选会投票否决,但民进党仍扬言抗议到底,显示蓝绿两大阵营围绕两岸议题展开激烈的斗争。
三是蓝绿阵营对陈水扁家族弊案呈现不同的态度,并为此展开一场持续不断的政治斗争。“扁案”是贯穿岛内政坛的一大司法案件,但因其特殊性、复杂性与广泛性,成为蓝绿政治斗争的焦点之一。台湾司法部门依法对陈水扁连续收押,部分案件完成一审司法程序,判处陈水扁及相关人员不等有期徒刑。民进党及绿营势力仍坚持“扁案”是“政治力介入”,不断声援陈水扁的“司法人权”,甚至还发动“救扁”行动,让“扁案”政治化。蓝营人士则支持依法加快、加大处理“扁案”,但同时认为检察部门办案不力,“检察总长”陈聪明疑问重重,对此表达了不满。可以说一年来蓝绿阵营围着“扁案”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攻防与斗争。
四是“进口美国牛肉事件”引发新的政治风波。马当局在选前关键时刻决定进口美国牛肉及其内脏,在岛内引起很大争议,并迅速演变为一场政治风波。民进党借机“打马”,向马施压,要求马当局重新开启台美牛肉谈判,给马制造难题。国民党内部意见分歧,部分国民党执政县市首长为了巩固权利,也表达反对态度及采取DIZHI措施,再次造成马英九的执政危机,进而成为影响国民党在县市长选举中受挫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民两大党权力争夺激烈,“蓝消绿涨”态势显现
2009年,台湾政坛先后举行多次“立委”补选与以县市长为主的“三合一”选举,成为蓝、绿两大政治阵营权力争夺的重要目标。在多次“立委”补选中,国民党除在泛蓝占优势的台北市“立委”补选中“小赢”外(尽管国民党候选人当选,但得票率大幅下降),其余补选均宣告败北。尤其是民进党在云林县“立委”补选中大获全胜,成为进党失去政权后一次重要的选举胜利,增强了民进党的信心,成为民进党逐步走出低谷的重要标志。尽管民调显示,2009年民众对民进党的支持率或满意度仍低于国民党,但处在回升过程之中,支持度目前超过20%,较2008年增加一倍以上。国、民两党在“三合一”选举中竞争激烈,结果呈现“绿小赢蓝小输”与明显的“蓝消绿长”态势。在14个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减少2席,降为12席,民进党增加1席,增加到4席;从得票率观察,国民党得票率降为百分之47.88%,民进党大幅上升到45.32%,蓝绿差距迅速缩小到两个百分点;从得票数观察,国民党的得票数较2005年选举减少近15万选票,较2008年大选中马英九得票减少100多万选票,短短一年时间国民党就在十七个县市、不足总人口40%的县市损失100万选票,是十分惊人的。特别是在桃园县、台东县、澎湖县与嘉义市选举中,国民党均是“险胜”,而在云林、屏东及宜兰三县,国民党更是“惨败”,被称为国民党这次选举是“输得彻底,赢得惊险”。民进党不仅守住了南部三个县市,还光复了所谓的“民主圣地”宜兰县,民进党当选席次、得票数与得票率均实现“三增长”。在县市议员与乡镇市长选举中,也同样呈现“蓝消绿长”态势。若延续到明年的五大直辖市选举,民进党与国民党均呈现“座二望三”的“五五波”选举格局,民进党呈现上升态势仍会继续。
马英九执政争议与危机不断
马英九上台执政进入第二年,即将完成一半任期。但一年来,马当局执政遇到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引起争议诸多,危机不断,对马英九本人与执政团队造成很大的信任危机。
为兑现马英九“三都十五县”的选举承诺,马当局积极推动县市升格立法与政策,“立法院”于4月通过“地方制度法”,确立了县市升格的法源依据。随后,在激烈争议与政治考虑下,台“行政院”先后核准通过台北市、台中县市、高雄市长与台南县市的升格方案。此举对年底县市选举与次年直辖市长选举及岛内政治生态均会生产重要影响,而且很可能成为导致国民党丧失政治优势的一个重大“败政”。
继年初提高油价引发第一波执政争议后,马当局执政危机不断,一年来先后发生重大政治争议与执政危机不下十多个。其中,台风引发的“八八水灾”,造成数百人死伤,引发岛内一场强烈的“政治地震”。由于马英九与行政部门危机意识不足,处理灾情力,行动迟缓,引起巨大民怨,民进党借机将其高等政治化,全力“打马”,对执政团队造成很大杀伤力,民众对马英九、“行政院长”刘兆玄等不满情绪升高,不满意度大幅上升,成为马上台执政以来面临的最严重的一次政治危机。在这样的局势下,马英九不得不对“内阁”进行重大改组,“行政院长”刘兆玄被迫辞职,由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吴敦义出任“行政院长”,桃园县县长朱立伦出任副院长,并大幅更换十多位高官,组成新的所谓“行政内阁”。“吴朱”体制形成后,尽管外界给予高度肯定与期待,但吴敦义任职后,接连发生“密访香港事件”、“进口美国牛肉事件”及“与黑道大哥同游巴里岛事件”等,对吴敦义与国民党的执政形象均造成新的伤害,让马当局一年来一直陷于危机处理与政治风暴之中。
台湾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失业率持续上升,司法改革滞后,执政争议与危机事件不断,民众对马英九当局执政从期望变为失望,从乐观变为悲观,并在民进党的政治操作下,“执政无能”成为马当局的执政“标签”,马英九的政治形象受到很大伤害。多个民调显示,民众对马英九及执政团队的施政满意度在起伏中呈现大幅下滑趋势,满意度降至40%以下,不满意度超过满意度,而且对马英九的信任度也大幅下滑,首次在11月初低于不信任度,显示民众对马当局执政缺乏信心,成为马英九执政的最大危机。
国民党完成新的权力部署,但发展出现逆转态势
国民党作为执政党,执政表现不佳,民众支持度不高,党内矛盾重重,党务改革阻力巨大,制约着国民党的发展与壮大。
为理顺政党关系及实现“以党辅政”,马英九改变过去严格遵守的“党政分际”立场,对兼任党主席表示了新的意愿。7月26日,国民党举行了党代表与党主席选举,在只有马英九一人参选的情况下,马英九高票当选。在国民党第18次全代会上,马英九正式宣誓就职,接任党主席,连战与吴伯雄任荣誉主席,国民党完成了党的领导层改组与权力世代交替,标志着国民党正式进入以中生代为主的时代与真正的“马英九时代”。
马英九出任党主席后,一直致力于党的改革,但争议不断,阻力极大,成效不显著。国民党在中常委选举中出现贿选现象,结果两位涉嫌贿选者被取消当选资格,在改革派的主导下,导致中常委重新选举,这在国民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尽管在争议中完成中常委的重选,但由于国民党并未经历真正的世代交替,其中多位新当选的中常委形象依然不佳,而且中央委员与中常委年龄偏大,严重老化,思想保守,年轻化步伐缓慢,年轻人没有“出头天”的机会,严重制约着国民党的改革与发展。
党内矛盾复杂,派系林立,斗争尖锐,整合困难。在十七个县市长选举中,有九个县市呈现泛蓝***选举局面,标志着马英九与国民党中央整合努力彻底失败,马英九的权威受到很大挑战,终于酿成年底县市长选举的重要挫败,成为国民党发展的一大隐忧。
马英九致力于国民党的正派与清廉形象塑造,打击贿选,但一年来有四位国民党籍“立委”因贿选被判当选无效,在中常委选举中出现贿选问题,而且在年底“三合一”选举中有多位国民党籍候选人涉及贿选,不断伤害国民党的改革形象。
从一年来国民党的执政表现与发展观察,国民党不进反退,“败象”渐露。国民党占有强大的执政优势,在“立法院”占绝对多数,却展出不出执政优势所在,执政与法案审议处处受到民进党的牵制。尤其是在“立委”补选与县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均呈现“小输”甚至“大输”的局面,种种迹象显示国民党开始从发展巅峰下滑,有明显的逆转趋势。
民进党继续坚持激进的“反中打马”路线
失去政权后的民进党,没有任何的反省与改革,依然坚持“反中打马”政治路线。一切政治主张与政治活动均是围绕坚持台湾主体性与台独路线,反对与DIZHI两岸关系的改善以及两岸经济合作,牵制马英九的施政。
年初,民进党召开临时中常会,就党的路线及改革方向、县市长选举等议题进行讨论,确立了社会运动与议会路线相结合的政党路线,并将2009年定为“社会运动年”,推动“全民保台运动”,会后新闻搞仍将“捍卫台湾主权”作为三大政治诉求之首,揭示了民进党继续坚持“反中打马”的政治路线。
在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上,民进党没有对失去政权后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与两岸政策进行反思与改革,没有对“台独党纲”进行修正,依然坚持较为激进的“台独”主张。在党内改革派与保守的较量中,改革派仍处于弱势,诉求不明显,行动不力,保守派仍然是民进党内的主流声音与力量,让民进党错失改革的难得历史机遇。
在两岸问题上陷入新的矛盾之中。民进党对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持消极反对态度,与岛内主流民意相违背,导致民进党无法提出符合主流民意的两岸政策论述与主张,制约着民进党的发展。在处理民进党与大陆的互动关系问题上,民进党对公职人员或党员干部赴大陆交流活动持双重标准,一方面允许或默认地方执政县市首长到大陆搞商贸推介交流活动,又对到大陆参加“海峡论坛”的党员进行强烈打击,甚至开除其党籍,让走极端路线的民进党陷于新的发展隐忧与矛盾之中。
民进党在蓝绿对抗中与“反中打马”问题上能够团结一致,但党内政治领袖人物之间都在为个人的未来政治生命考虑,形成党内诸天王与政治领袖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斗争局面。在地方政治权力竞争中,民进党内部矛盾仍尖锐,在年初台南县县长候选人问题上无法调和,形成绿营内部尖锐的对立。尽管台南县市合并升格后,暂时化解了民进党在台南县的内斗,但陈菊与杨秋兴又展开明年高雄市长选举的竞争。另外,民进党内不少政治人物开始以媒体与网络为平台,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与政治影响,企图寻机发展。民进党在县市长选举中获胜之后,可能让民进党政治人物看到新的发展机会,可能会引发党内新的权力斗争。
一年来,“挺扁”与“切扁”一直是党内争议的焦点,民进党一直在围绕着是否要与扁切割问题在党内展开斗争。尽管民进党没有明确与扁切割,还曾一度搞“救扁”行动,但在策略上更强调扁的司法人权而不是“扁案”本身。随着“扁案”进入司法程序,部分案件已完成一审,“扁案”对民进党的影响开始减弱,尤其是在县市长选举中,是民进党多年来第一次没有“扁”因素的选举,“扁案”未对民进党的选情造成不利影响。短期内,尽管“扁案”还不会结束,可能还会因新的案件与二审引发新的争议,但“扁案”在岛内的社会关注度与政治影响力在减少,对民进党的冲击与负面影响在弱化,“扁案”不再会成为民进党发展的重要障碍。
尽管民进党一年来没任何重大改革与进步,却因马当局的执政政绩不佳,引起民怨,让民进党在选举中屡有斩获,让民进党逐步走出低谷,并可能在明年五个直辖市长选举中继续有望获得新的发展。
2010年,台湾政局仍将呈现激烈的蓝绿对抗与激烈的政治斗争。蓝绿双方将围绕六席立法委员补选尤其是五个直辖市长选举展开新一轮的较量,预期蓝绿仍将延续“蓝消绿长”态势,马英九的执政危机不但不大可能减少,反而会面临更大的危机与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