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评社台北11月3日电(作者 张亚中)在处理两岸关系时,马政府的说法是“先经后政”,但是本人在“不要逃避和平协定”一文中认为,马政府目前的政策其实是“只经不政”。马政府不希望踏出政治性协商的理由在于选举的考量与美国的态度。两个简单问题请教马政府。第一、经济互动是否可以解决敏感的政治问题?第二、逃避、拖延、或冷却两岸政治性议题对台湾有利还是不利?
一、 经济互动不可能解决政治分歧
马政府的两岸关系发展路线图为“先经后政”、“先易后难”,本人认为应该是“政经并行、难易并进”。原因很简单,第一、核心的问题不解决,两岸关系不可能正常化。第二、经济关系虽然有助于两岸关系和缓与改善,但是政治问题涉及两岸定位与走向,此非经济关系改善可以解决。核心问题不能处理,两岸政治互信就不可能建立,两岸关系难以平稳地向前迈进。
(一)西方的经验是“先政后经、先难后易”
历史的经验显示,东西德如果没有在1972签署《基础条约》,不会有后来一百多项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协定。没有1975年相当于欧洲和平条约的《赫尔辛基最终议定书》,东西欧不会开启“信心建立措施”(CBMs)的互信机制。
东西德在《基础条约》中,接受了共识,也接受了核心歧见。在这样的基础下,东西德才可能推动日后一连串的政策互动。《赫尔辛基最终议定书》确立了二次大战后各国的主权与领土,在这些高难度的政治问题得到解决后,东德与东欧国家才愿意与西德及西欧国家建立互信。
两岸问题自然不同于东西德与东西欧的问题,但是东西德与东西欧的经验告诉我们,双方没有政治性的共识(即使是对歧见的共识),互信措施是不容易启动的,即使启动,寿命也不会很长。
(二)两岸可以“政经并行、难易并进”
两岸不同于东西德与东西欧。由于两岸目前宪法仍为“一中宪法”,因此在法律的意涵下,两岸处于“一个中国内的分治”状态。冷战后国际情势的演变、全球化时代所带来的经济相互依存、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感,都让两岸在即使没有政治性协定达成以前,还可以保持高度的经贸互动与人员往来。
2008年5月马政府上任以后,两岸透过三次“江陈会”达成了九项协议,为两岸关系良性互动扎下了基础。但是“一个中国”与“+++国是什么”一直是两岸关系中的敏感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两岸关系不容易平稳发展。
有关“一个中国”,北京所主张的“一中不表”等于表明了没有共识,国民党所主张的“一中各表”表示两岸对于何谓“一中”仍有歧见。因此,两岸应该追求的是“一中同表”,即经由政治协商,共同为双方都能接受的“一中”找到共识。如此,两岸其它的信心建立措施、经济协定等才可以顺利开展。
两岸应抓住目前经济互动良好的机会,开启政治性协商。把经济互动成果做为推动政治性协商的基础,让“政经并行”,而不是视两者为前后的平行线。从开放美国牛肉进口一事就可以知道,没有一件事是与政治无关的。“政经分离”不可能,而“先经后政”也只是拖延问题。
二、 闪躲政治问题的负面效果
逃避两岸政治性协商对台湾是完全不利的。理由在于:如果两岸无法达成政治性协议、建立政治上的互信,台湾将继续被美国勒索、台湾内部继续内耗、以及渐失谈判筹码。简述如下:
(一)继续被美国勒索
由于两岸关系无法正常化、北京不放弃武力犯台,作为台湾最重要的保护者,美国对台湾一向是予取予求。远的不谈,近来马政府无法抗拒美国压力,同意带骨牛肉、内脏等进口,完全无视台湾民众安全。另外,在美国牛肉之外,美对台军售又找理由大涨价。报载最近美国要求台湾加装“防情资泄密软体”,狠狠敲台湾竹杠达18亿,外加雷达本体及周边设备10亿美元,在在吃定台湾国防对美国的依赖。台湾的财政情况恶劣,整个国家预算也不过一兆数千亿,单仅国防预算就达三千多亿,其中又有一大块是军购支出。在这样的环境压力下,美国仍逼迫台湾政府向大笔军购预算埋单,其原因就在认定台湾需要美国。如果两岸关系无法正常化,台湾必然会继续受到美国牵制。
(二)继续内耗
由于两岸关系所引发的台湾认同问题,开启台湾从1996年起开始进行的呛声式民主内战,整个社会陷入民粹式的动员,公共议题无法理性讨论、社会失去内聚的力量。网路上语带讽刺称:“不到台湾,不知道**还在搞”,实在一点也不为过!
由于两岸政治性关系无法解决,两岸关系何去何从也持续陷入争议,台湾民主也因而变调,民主成果无法再傲视整个华人社会。十余年来,台湾经济无法快速成长,其最大原因在于“戒急用忍”、“有效管理”等自我受限,而缺乏一套进取的大陆政策,更是造成经济成长迟滞的主要因素。
由于两岸关系无法正常化,使得ECFA等经济议题都将陷入是否卖台,以及是否需要公投等政治性的炒作,进而无法理性、深入地探索相关议题对台湾、两岸的未来影响与发展。台湾欲早日跳出意识形态的陷阱、让民主正常化、并且拥有完整的经济发展蓝图,“解决两岸敏感的政治问题”是必须优先处理与面对的。
(三)渐失谈判筹码
然而,整个经济与政治外部情势是不利于台湾的,不管台湾是否愿意,中国大陆的经济像吸盘一样,让台湾无法跳出。明年以后“东协加一”开始运作,台湾的竞争利基将再一次降低。目前东亚正在讨论的东亚共同体,台湾亦完全没有发言的空间。
相对于台湾还在为是否要签署ECFA吵个不停时,中国大陆已经在规划海西经济区做为与台湾接轨的可行性。中国大陆内部的经济发展也没有因为两岸关系的不正常而有所停滞。就实际而论,如果台湾不能早日确定两岸政治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累积内部实力,再过几年,伴随中国大陆经济与政治影响力的再提升,台湾能够回旋的空间相对将更为有限,而谈判筹码也将逐步减少。因此,不仅不应该逃避两岸和平协定,台湾反而应该主动争取,否则结果极可能是被中国大陆“和平消化”。
三、 正视而非闪躲敏感的政治问题
两岸关系是有机体,它会变而不是不变,“陆长台消”是目前的趋势。马政府如果不能正视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而选择闪躲,这个趋势也不会自动转为“台长陆消”。在有机体的世界与现实的政治中,“维持现状”与“搁置争议”不容易,因为“现状”随时都在改变,“搁置”也不会让“争议”消失。
目前看起来,马英九团队认为,如果在这一任内处理两岸政治性协商,会影响其到2012年的选举,也会引发美国的质疑。马政府可能认为现在处理两岸政治性问题,对其连任不利,因而对敏感的政治问题,采取“闪躲”、“冷却”的立场。这也是为什么马政府的智库提出了台湾和大陆启动政治性对话前,必须先做到“ECFA、MOU完成签署”、“国内达成共识”和“国际社会接受”等三条件。
问题之一在于,马如何看待“时间”这个因素。本文提出了“闪躲政治问题”不利于台湾的三个理由,不知道马政府是否能告诉我们“闪躲政治问题”有利于台湾的理由为何?如果没有,只是为了2012年选举的考量,做为领导人,这样的态度与立场对吗?
问题之二在于,我们也同意建立台湾内部共识与两岸共识非常重要,可是我们却感觉到,“全民共识”目前只是政府闪躲政治问题的理由,而不是要解决的标的。在两岸敏感的政治问题上,马政府有完整的论述吗?没有论述又如何凝聚全民共识?
我们期望马政府能够正视敏感的政治问题,尽快就如何处理两岸政治关系做思考,并藉此凝聚全民共识与争取两岸共识。
(作者为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