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评社台北10月19日电(评论员 林淑玲)马英九在17日举行的国民党十八全记者会答覆媒体表示,“两岸和平协议与军事互信机制谈判时机未到”,正好与媒体报导“国安”高层透过半官方“二轨”向大陆释出政治对话“三要件”有那么一点前后呼应的味道。然而,马英九提到“谈判时机未到,因为两岸并未剑拔弩张到必须立刻谈判”却泼了部分人一盆冷水。原来,马英九手心里的“美国牌”竟与陈水扁当年的那张有几分神似。
所谓的“三要件”系台湾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赵春山10月16日在台北的一场研讨会中指出,台湾和大陆启动政治性对话前,必须先做到“ECFA、MOU完成签署”、“台湾内部达成共识”和“国际社会接受”三项“准备工作”。根据台湾《联合报》报导,“国安”高层人士证实,这是马政府首度通过半官方的“第二轨道”,公开向对岸释出启动政治对话的要件。
马政府高层上述说法点出,马英九与连战乃至部分蓝营人士,就两岸启动政治性对话时间点的认知差距极大。特别是马英九本人在十八全记者会首度提到“谈判时机未到,因为两岸并未剑拔弩张到必须立刻谈判”,如此为两岸政治对话所做定位,乃马英九接任国民党主席后的最新论述,甚具指标性。
自国民党2000年重新执政、推动两岸和解以来给外界的认知,两岸政治性对话是在双方关系春暖花开,进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下一个步骤,也就是一步步更紧密的互动。依照马英九最新的说法,政治对话却被定位为“止战”的工具。照这逻辑推下去,如果两岸关系缓和,就不必触及政治对话。换言之,以目前两岸关系的大趋势,马英九是认为没有与大陆展开政治对话的必要。
“政治对话三要件说”俨然已从马英九稍后的公开谈话得到印证。其实,从另个角度看,马政府若要以这“三要件”做为政治对话前提,间接表达永无实现的可能,其实相当不智。因为马政府急着要签“ECFA、MOU”来改善经济,大陆看得很清楚,这是台湾方面急着要上桌的菜,连时间表都订出来了,大陆签不签无所谓;既然马政府要将之与“台湾内部达成共识”、“国际社会接受”两项政治对话前提绑在一起,反推回去就是,既然其他两要件都无法达成,政治对话也遥遥无期,那“ECFA、MOU”还要签吗?
马政府透过第二轨抛出这个风向球之后,台湾能不能顺利在短时间拿到“ECFA、MOU”,阻力已不完全在绿营,而是马政府自己。会出这种招,让人质疑马政府究竟是要推“ECFA、MOU”,还是根本不想让这两个案子过关。
再进一步剖析这“三要件”。“ECFA、MOU完成签署”、“台湾内部达成共识”这两项都是两岸自己的问题,本该关起门来自己解决。争议最大的是认为两岸政治对话必须以“国际社会接受”为要件。这是欢迎外国势力介入两岸关系的另一种清晰的表述,至于对象,无庸置疑当然就是美国。16日当天在台北出席研讨会,亲自听到这“三要件”的美国智库学者不乏在华府活跃的前重量级官员,由此看得到马政府的用心。
马英九和陈水扁虽然行事风格差一大截,两人在“美国牌”的运用上,倒是有很多契合之处。陈水扁知道美国想主导两岸关系,便用力冲撞大陆,做球给美国,让美国可以台湾为筹码,从大陆拿到好处,也升高对台海的影响力;而华府为了让扁不要做得太过火,则会适度给他一点糖吃,扁也赚到了。最后是因为扁实在玩得太过火,华府吞不下去,才祭出惩罚性警告。
马英九的“美国牌”又是另一种形式。两岸关系缓和后,美国高度忧心两岸走得太近,顿失在台海的影响力及战略优势,马一方面以美国来牵制大陆,一方面也以美国来缓和绿营对他“亲中远美”的疑虑。如果以翘翘板来看,在绿营压力升高时,马英九就会更往美国靠一点,做为平衡。当然,美方也不断提醒马政府,两岸关系固然重要,台美关系也很重要,该买的武器还是要买。
如果“三要件”确实是马政府对于两岸政治对话的前提,就等于是说,要美国点头两岸才能进行政治对话,签署和平协议、军事互信机制。这项发展与马英九说,“两岸并未剑拔弩张到必须立刻谈判”同样是传递出非常强烈的讯息。对接下去的两岸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