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英九与赖幸媛对于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等政治议题,都持拖延态度。
中评社台北10月16日电(作者 石之瑜)从马英九到赖幸媛,台湾的各级大陆政策官员都表示,在两岸协商优先顺序上应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经后政,以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及维护交流秩序为优先。对于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等政治议题,谈判的条件仍不成熟,因此尚无预设推动的时间表。
两岸政治议程在今年暑假开始出现在台面,不是偶然。毕竟北京也了解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道理。也许,为2012年以后政治谈判先暖身不失为合理的考量,不过从七月国台办王毅主任倡议开放民航穿越海峡中线开始,各种敦促和平协议的讯号纷至沓来,除了学者发表专文鼓吹,甚至连战也表现出急迫感。
结果,导致近来若干美国官员隔空介入,表面欢迎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言下之意就是反对更高层次的和平协议,即企图将讨论范围限制在军事议题,以便能缓和这股北京发动政治和平攻势。
对两岸现状的不耐或急迫感其来有自,主要针对两个现象。一是马英九政府自就职以来在遭遇台独步步进逼,不论是牺牲网路言论空间惩处郭冠英的偏激举动,或三不五时要求保证外交休兵却毫无承诺,在在都让人感觉得寸进尺。
同样要紧的,是马英九就职以来避谈九二共识,遑论所谓“+++国”的一个中国政策,这使得他在就职之初的表态看来像是搪塞。以确认中国不***为前提的胡六点发布以后,虽然内容弹性宽广务实,马英九却更是逃窜躲藏,不吭一气。
二是关于国民党政权的前景,表现在民意支持的一落千丈。这从八八水灾后以后还更严重。换言之,没有人能保证国民党在2012年后继续执政,不能继续的机率且看似升高中。
那么,某种形式的政治保证必须尽快取得,起码足以限制可能继任的民进党政府上台后,又要往台独方向发展,或是阻挠两岸关系的平稳进程。就算将来民进党势必要推翻之前政府的政策,起码看起来那是台湾的反悔,若因此出现冲突就不必是北京的责任。
将政治问题提早拿上议程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未雨绸缪,已如上述。第二个是刺探马英九的意图,或迫他表态。但除了渴求连任外,马英九可能没有具体意图,所以未必能刺探出来,但能否迫使他表态呢?然而,既然之前北京也不好因胡六点得不到马英九回应,就停止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势,所以马英九对于当前北京呼吁和平协议谈判,当然更可置之不理。
但对北京而言,马英九屡扣不应,除了是面子问题外,近年来在两岸问题上已逐渐摆脱面子问题的北京决策当局,就不得不有其他更严重的忧虑了。
国民党从反台独问题上撤退,以及2012年大选危机乍现,在初秋更形尖锐的表现出来,不论是****与****与台独的聚合,或国民党救灾引发民怨,都可以看出来国民党因为没有思想领导能力,导致在舆论战场上毫无招架余地,民众只能草木皆兵听信谣言。
这样动辄得咎的国民党面对台独当然禁声,也当然让北京感到不值信任。
(作者 石之瑜,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