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评社香港10月14日电(评论员 锺维平)这一段时间来,大陆智库人士开始思考推动两岸进行政治接触、政治对话的步骤。对此,台湾方面非常敏感,马英九与赖幸媛在前段时间的表态中已加于婉拒。
事实上,对于两岸的政治对话,大陆是有高度期待的。但是,大陆把这样的高难度的政治对话当作是一个阶段性的较高的目标,并不是当作目前两岸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
今年5月下旬在与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的会晤上,胡Jintao说,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是“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提出的目标,已成两岸双方重要主张。他提出两岸可以就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问题、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进行务实探讨,双方要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准备、创造条件。胡Jintao是借此机会向台湾方面提出了意见主张。
在此,胡Jintao表达了高、中、低三个阶段的意思:一,高,即达到目标;二,中,则开始务实探讨。三,低,就是着手准备。
因为有阶段论,再从两岸关系总的形势来看,可以明显知道大陆方面心态并不着急,仍然努力按照“先经济、后政治”的步伐在前行,没有要改变这种秩序的意思。在7月份,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仍公开表示: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加强两岸各领域互利合作,同时为逐步破解两岸关系的难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
在“十.一”期间,大陆领导人亦作了关于两岸关系的政策宣示,我们注意到,只字不提政治对话的要求。
但是,作为智库人士,对两岸关系的思考必须先走一步,在没有形成政策之前,必须提出更多的供决策者思考的意见,这也是符合低阶段的着手准备的意思的。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余克礼在《中国评论》8月号撰文《两岸应正视结束敌对状态签订和平协定的问题》指出,在顺利推进两岸经济性、事务性商谈的同时,应尽早着手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订两岸和平协定的协商谈判进行准备、创造条件。余克礼的这篇文章在台湾引起巨大反响,这篇文章是大陆智库人士开始思考推动两岸进行政治接触的步骤的重要代表作。台湾各方对该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自此,台湾方面把大陆可能力促两岸进入政治对话的内容列入重要的对策讨论范畴,也在思考如何应对。
台湾各个方面的回应是很复杂的,其中,期待马政府积极与大陆进行政治对话的声音也很大。但是,目前台湾的政治形势具有三个不许可的特征:一,民进党不许可马政府在政治对话方面走前一步。二,美国因素也不许可马英九较快地与大陆进行政治接触。三,马政府的思想情绪也很复杂,内心因素、内部政策都不许可大胆进入与大陆政治对话的阶段。
至于大多数民意是否反对两岸进行政治接触,则未必。任何事情,要百分之百民意支持,当然不可能。
台湾“陆委会主委”赖幸媛10月7日接见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访问团时表示,包括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和平协议等议题协商的主客观条件尚未成熟,现阶段两岸需要累积更多的互信,对政治性议题协商,台湾并不排斥,但也未预设时程表。赖幸媛进一步表示,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及大陆政策的看法仍然分歧,因此政府推动两岸政策时需循序渐进,且加强凝聚共识。
赖幸媛不久前在“立法院”总质询时,也作了同样的表示。看来,这是台湾官方经过一段时间研究之后明确定下的口径,如果下一步大陆方面要提出涉及政治对话的要求的话,台湾就是用这样的官式口径来回应了。
赖幸媛的关于政治性议题协商口径大约包含三个“不”的意思:一,不排斥。二,不着急。三,不启动。不启动是因目前时机未到。
赖幸媛的回应与大陆的要求其实是有重合之处的:“不排斥”就是最大的共同点。同时,“不着急”也与大陆的意思有一定的吻合。
不过,我们要指出的是,如果台湾坚持目前“不启动”,何时启动再说,那么,与大陆的“着手准备”就有一定错位了。因此,我们估计,下一步大陆方面如果提出关于着手政治对话初步安排的建议,都会被台湾方面婉言拒绝。
而马英九则早就为两岸政治谈判设立了时间表,他称如果2012年连任,不排除触及政治。言下之意,在2012年之前,他不会碰触政治议题,2012年之后是否要做,是不是也得看情况呢?需要继续观察。
尤其是马英九在日前的“双十谈话”中正式指出,两岸间的差距与疑虑有其历史因素,不可能一步跨越,旦夕消弭,将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仍需双方抱持耐心,正视现实,循序渐进,以扩大互信,求同化异。
马英九的话堪称一锤定音。其实在这里,马英九向大陆提出了要时间、要空间的主张。马英九表明了目前两岸进行政治接触的时机三个不成熟:一,政治条件不成熟。二,民意条件不成熟。三,现实条件不成熟。
我们认为,马英九的呼吁是有强烈的针对性的,不可忽视。
我们希望的是,两岸方面关于政治对话今后如果有所争议的话,对两岸关系的实质发展不应该有重大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