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发展台湾与大陆的经济社会关系,这是两岸目前的重要议题。如果按照台湾经济自身发展要求和国际经济环境条件,台湾下一步的发展应当是象发达国家那样出现高科技产业领域的深化拓展和经济的服务业化。实现台湾经济高科技产业广深化和服务业化的重要条件是: 1)更具有原始创造能力的人才和教育; 2)具有在更大范围内建立紧密经济联系的服务业市场和经济腹地,从而在高度的开放性中成为一个为广阔区域提供这些服务的经济中心。这两个条件的获得都已经不能或者说很难依靠台湾自身的资源条件来实现。但是,台湾本地的原创性技术研发能力则是非常有限。要实现台湾经济高科技产业广深化和服务业化,台湾就必须有一个能够与高成长性和高需求的经济区域建立密切经济联系的政策和关系。显然,能够提供给台湾这种机会和条件的是地方是中国大陆。而且,没有其他地方比大陆更合适成为台湾的选择。 目前台湾应当着重发展如下几个方面: 1、完全打通两岸交往的基础设施条件,构建两岸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和直通管道。 2、开展两岸金融业合作。 3、加强两岸科技发展合作。 4、深化两岸直接投资和贸易。台湾支持并扩大大陆对台湾的直接投资领域。 5、进一步取消两岸教育和文化产业投资和贸易的限制。 6、开放两岸双向自由旅游。自2008年马英九上台执政以后,马英九所领导的政府积极推动“三通”并将其付诸实施,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但是,由于两岸仍然缺乏政治互信以及台湾岛内“蓝绿对立”所形成的对立,致使许多对两岸有利的经济举措不能很快付诸实现,这就必然会对两岸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尽管台湾岛内也有人士建议台湾仿效香港和澳门,和中国大陆签署有关“CEPA”(更紧密经贸安排)协议。但是,由于台湾当局认为“CEPA”矮化台湾,迟迟没有和大陆签署类似协议,从而失去了许多经贸良机。 台湾推出“CECA”(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欲以“CECA”代替“CEPA”。尽管CECA包含发展单向或双向的更优惠经贸措施,甚至有可能共同对外关税及贸易政策,但是,“CECA”依然不能和“CEPA”比拟,CECA只是一个过渡性和具有临时性的协定,或许能够暂时缓和政治对立,换取台湾和其它国家和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能。但是,从长远来说,这仍然是一个不具远见的协定。由此可见,政治因素仍然是目前两岸经济走向更紧密阶段的障碍。两岸经济关系从上世界七八十年代蹒跚走来,尽管在众多政治家和有识人士的推动下,在两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两岸经贸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就两岸的经济实力和现状来看,两岸发展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而阻碍其实现的主要因素就是政治歧见。两岸文化交流是目前能够积极展开的交流之一两岸文化交流的作用: (一)两岸文化交流有利于消除隔阂,增进共识 (二)两岸文化交流有利于繁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两岸文化交流有利于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加快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二、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的思路与对策 任何***势力越是想把台湾从祖国***出去,把台湾同胞与我们分隔开来,我们就越是要紧密地团结台湾同胞。为了进一步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加深台湾同胞对中国大陆的认同,在巩固和发展以往交流的范围、形式、方法的基础上,还应该着重加强这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扩大两岸文化交流的范围 两岸的和平统一寄希望于台湾民众,我们应该采取那些能够使两岸同胞有更多接触的交流形式,来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比如,宗教、影视、旅游、新闻、出版等文化交流就能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因此,应该加大力度发展这些方面的交流。 1、加强两岸的宗教文化交流 2、加强两岸的影视文化交流 3、加强两岸的旅游文化交流 4、加强两岸的新闻交流 (二)应把两岸交流的重点对象定位在青少年 (三)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形式加强两岸文化交流 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政治问题。政治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必须依靠政治,但政治也是一种文化。尽管两岸之间的经济贸易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一切都与两岸的经济地位和实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是什么在阻碍两岸经济往来向更高和更深层次发展呢?主要的原因仍然是政治歧见。 两岸关系中的安全问题是对台湾、中国大陆和亚太地区产生广泛关注和影响的重要问题。两岸安全问题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基本上与台湾和大陆之间的经济利益无关,而与两岸政治基础关系和中国国家战略的底线有关。 台湾民众在其政治生活中对国家政治边界和范围以及政治选举关系的日常感知往往会不加分辨地把台湾政治直接等同于国家政治,进而错误地认为“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任何可能的两岸安全关系及其安全合作都必须明确其政治基础的稳定性。这个特征来自于两岸安全问题是中国主权范围内问题的基本性质,而与其他方面无关。 两岸可以考虑的安全框架如下: 1、双方确认台湾和大陆的领土主权都在同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土范围内。 2、台湾承诺不改变台湾与大陆同属中国领土主权的法理现状。 3、两岸军队有充分的权利和义务捍卫台湾和大陆领土完整地保留在“一个中国”的主权范畴内。 4、在双方同意第2和第3条基础上,开展两岸安全合作。台湾和大陆任何一方或中国任何主权领土面临外敌入侵,以及两岸人民在国际社会的安全和利益受到侵害,双方有相互提供安全保障支援和进行安全合作的义务。 5、根据第4条,两岸建立台湾海峡安全合作机制。 在台湾政治中,人们常常提出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这无疑是两岸关系中最具挑战性的困难问题。可以说,在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合法的中央政权的国际知识及其政治现实下,由于中国大陆中央政府政权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承认,台湾方面任何以两岸***或政权不统一为前提而诉求“国际空间”的想法都有无解的困难。国民党“一中各表”的两岸政策并不足以解决台湾所期望的“国际空间”问题。台湾人民和台湾社会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利益的维护也许存在新的可能途径来维护和诉求,但台湾政权在两岸政权不统一情况下诉求其“国际空间”却是一个假问题。也就是说,台湾人民和台湾社会可以通过一个经由两岸人民都同意的外交主体来诉求其国际空间,但却不存在认定两岸政权不统一情况下让两个政权同时获得“国际空间”的可能性。在中国大陆中央政府政权,它可以开放两岸讨论如何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来诉求两岸人民的“国际空间”,并代表“一个中国”,但却坚决反对两个不统一的政权同时获得国际空间,以避免对“一个中国原则”的破坏。台湾人民诉求“国际空间”的唯一途径,应当是敦促台湾与中国大陆中央政府达成一个具有代理两岸共同外交和共同安全功能的“一个中国”外交和安全政府来寻求两岸共同的“国际空间”。 马英九主政以来岛内政局及两岸关系基本特点:(一)国民党强势不强,开局不顺施政困难重重。(二)民进党弱势更弱,续遭洗钱案冲击雪上加霜。(三)两党政治走向明显,第三势力空有利多条件。可遗憾的是,第三势力由于自身种种原因,未能把握时机顺势而为、壮大自己。未来岛内政局及两岸关系发展可能走向:(一)蓝强绿弱态势持续国民党可望连续执政。(二)岛内政局基本可控但依然动荡。(三)两岸关系迈向新台阶政治关系仍难突破。不过,受诸多因素限制,两岸政治关系前景复杂仍不容乐观:首先是民进党及“台独”势力的强力掣肘。其次是美日对台政策存在两面性。第三是国民党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摇摆性及妥协性。在 “一个中国”基础上,两岸政治互动存在着眼于解决两岸现实政治问题来建立和平稳定机制,和着眼于未来而展开两岸政治互动进程的基本议题。两岸政治互动的方式存在三种可能的选择: 1、两岸事先达成一个共同的政治愿景、统一方案以及需要各自分阶段采取具体措施的步骤等政治共识和协议,然后实施。 2、两岸事先不确立任何关于两岸政治前景的方案,让两岸政治前景的可能性从政治互动进程的方式和进路中内在地渐进生成。 3、把前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协商确立一个两岸政治前景的大至方向和政治互动的基本规则,让两岸政治具体的未来从政治互动的实际关系中内在地、渐进地产生出来。第一种政治互动方式的优点是具有一种架构未来的确定性,减少不可捉摸的未来风险及其现实行动无所适从的可能性。第二种政治互动方式的优点是重视政治未来对政治过程的内在性、生成性和开放性,而不是把我们现在某种关于未来的具体方案完全规定给未来。第三种方式,即协商确立一个两岸政治前景的大至方向和政治互动的基本规则,让两岸政治具体的未来从政治互动的实际活动中内在地、渐进地产生出来。当两岸政治状况的条件成熟时,再达成一个有丰富现实内容和政治社会基础的政权统一架构。这种政治互动的方式既考虑到达成一个两岸政治互动的大至方向对两岸政治互动进程保持信任关系、耐心和减少不确定性风险的意义,也考虑到两岸政治互动的各种复杂性、现实性、过程性和对未来的开放性要求。灵活协商的空间,两岸共同面对并创造未来,提高政治应对能力,特别是大陆政治的适应能力,这都应当成为必要的政策考量。这种政治互动方式将使我们对两岸政治的未来变得可以预期,也将把两岸政治的未来内置于两岸政治互动进程的开展方式和实际进程中去。博鳌论坛会议期间,温Jiabao在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先生时说:“要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继续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按照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把握两岸协商进程,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务实探讨和解决政治和军事问题。”这一次提出:“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务实探讨和解决政治和军事问题。”虽然这一提法仍笼罩在“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前提之下,但“务实探讨”和“解决”这样的字眼在同句中出现,显然表示“政治和军事问题”可以具体地呈上桌面了。这是一种新的突破,而且这种突破也是两岸的共识。 人们终于认识到,没有两岸的统一,没有两岸的和平,一个民族的现代化还会是空中楼阁,一个民族的真正崛起还将是遥遥无期。三十年来,虽然两岸关系一波三折,虽然海峡风云波诡云谲,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得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统一的脚步。 从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台湾同胞回归祖国怀抱,到2008年胡Jintao“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这种期许两岸关系改善理念的改变就已经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进步。 中国人渴望“大三通”推动“大交流”,更渴望“大交流”促成“大统一”,因为人们知道,两岸统一的这一天才是一个民族走向强盛的新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