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華社海口9月9日電(記者胡辛)兩岸學者研究后確認,
台灣“先住民”的族源主要是祖國大陸東南地區的古越人,台灣
當局目前稱之為“台灣原住民”并不恰當。
中華民族史研究會會長、原武漢大學教授史式日前在海口接
受記者采訪時說,台灣的先住民是指從6000年前起,陸續遷
入台灣,還處于原始社會的族群而言。他特別指出,台灣的先住
民過去曾被統稱為“山胞”、“台灣土著族”等并不科學,而台
灣當局目前稱之為“台灣原住民”也不恰當。這是因為:第一,
台灣的先住民是從外面遷徙到台灣的,并非土生土長﹔第二,“原
住民”的說法通常是歐洲殖民者到達非洲和美洲后對當地人的稱
呼,而台灣的先住民與祖國大陸各民族之間的血緣關系與文化傳
承關系長期存在,并未中斷,是真正的“同胞”,稱為“先住民”
更為恰當。
史式教授和台灣著名歷史學家黃大受在對台灣發現的大坌坑
文化遺址、圓山文化遺址等進行研究后,又將其與與代表古越人
生活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等進行了較全面的對比。他們認為,
在距今6000年到4500年間,台灣先住民中的泰雅、布農
等族的祖先就開始從祖國大陸東南沿海陸續遷入台灣,后來又有
3次較大的遷入活動。這與台灣著名考古學家阮昌銳先生的看法
基本一致。
兩人的研究成果最近匯集為《台灣先住民史》,已由九洲圖
書出版社出版。
請您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