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民众创造的“天纵英明的榜首神话”
* 2009-08-17
* 中国时报
* 【黄宗慧】
每年八月指考与基测陆续放榜后,媒体总会大幅报导榜首的求学过程与致胜关键,而对这类新闻我们也早已习以为常|为「人中龙凤」加上明星光环,本来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不是吗?而他们卓越的表现得到报导,又有何不妥呢?
学生们努力有成,当然值得肯定,有问题的,是长久以来关于此类新闻的报导方式。朱敬一院士今年为高中生人文及社会科学营「大师经典讲座」主讲的部分讲稿(八月三日,《中国时报》)中,有一段话就点出了问题核心:「今年的国中基测刚结束,又有一大群孩子满级分。媒体版面,又是大篇幅英雄式报导满级分的新闻,询问他们平常如何读书、考试时又如何平常心」。问题的确就在于「英雄式」的报导。
仔细检视历年新闻所勾勒的榜首群像,会发现许多相似处:例如强调读书没有诀窍、不用每天抱着书本、不熬夜念书、读书之馀照常参与诸如学音乐或运动之类的课外活动等等。说这些是神话,并不是说天才资优生们刻意隐藏自己苦读的一面,但对很多人来说,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方法,的确只是一种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神话。如果不可能透过报导从天才们的读书方法中学习到什麽,那麽这类新闻除了「锦上添花」及巩固「追求顶尖卓越」的主流思想之外,励志的意义恐怕不大。
而榜首报导的同质性,除了在于他们处理课业压力游刃有馀之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特色:就是来自书香门第、兄弟姊妹个个优秀、父母是医生、老师或至少是中上阶级。虽然其中也偶有家境清贫、寒窗苦读的榜首神话,但无可否认的是这类个桉毕竟是少数,换句话说,许多「天纵英明」的孩子往往拥有比别人更多的「筹码」。
这裡所谓的筹码说,当然是挪用了法国社会学者布尔迪厄关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象徵资本可以如何互相转化的看法。布尔迪厄在分析艺术品味的迷思时曾指出,经济领域的差异可以被转换到文化领域,然后再置换为自然本质的差异。
例如菁英阶级的子女很可能较有机会接受关于艺术的教育启发甚至拥有艺术品,因而比其他人更具有对于艺术的鑑赏能力,但一般却将这个养成过程中的阶级问题略过不谈,彷彿这种品味能力是天赐恩典;又如同社会阶级越高的人,往往因为其优势的地位而展现出某种自信或怡然自得的态度,然而「浑然天成」的自信背后又是多少资本的累积与转换呢?
成功当然不能都归因于阶级与资本问题,但也不宜化约为本质差异。天纵英明的榜首神话太耀眼,在自歎不如之际,我们往往就此被这种意识形态束缚;而受到媒体报导与各方关注的榜首、资优生、跳级生,他们后续又是否能适应这些光环所带来的压力?减少英雄式的报导虽然不见得就能让学生与家长们的价值观不至于过度狭隘、就此实现教育多元化的理想,但至少可以是一个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