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英九眼中的“他人的苦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3 15:3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他人的苦难

    * 2009-08-17
    * 中国时报
    * 【吴典蓉】

     土石泥流中仅存的一两栋房屋,受难家属的悲泣,家园全毁,原住民的哀嚎,每一张令人心恻的照片或画面,都让我们这些不在灾区的人,恨不得变成南部人,一同分担苦难。

     但是,这有可能吗?我们可能是在捷运或公车上,翻阅这些悲惨的新闻,看到一张强忍悲痛的特写照片;也可能吃着晚餐,同时看着伤心自残的受难家属,或甚至是一边讲电话,一边漫不经心的转台。我们再怎麽同情,但这一场惊天动地的悲剧,似乎就是「他人」的苦难!

     这是灾难新闻的道德两难,就如苏姗.桑塔格《旁观他人之痛苦》一书所说,「做为他国灾劫的旁观者,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经验」,这都是拜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一种名叫「记者」的特殊专业游客所赐。桑塔格讨论、批判的对象是战争摄影,一方面,反越战及波士尼亚种族仇杀,都是藉着影像及画面,迫使政治人物採取行动;另一方面,她又担心,这些川流不息的画面只会让我们逐渐麻木、冷漠。

     桑塔格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柬埔寨赤棉时代曾刻意对受刑人行刑前留下最后一张照片,她形容看着集结这些照片的《杀戮战场》一书时,难以摆脱旁观者那种「同流合污」的感受。

     面对台湾这场百年灾难,我们没有可能改变灾难新闻的道德两难困境。当然,台湾的媒体环境可能无法容许如桑塔格习惯的纽约那麽奢侈,毕竟,颱风、暴雨的危机并未远离我们,终有一天,这有可能变成「我们的苦难」,难怪,台北这几天隐隐担忧的话题是,如果同样的雨量下在台北,又会是怎麽样的景况?

     另一个不同于美国媒体的是,继八十年代的报导文学之后,「苦难」并未被视为是好「卖」的新闻,在愈来愈看不到社会边缘人的新闻中,也许我们要担心的,不是苦难新闻太多,而是太少。

     但是,最后还是得面对根本的伦理问题,当我们看到苦难,而只能同情、掉泪时,桑塔格这样形容,怜悯是个不恰当、或隐涵侮辱的反应,因为这只是宣告我们的无辜清白或是无能为力;要彻底解决这样的困境,也许只有採取行动,不论是协助重建、或是投入关心生态环境,似乎只有行动才能摆脱「旁观者」的困境。

     同样面临两难的媒体,即使无法如为了报导日本水 市汞中毒,而与村民一起生活了四年半的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但是继续反省、追踪这场浩劫,应该是起码的责任。


留言和迴响

    * 1 篇迴响

检举
公务员不慌不忙的依法定程序办理原因-他人苦难!

没办法!灾后当部落失联.村长不知就没事.乡镇长没有村干事.建设课员回报也不想主动找人去联络-是忙着帮县长管应变中心的县属单位-户政所.派出所.卫生所.国中小.消防队?这些平常都是县府单位在管的.灾后这些单位不回报直属长官单位.县府民政局.警察局..不关心派出单位全体阵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6 06:00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