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計畫 -- 期末報告(內湖科技園區與新竹科學園區之空間意涵與屬性差異)
By The Silicon Valley of Dreams, 2002
在西元2002年台灣的新竹科學園區顯然已經讓美國的矽谷褪色,毫無疑問地,這個高科技園區在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已獲得世界的認同,遑論她目前是否已褪色,她目前應是台灣科技園區的典範。然而在台灣的內湖科技園區在最近六年內悄然茁壯,六年前的員工兩千多人,目前超過七千人;六年前每年營收新台幣五千多億元,目前成長三倍,達到一兆五千億元,已快速的超過新竹科學園區一兆一千億元的營收。
但如何來評價這兩個園區的好壞,是沒有一定的標準。在 Kevin Lynch所著-Good City Form-裡提到”在為城市空間形態建立一套有限的幾個性能性指標上,我建議用下列這一組。它們都不是單一的指標,都對應著一組質量。而且,每一組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做出評估。其基本指標共有五個—活力、感受、適宜、可及性、管理。”而本文中挑選可及性來探討,因為Kevin Lynch認為可及性是現代都市中最基本的優勢。
由於可及性的分析也過於龐大,和所謂科學園區這種特定城市的定義有些許不同,因此本文也在可及性中挑選幾項來分析,其項目是—資源的可及性、可及性物件的多樣性、公共空間、交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