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表示该党将展开“深刻、大规模的中国政策讨论”,也鼓励党内公开交换意见。比起过去的说法,民进党显然有些转变,也是正面面对现实的第一步。
但是,民进党这个弯并不容易转。跟10年前民进党那场中国政策大辩论的背景不同,如今的国民党不再搞“戒急用忍”,而现在的民进党也不是当年那个气势如虹、充满执政企图心的在野党,在失去政权与扁案的双重震荡下,目前还处在“灾后重建”的阶段。
从外部形势来看,中国大陆很清楚:两岸关系要和平发展,民进党成事不足,但败事却有余。两岸未来如果要深、更广的触及政治议题,更不能不顾及民进党的态度。这也正是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占据的战略位置,换个说法,也可以看作是某种“优势”。于是,不管是明的国共论坛、或是暗的智库、学者交流,大陆方面对民进党的工作可说是多管齐下。
民进党的困难在于,做为在野党,它似乎无法、也不能在两岸议题上与国民党比“开放”,实际上它也没有政策制订权。然而,民进党如果只会在两岸问题上“说不”,势将永远被认定成一个背离现实的闭锁政党,也难以真正扭转国民党某些失当的政策。更严重的是,这种“全面说不”的做法根本无法抵挡“统战”攻势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民进党只会越来越被动,出现越来越多、甚至更具影响力的许荣淑、范振宗,它的内部分化与进退失据只会更为明显。
民进党也可以选择主打中国大陆的“民主、人权”议题,目前党内也的确有这种声音。此种做法看似颇具正当性、理想性,也踩到国共两党的痛脚,但还是回避了两岸经贸关系与文化交流的现实,对于民进党社会形象的改变和选票的增加,坦白说,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一段时间以来,在两岸三党的棋局中,民进党选择在场外叫嚷,既无法真正“将”国共两党的“军”,也掀翻不了棋盘,唯一的出路就是进入棋局。这不是要民进党和对手完全趋同,而是该党如果真正关心台湾的经济安全、弱势权益和中国大陆的民主、人权,就该拿出真实的政策与办法,认认真真地下这盘棋,在棋局中逐渐改变力量的对比,进一步落实该党的政策。
当然,民进党要做到这点,首先就需要有智勇双全的领袖,也要有绿色媒体的配合调整。从现况来看,还的确是难上加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