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8|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英九兼任党主席与两岸发展隐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3 09:4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英九兼任党主席与两岸发展隐忧
马英九兼任党主席与两岸关系的发展隐忧

作者:肖永国

    中国国民党主席换届选举2009年7月26日结束,在这场毫无悬念的中国国民党未来党主席的“面子选举”中,马英九以28万5354票当选新任党主席,得票率为92.51%。在同一天,另外两件事情发生:

    1、“台独”引以为骄傲的“体育政治化”的高雄世运会结束,民进党势必引发新一轮的鼓吹“台独”的宣传战;

    2、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与贾庆林一同出席了由海峡两岸艺术家共同组建的海峡和平交响乐团的首场演出,并捎来2005年“胡连会”达成的两岸五项和平愿景将成为马英九党纲的消息;

    如果把这些事情做一个“政治串联”,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两岸现实和未来的政治展现。

    一、两岸“电报风云”的政治背景;

    在以上的背景条件下,两岸执政党的政治家随即利用27日往来的“政党贺电”开展了一场政治舆论的主导攻势。通过该舆论宣传,两岸维护“和平发展”的政治力量希望实现六个方面的目标:

    1、  冲击“台独”利用高雄世运会操纵台湾政治舆论的势头;

    2、  把台湾政治舆论聚焦到两岸“和平发展”的关系上;

    3、  推高马英九兼任党主席的政治意义;

    4、  延续两岸关系深化发展的政治氛围;

    5、  鼓舞马英九推进两岸关系的政治信心;

    6、  支持马英九落实“胡连会”的政党共识;

    评估政治舆论宣传的胜负,最好的途径就是看“台湾新闻媒体的政治关注”、“台湾民众的讨论主题”及“台湾在野党的政治反馈”。如果从这三方面来考察,两岸政治舆论的宣传结果是成功的。通过两岸“电报风云”的政治舆论宣传,在两岸政治精英的策动下,通过两岸新闻媒体的政治互动,两岸执政党对台湾政治和社会的舆论主导能力有了很大的政治提升。这才是两岸关系一年来最大的政治发展之一。

    透过两岸的政治宣传,我们需要深度分析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影响。这就不得不提此次主导两岸政党舆论宣传战的政治推手:中国国民党副秘书长张荣恭。

    二、中国国民党核心政治人才对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贡献;

    熟悉两岸事务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国国民党内,始终存在坚持不同两岸政治观点的路线之争。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真正主张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代表人物非连战先生莫属。连战先生有三大核心幕僚,即“文胆”李建荣(连战先生的“笔杆子”)、“武胆”张荣恭(连战先生的“急先锋”)及“代言” 郑丽文(连战先生的“发言人”)。这三大核心幕僚,尽管遭遇了中国国民党的诸多政治变化,但是在近年来历次重大的两岸历史事件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张荣恭先生一年多来,面对不断调整变化的马英九执政当局,以其卓越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格局,为两岸关系的定位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政治贡献。

    张荣恭,1950年1月1日出生,台北市人,1975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法学硕士辅仁大学法律系毕业,现任国民党政策委员会副执行长兼大陆事务部主任。历任“中央社”大陆新闻部编辑,“中央月刊”副总编辑,“中央社”大陆新闻部主任,辅仁大学讲师,“中央社”副总编辑,“中央社”执行副总编辑,中国国民党中央大陆研究工作会主任、“总统府”“国家统一委员会”研究委员。

    张荣恭为世人称道的政治贡献就是:

    1、政治穿针引线;

    2004年12月下旬,在陈水扁当局及外界均分析两岸“春节包机”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候,张荣恭只身到北京,在与大陆方面沟通后,重燃两岸“春节包机”的希望,增加了国民党公开宣布介入推动包机的信心。2004年12月28日,张荣恭等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召开记者会,正式宣布国民党推动2005年台商春节包机。2005年1月9日,张荣恭再赴北京,就包机事宜与大陆方面及台商进行协商,会后正式启动了2005年春节包机业务。29日,两岸包机开始对飞,张荣恭特意赶赴广州欢送台商登机返乡。首战告捷后,4月18日,张荣恭等人赴北京,最终敲定了连战访问大陆的行程。之后的历史,两岸民众都已经知悉了。

    2、共创两岸和平;

    张荣恭早在1995年做“总统府”“国家统一委员会”研究委员时就建议建立两岸政治和社会的“和平缓冲区”,并率先提出“两岸经济繁荣带”的概念。这一概念为福建省政府采纳,二○○三年福建省政府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名称,其目标在运用福建与台湾的地缘特点,推动两地协作,建成一个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福建。福建省政府的建议获得**中央认同,二○○五年的大陆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加载“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文字。2009年5月国务院以最快的速度规划和布局,正式决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区”)。

    对台湾而言,可藉“海西区”为腹地,发挥优势,扩大市场,提升竞争力。“海西区”建设与马英九竞选政见中的两岸共同市场完全切合,实现了从台闽两地经济便捷的双向互动,获取稳妥的经验。愈为密切的台闽关系,愈有助于台海军事缓和化,为“台海和平区”创造条件。

    3、两岸政治定位;

    2008年马英九代表中国国民党行使中国在台湾的主权以来,在台湾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的格局下,处于政治摇摆状态的马英九当局对于两岸关系的定位让关心两岸发展的人们很忧虑。张荣恭敏锐的抓住马英九纪念“金门炮战”提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不能再重演内战”的政治机会,把中华民族和“内战观”结合论述,形成了马英九的两岸路线。特别在2009年4月日本***中国的政治势力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后,在张荣恭等精通两岸关系的政治精英的引导下,马英九坚持两岸关系的中华民族和“内战观”结合的历史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台湾“宪法”确立两岸关系是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对等的“特殊政治关系”。

    马英九执政当局坚持的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与李登辉主张的“特殊国与国”或陈水扁的“一边一国”划清了界限。马英九依循国民党一贯的政策纲领,务实定位两岸关系,从而恢复了两岸制度性协商,也恢复台美互信。而这种立场,不仅完全无损台湾尊严,两岸和解对话与“和平发展”的空间,也都豁然而开。

    4、共谋两岸发展;

    两岸分隔六十周年,在两岸政治精英总结一甲子波折起伏的经验后,在维持台海现状的基础上,持续“搁置争议,积累共识”。中国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一方面重建其过去提出的“两岸关系以经贸为主轴”的正确路线;另一方面开辟了透过两岸协商以拓展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空间,以及降低两岸军事对峙的契机。恢复了两会领导人中断达十年的互动,实现两岸“三通”直航,兑现了马英九的“竞选”政见,受到台湾民意支持和国际舆论肯定。

    张荣恭等人的政治坚持与马英九对两岸关系的主张完全符合。马英九的“竞选”的两岸目标就是达成“两岸和平架构”、建立“经济合作机制”、透过两岸协商扩大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空间 、共同发扬中华文化等。不仅如此,2008年12月底胡Jintao的六点讲话,作为大陆方面推动两岸关系全面正常化的指导纲领,已和马英九的政见形成善意互动。两岸在“马政见”与“胡六点”间,求同存异,稳健前进,建立两岸良性循环,强化两岸和平发展,合力振兴中华民族。这是两岸政治精英创造的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

    除此之外,张荣恭等人的贡献还有很多,如坚持“国共平台”与“两会制度化协商”的分际等重大政治是非上,台湾政治精英的政治眼界也是堪称典范的。

    诸如张荣恭一样“懂两岸关系”、“熟悉两岸事务”的台湾政治精英还有很多,基于篇幅,不一一赘言。正是在这些“懂两岸关系”、“熟悉两岸事务”的台湾真正政治精英的主导下,两岸关系一年来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

    三、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发展两岸关系的新格局;

    实事求是地说,基于对台湾特定政治和社会结构的认识,马英九的“民意”和“党意”的高支持度只会助长马英九当局对中国大陆不切实际的政治要求,对发展两岸关系及推进两岸政治协商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台湾当局要推动两岸关系及政治协商除了台湾岛内的民意支持外,更需要“两岸之外”的国际政治力量的支持。这就需要中国大陆在“做好大陆内治”、“优化台湾政治和社会结构”外,还需要打击“国际***势力”和发展“维护中国统一的国际政治力量”。

    更准确地说,透过两岸“电报风云”的政治舆论宣传,清晰地展现了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格局:“两岸执政党先行”→“工商业群体受益” →“台湾民间力量推动” →“政治和社会形态改变” →“两岸政治关系发展”。

    1、“两岸执政党先行”就是通过两岸执政党合作形成发展两岸关系的动力和主导,牢牢把握维护统一的两岸政治力量对两岸关系发展的领导权;

    2、“工商业群体受益”就是紧紧抓住两岸经贸文化的纽带,加强和巩固两岸关系的经贸文化基础,创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和潮流;

    3、“台湾民间力量推动”就是利用台湾“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格局建立两岸持续深入的社会关系,改变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仇视、对立和对抗的社会意识,建立客观、积极、善意的两岸社会关系;

    4、“台湾政治和社会形态改变”就是通过两岸点滴的政治和社会积累,创造两岸共同的利益和威胁,形成“一个中国的政治认同”、“两个政治实体合作执政”、“一致对外的政治关系”、“开放发展的两岸和谐”的政治与社会格局。

    5、“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是对以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的两岸政治和社会结局,台湾执政当局通过两岸政治协商的方式做出的最后政治认同或确认。

    由此可见,两岸之间即便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如果两岸维护统一的政治和社会力量发挥“蚂蚁憾树”的精神,通过点滴的政治和社会积累填平两岸的鸿沟,那么,这“点滴的政治和社会积累”就是发展两岸关系和推进两岸政治协商的基本力量和方向。或许这不是发展两岸关系最聪明的方式,但是,这是最符合台湾实际、最有效的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战略。

    四、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隐忧;

    综上所述,对于马英九兼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站在发展两岸关系及推进两岸政治协商的立场上而言,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两岸最重要的事情是两件:

    1、  台当局必须延续和发展两岸共同制定的“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两岸政策;

    2、  台湾推进“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党政骨干人才必须保留、发展和壮大;

    古语说“人亡政息”,就是强调,政治骨干人才对政治格局具有主导发展的作用。一旦发展两岸关系的人才流失了,即便两岸或中国大陆有多么“聪明”或“高明”的政策,也是于事无补的。然而,这一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或“杞人忧天”。

    因为台湾主张“和平发展”的领军人物中,连战先生73岁,张荣恭先生59岁,其他骨干人才也都是50岁以上的年龄。台湾真正“懂两岸关系”、致力于发展两岸关系的人才,后继堪忧。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当今台湾40岁左右的中青年人才,都是经过李登辉和陈水扁“政治独化”的群体。这其中,能够有很深的“中国归宿”和“祖国大陆”情感的政治和社会群体,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以目前两岸关系缓慢的发展速度而言,两岸能形成共同的历史和现实认同,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所以,当前对两岸主张“和平发展”、“和平统一”的政治力量而言,最紧迫的问题是真正懂两岸关系的台湾中青年人才的选拔、培养、锻炼和使用。这才是中长期台湾或两岸最急迫的政治问题。

    总之,对“发展两岸关系”和“推进两岸政治协商”而言,只懂得“政治收割”的马英九先生并不可靠。越是在两岸大力吹捧马英九兼任党主席的时候,真正关心两岸关系发展的政党和民众越是应该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本质上,马英九在两岸关系的发展史上,无论其本人是否兼任中国国民党党主席,都无可避免的扮演着“过渡者”的历史角色。不仅如此,以马英九兼任党主席为标志,马英九在台湾政治和社会的认同度开始持续走“下坡路”。马英九为了挽回其政治形象,“凸显两岸政治分歧”、“设置两岸政治屏障”等方式就成为马英九最快捷的政治选择。其政治结果就是:“两岸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的成为马英九维护其“政治形象”的政治牺牲品。更有甚者,在两岸复杂的内外环境下,两岸关系出现波折、翻覆或倒退都是有可能的。

    在中国国民党内,同时存在马英九与连战这样的政治人物,这既是两岸中国人的幸运,也是两岸中国人的悲哀。

    然而遗憾地是:马英九对这种“幸运”或“悲哀”,没有任何的民族感情。因为,事实上,马英九就是一个期待八年执政、能够“功留自己、债留子孙”的台湾小政客而已。




======================================================================

附件:台湾《中央日报》:珍惜两岸和平发展期
http://www.cdnews.com.tw 2009-07-30 08:40:30



台湾《中央日报》评论:珍惜两岸和平发展期
http://www.cdnews.com.tw 2009-07-30 08:40:30
 二○○五年四月国共平台建立以来,和平发展开始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到去年五月国民党重新在台湾执政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即完全确立。这从**给历任国民党主席的贺电中,清楚地展现出来。

 **首次发给李登辉的贺电中写道,「早日完成中国统一大业」。这意谓着对李的过度期望,而在当时,李也确实常常鼓吹国家统一,如今看来,显然都不够务实。

 本月二十七日,胡Jintao总书记在祝贺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的电文中说:「由衷期望贵我两党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一步深化政治互信,不断为 两岸同胞谋福祉,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和胡上次祝贺马首度当选国民党主席时说的,「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共创中华民族美好而努力」,主轴一致,都是和平发展。此一情势必须加以珍惜。

 从另一角度看,如果现在还是民进党执政,台湾仍在「去中国化」及搞台独,两岸关系只会处在紧张状态,时时刻刻准备摊牌,绝对谈不上和平发展。而两岸一旦摊牌,其结果恰恰是台独份子所最恐惧的统一,而且还是武力统一。因此,国民党执政对台海局势的正面意义,不可言喻。

 当然我们不能幼稚地认为,胡Jintao给马主席的贺电未像过去那样主张国家统一,是意味**放弃统一的目标。但至少**已经采取实态度来发展两岸关 系。马、胡两位领导人都认同中华民族,那就表示尽管存在两岸政治分歧,仍可透过搁置争议的方式,逐步化异聚同,此一过程即是和平发展期,这有利于提供两岸人民安居乐业的环境。

附件
马英九兼任党主席与两岸关系发展隐忧.doc (66 KB)
2009-7-30 16:09, 下载次数: 56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3 09:48:57 | 只看该作者
马英九当主席,新一轮党务人事布局开始。台湾已经有人开始放黑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3 09:49:01 | 只看该作者
一朝天子一朝臣,多发展青年才俊把。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3 09:49:04 | 只看该作者
两岸统一,不仅是两党的事情,更是两岸人民的事情;需要两党的互动,更需要人民起来去推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3 09:49:08 | 只看该作者
本质上,马英九在两岸关系的发展史上,无论其本人是否兼任中国国民党党主席,都无可避免的扮演着“过渡者”的历史角色。不仅如此,以马英九兼任党主席为标志,马英九在台湾政治和社会的认同度开始持续走“下坡路”。马英九为了挽回其政治形象,“凸显两岸政治分歧”、“设置两岸政治屏障”等方式就成为马英九最快捷的政治选择。其政治结果就是:“两岸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的成为马英九维护其“政治形象”的政治牺牲品。更有甚者,在两岸复杂的内外环境下,两岸关系出现波折、翻覆或倒退都是有可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3 09:49:1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文章很有见地,
值得一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3 09:49:16 | 只看该作者
国民党并没有统一的意愿,它们就是一群败家子,不仅想把中国内政搞乱,还要从中渔利。现在地方社会为什么如此混乱?就是这群汉奸搞的鬼!!!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3 09:49:20 | 只看该作者
马英九对这种“幸运”或“悲哀”,没有任何的民族感情。因为,事实上,马英九就是一个期待八年执政、能够“功留自己、债留子孙”的台湾小政客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3 09:49:24 | 只看该作者
马英九有和平统合愿望!问题是大陆没准备认同心同国


白马非马,此国非国,“一中转型”,同心同国。

为何转型,国共内战,“政府转型”,异质并存。

证实历史,国共共国,“殊途同归”,聚同化异。

正视现实,法统优先,“不独不武”,诚信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3 09:49:28 | 只看该作者
你污蔑大陆,无视大陆,想回生你的岛上就赶快走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4 14:1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