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的优秀党员卓琳同志因病逝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3 09:1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开始中国***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央军委办公厅原顾问卓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29日1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卓琳奶奶一生为社会默默做出了许多贡献。汶川地震期间,卓琳奶奶就为灾区捐款了10万。得知四川发生地震的消息后,卓琳积极发动家人为灾区捐款。随后,卓琳的家人纷纷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去年5月15日,卓琳老人拿出多年积蓄捐给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凤凰卫视近日制作了《永远的小平》这部专题片,其中,邓小平与夫人卓琳心心相印、相伴走过58个风云多变的春夏秋冬的故事尤为感人。
    1939年的秋季,邓小平与卓琳在延安相识。卓琳老人回忆:“他和邓发都是从前方回来的。我在公安部工作,他们经常到公安部玩。他大概在那个时候就对我有意了,我不知道,他就找我的女朋友来跟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问我同意不同意,我说我年纪还轻,不想那么早结婚,拒绝了。”
    邓小平当时是八路军129师政委,卓琳是一个年轻的女学生。对这位从前方来的长征干部卓琳缺乏了解。
    但邓小平并不灰心。卓琳接着回忆:“后来他亲自找我谈了两次,第一次谈他的情况;第二次谈他的希望。我听听,觉得这个人还可以。他有点知识,是知识分子。而且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结婚。我那时候已经23岁了,就同意了。”回忆中充满了思念和甜蜜。
    不过幸福的二人世界没有过多久。结婚没几天,卓琳便随丈夫离开延安奔赴太行。卓琳说:“结婚以后,他就带着我一块回前方去了。到了前方后,他在师部,我在后方,就是总司令部。他来开会,就见个面;他不开会,我们就见不着面。后来我就说,我们这样也不行呀,你是不是给我写个信啊。他说,我写什么啊。我说,你就写写你怎么生活,你有什么感想……他说,好,我以后叫秘书给我写一个,我印几十份,一个月给你发一份。我一听,就说,算了算了,你别这样搞了,我也不要你写信了。”
    后来,老人渐渐适应了丈夫的性格,也理解了丈夫的心。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老人随后就带着孩子们赶到那里。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邓小平一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艰难岁月,更显出夫妻间的情深意切。真是风云突变爱人心不变。
    在此,哀悼卓琳老人离开。
祈福我们敬爱的两位老人泉下一路幸福。

文章结束


附件
南山与小平一国两制的关系.jpg (83.39 KB)
2009-7-31 06:04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3 09:17:56 | 只看该作者
卓琳吊唁现场 亲友寄托哀思(组图)
卓琳吊唁现场 亲友寄托哀思(组图)

   2009-07-30 16:03:33  



亲朋好友捧着花篮前来吊唁。
  中评社北京7月30日电/今天,是卓琳去世的第二天。上午,记者来到她生前居住的位于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在一个多小时内,记者看到不时有吊唁的亲友前来寄托哀思。

  人民网报道,米粮库胡同的东口已经封闭,外部车辆不可进入,人员仍可以自由出入。几位交警在维持交通秩序。记者在米粮库胡同口碰上一位72岁的李奶奶,她告诉记者说,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平日里从没见过卓琳,从昨天开始,胡同里陆续有不少人送花圈和花蓝过来,才知道她去世的消息。

  卓琳居住地是一个灰色砖瓦小院,灰色的大门,在树木的掩映下,古朴而宁静。门口并无警卫,大门紧闭,不时打开供吊唁朋友车辆或人员出入,随即关上。

  一位表情凝重胳臂上戴着黑纱的人,出来迎接了十多位穿着黑色服装的亲友,他们排着队静静进入小院,不到十分钟就结束吊唁走出来,他们步履匆匆,拒绝了记者采访。

  小院门前,一个清洁工在清扫地上的落花,不时有亲朋好友手持花束、花篮前来悼念卓琳同志。院门口摆满花圈,现场的工作人员正在往花圈上面加挽联。运送花圈车辆上的工作人员说,这些都是昨晚连夜赶制的,很快这些花圈花蓝全部被搬入院内。

  一位姓闫的警卫,在米粮库胡同的这个小院已经呆了六年,他告诉记者,应卓琳同志家人请求,吊唁活动不对外开放,只是供亲戚朋友前来悼念。卓琳一向深入简出,近些年基本是在家养老。她为人非常低调,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也很少和外界来往。警卫希望记者转告,他是得到家人的委托,希望不要有过多媒体前来打扰。

  米粮库胡同地处景山后街北地安门内大街路西,明朝属“内宫监”,后称米粮库胡同,在油漆作胡同南边。据《明宫史》记载:内宫监所管十作日木作、石作、油漆……并米盐库、营造库等。明亦称米盐库,清改称米粮库。米粮库胡同历史上曾留下许多名人的足迹:如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就居住在此胡同的40号。

吊唁现场只对亲友开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3 09:18:00 | 只看该作者
默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3 12:1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