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英九总统接见世运得奖选手时,感谢了很多人,其中也包括了感谢中国,他的理由是:「海峡对岸也释出了善意,尽管开闭幕都缺席,但对活动是支持的,应该予以感谢」。
马总统也许认为感谢是一种礼貌,但问题是:如果支持活动但缺席开闭幕也算是善意的话,这种善意是不是太廉价了一点?对这种廉价的善意由总统出面特别表示感谢,这种礼貌是不是也太超过了一点?
中国选手不参加开闭幕式,也许是两岸事前协商的结果,但看在台湾民众眼里,却难免有点不是滋味;民众不爽的事情,我们自己总统却偏偏在公开致词中以善意视之,还要特别致谢,不禁让人质疑:马英九好像太不在乎民众的感受了。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马英九宣称「世运开幕,总统宣布,互不否认,又进一步」,这句「十六字真言」摆明了就是说,他承认能以总统身分宣布世运开幕,完全是因为中国的同意,中国若不点头,他这个总统还上不了台,只能在家里看电视转播。
但即使这是事实,作为国家领导人,马英九有必要因此而施施然骄其国人吗?并且还敲锣打鼓向全世界宣布,这是两岸「互不否认,又进一步」的证据吗?评论者也许可以作如此解读,但堂堂总统却不宜如此,否则又置台湾民众感受于何地?
以目前结果来看,马英九的两岸政策走向是对的,这是事实;而且如果没有中国的善意,他的两岸政策即使再对,也很难有所成效,这也是事实;但他动辄感谢中国的善意,台湾获邀当WHA观察员,他要感谢;中国选手参加世运,他也要感谢,好像胡Jintao丢一个善意,马英九就要感谢一次,对中国来说也许是礼多人不怪,但看在台湾民众眼里,心中作何感想?
马英九未当总统前,对中国是贬多于褒,但当总统后却「轴线翻转」。「**」二十周年,他的谈话平淡无奇;以前他批评中国武力镇压西藏,但这次中国武力镇压新疆,死了一百多人,他却未谴责。纪录中,过去一年多他对中国只有两次表态还算强硬,一次是毒奶粉事件时,他曾谴责大陆,但谴责的对象不是中国政府,而是中国的厂商;另一次就是不久前他明确拒绝中国提出开放海峡中线的要求。
国家领导人的发言虽然必须自我节制,但如果节制到该讲的话不讲,或者只讲好听的话,却也非治国之道。欧巴马跟中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的外交关系,影响到全球政经局势,但他在谈到这些国家时,该讲的难听话一句也不曾漏掉,其结果不但未影响彼此邦谊,也赢得国内外民众的支持。
李登辉与陈水扁前后执政二十年,两岸关系的「反常化」,确实影响台湾利益甚大;但马英九想让两岸关系「正常化」,却也必须步步为营,既不能高估中国的善意,更不能轻忽台湾民众的感受,民众的感受虽是情绪性的表现,不像决策者的理性分析,但如果决策者的理性与民众的感性,相差十万八千里,甚至完全背道而驰,再理性或再伟大的决策也难获民意的支持。
民众对马政府两岸政策的「负面感受」之一,就是决策者似乎唯中国善意马首是瞻,好像台湾是在中国的「善意保护伞」之下生存,没有了这个保护伞,台湾外交将寸步难行,经济也将一无所有。
再退一步说,即使在决策者的理性分析中,「中国因素」确实是关键因素,但民众的感受却是:有必要动不动就强调中国的善意吗?甚至有必要动不动就把感谢挂在嘴边,而且又常常出自总统之口吗?过度的恶意与批评是错的,是「反常化」;但过度的善意与感谢同样也是错的,也不是「正常化」的表现。
马总统其实只要想一想:连他跟胡Jintao的传真信函,都已有那么多人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他自我矮化,有失身分,遑论其它政策?而且这些批评虽是无的放矢,但他却不能弃之不理,应该从其中去感受民众的感受是什么?民众在意的是什么?因为对反对他的人来说,两岸政策有太多负面文章可作,但马英九却必须警惕:不能每一次都让自己变成别人作文章的题目。 (作者为中国时报前社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