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民众政治心理与国家认同】
阅读提示:本文从 政治认知、政治情感、 政治动机、政治态度,解剖台湾民众政治心理与国家认同;值得一读。
--------------------------------------------------------
台湾民众政治心理与国家认同
厦门大学 陈孔立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感性的那部分,是一种自发产生的,缺乏理性指导的心理现象。政治心理没有完整的体系,但又是最复杂的隐态文化,它是相对稳定而不易变动的,因此,政治心理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不同的政治制度必然形成不同的政治心理,其变化也必然带来政治心理的变化,思想文化环境对政治心理亦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生活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环境下,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政治心理。在这个方面两岸的差异是很大的,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个差异,就无法了解台湾民众真正想法和心态。要了解哪些政治心理因素影响到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态度,对大陆的态度,了解哪些是他们容易去接受的,才能实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目标。不然,就有可能由于导致台湾人民反感的不恰当言语和行动的不断出现,而导致两岸隔阂与矛盾不断加深。本文将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四个方面,结合台湾民众的具体心理进行分析。
一 政治认知:
所谓“政治认知”是人们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在这过程中形成政治认同意识,确定“自我”与“非我”的界限,并形成政治归属感。两岸人民生活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因此首先两者的政治认知就是不同的。台湾民众认同其现有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这是其政治心理的基础和前提。在两岸关系上,台湾民众的政治认知集中体现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主要有两种:一是认同+++国,二是认同****。包括统派在内,基本没有人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
1、认同+++国,其理由有:+++国自成立以来就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国是台湾大部分人与生俱来的国家认同感所在。从小他们在填写国籍,身份证、护照、驾照这些材料都是写的+++国。台湾戡乱体制终结即放弃反攻大陆,意味着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大陆的合法政权,但其并不代表台湾。+++国的存在,有助于抑制台独。
认同+++国的主要是泛蓝民众以及包括部分泛绿民众。他们之所以认同+++国,是因为他们无法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 他们认为,“中国人”可以有三种解释: 一群拥有共同文化、历史、血缘要素的人;一群拥有“+++国”国籍的人;一群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而他们不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因而只能认同+++国。你可以说台湾人不愿意当现阶段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却不能说所有台湾人都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事实上,大部分成年台湾人在他们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曾经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对于台湾同胞来说,他们的政治认同对象和归属感就是+++国,以此作为国家符号,并为此自豪。我们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爱国的表现,他们认同+++国也是他们爱国的表现。认同+++国,就不会割断与祖国大陆相连的脐带,比认同****要好,因此,对于认同+++国的台湾人,不应该当作“台独分子”来批判,否则就会“打击一大片”。 我们的网友也不应该去攻击台湾同胞热爱+++国的行为或者逼迫对方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更不该嘲笑“+++国在国际上没有人承认”“你们没有祖国”,那样的做法只会造成更多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反感,转而支持台独。
2、认同“****”,其理由有:+++国早已不存在。首先国际社会并不承认,国际公认一个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指出,+++国已经于1949年灭亡。台湾从来没有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来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二战后的旧金山条约只说明日本放弃台湾的主权,没有把主权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96年台湾**直选后,台湾即已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过去的老+++国已经无法代表台湾,应该予以“正名”。+++国已经不可能重返联合国,只有以****名义才可能取得国际同情,达到加入联合国的目的。他们强调只有确立台湾认同,才能确实建构一个“正常的”国家。台湾与中国和平共处。台湾不需要去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因此原+++国宪法、国号应该予以废除,这样台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互不侵犯,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共同繁荣。
在民进党政府的一再鼓吹下,岛内持此类国家认同的人不少,但并非都是顽固台独分子,应该予以区别对待,针对观念模糊不清的普通民众给予澄清。
3、不能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理由有两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但强调+++国也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过去一个中国是+++国,现在世界公认一个中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故台湾人(+++国公民)无权自称中国人,因为他们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但不代表台湾。台湾与中国互不隶属。
总之,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只可能认同+++国或者****,这是业已形成的政治认知,也是他们难以改变的政治心理。由于国家认同涉及国家主权,大陆方面很难让步,同时台湾民众又十分在意这个问题。“泛蓝”民众认为大陆不认同+++国的存在,使得他们无法面对绿营和台独的攻击;泛绿则认为大陆伤害了台湾主权,矮化台湾,因此对大陆抱有敌意。这将是未来处理两岸关系的一个关键症结。
二 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人民对政治生活各个方面产生的好恶、爱憎、亲疏、信疑等内心体验和感受。台湾民众对过去国民党威权统治感到不满,对现有政治制度表示满意,因此其习惯以现有政治制度作为区分亲疏、好恶的标准,来衡量大陆的制度,产生如下的政治情感。
1、恐共,仇共。国民党长期的**教育使得在岛内**思想根深蒂固,“共产党是流氓土匪,要血洗台湾”等宣传。在泛蓝阵营,包括马英九等国民党人士的**不反中立场很鲜明。新党也把**和反独一起列入其党纲。在泛绿阵营亦同样。甚至有人认为**宣传助长了台独的壮大。此外,大陆历次政治运动,尤其**也对岛内**意识起到了强化作用。特别是台湾有亲人朋友在大陆政治运动中受害的民众,**意识更是强烈。对当代大陆情况的不了解和不熟悉而产生的恐惧感也是原因之一。部分台湾民众尤其是没有到过大陆的台湾民众,出于对“共产政权”的恐惧而把大陆想象成“铁幕下没有民主自由人权的国家”。
2、认同民主,反对专制。台湾由威权体制转型为民主政治,经过20年实践,多数民众认同现有的(西方式民主政治)体制,并且不能接受共产党一党专制体制。同时,台湾民众不愿意考虑到两岸各自政治发展道路的不同,坚持以他们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大陆的政治制度。 国民党强调两岸的制度与生活方式、价值观竞争,有人主张“一国良制”取代“一国两制”。马英九提出“自由,民主,均富”的标准。绿营则更是抓住所谓的两岸“最大矛盾”来攻击大陆没有民主和言论自由,军队没有国家化,宗教受限制等。
台湾普通民众则比较担心统一会令他们失去已经拥有的各种自由。他们对大陆上新闻、网络管制等现象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尽管台湾民主尚存不少问题,但台湾民众对大陆方面否定台湾民主进步成果则十分不满。他们认为台湾民主刚刚起步尚不成熟,目前的问题是发展中的必然考验。他们说,你们嘲笑立法委员在立法院的争斗,但他们是在为选民争取权益。大陆如果轻视台湾民主,则“加深了台湾民众对于大陆履行“一国两制”承诺诚意的疑虑。”因此,要让台湾民众认同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主张,让两岸保留各自现有政治制度,首先要尊重台湾现有制度和台湾民众的选择。同时,也要说明大陆采取现有政治制度的理由,争取台湾民众尊重大陆现有制度,不强求一致。
三 政治动机
政治动机是激励人们从事政治活动达到一定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在两岸关系上,台湾民众的政治动机主要表现在:要求平等地位;要求保持现有民主权利;要求维持安逸生活的现状;国际空间。
1、要求平等。台湾民众认为,不承认台湾(+++国)是一个国家,损害其尊严,认为大陆人抱着“天朝心态”,“居高临下”,“以大压小”,对此表示强烈的抵触。他们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态度也来源于此。每次听到我方否定+++国的存在,都会令其感到失去了一个国民的身份和尊严,认为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每当听到“炎黄子孙”“回归母亲怀抱”或者“数典忘祖”之类说法,会被解读成大陆以“老子”“母亲”自居,要把台湾矮化,“香港化”,是要台湾“投降”。每当两岸在国际场合交往中出现我方拒绝台湾方面的参与要求,或者要求拿掉民国“国旗”的做法,都会被台湾民众认为是“打压台湾”,并产生强烈的反感。
2、要求保持现有民主权利。尽管我方提出一国两制,但台湾民众仍然担心统一后会受到**管制,使自己“失去好不容易争得的民主和自由”,并且不想“失去与政府平起平坐的基本权利”。这些心理被绿营和台独人士利用加以夸大宣传,一般民众很难辨别其谬误。
3、维持现状和现有生活。尽管台湾近年来经济势头受挫,但其人均GDP仍有一万多美元,台湾人对此感到骄傲并且满意,生怕被破坏。因此台湾民众在民调中支持“维持现状”“不统不独不武”占大多数。
4、要求扩大国际空间,台湾民众认为仅有的20多个邦交国还不断被大陆挖走,使得台湾无法立足国际,没有国际空间,是由于大陆方面的“打压”。他们看到一些人口只有几万的小国能够成为国际组织成员而台湾却不能,因而感到屈辱。也因此马英九在竞选前后着重强调了台湾要尊严与国际空间的问题。
四 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是政治认知。情感和动机组成的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这种倾向也决定了政治行为的选择。综合前述三个方面,台湾民众基本政治态度为: 认同台湾(或“+++国”)是一个国家;赞成西方民主制度,不认同大陆现有制度;要求平等、国际空间,反对大陆打压;反对把台湾视为地方政府,以大欺小;要求维持现状,不赞成尽快统一。除这些外,台湾民众关于两岸的政治态度还表现在以下两个重要问题上。
1、和平与战争。求和平是台湾主流民意,不希望两岸发生战争,破坏当前生活。因此台湾民众强烈反对和反感任何战争言行,包括军事演习、官员学者或民众有关动武的言论,都会引起强烈反应。他们指出“飞弹是对台湾民众的恐吓和威胁”; “大陆以武力压迫,令人心寒”;“只要飞弹存在,一个中国就是梦想”;“大陆人说“宁可台湾不长草,誓死解放台湾岛”是没把台湾人当人看,是只要土地不要人民。” 因此,反***法提到的“非和平方式”也在岛内引来很多反感。
由于担心大陆武力攻台,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敌意始终没有消减,包括统派民众也表示如果大陆真的动武,台湾人只好“抵抗侵略”“保家卫国”。 也因此,近年来大陆方面不断释放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善意,得到了岛内相当民众的认可,成为两岸当下的公约数之一。对于大陆同胞来说,在与台湾同胞的交流中,应当提倡善意互动,理性平和,不要以“武力威吓”内容的言辞,为台独分子“助威”。
2、台湾的前途。台湾民众绝大部分认同“台湾前途要由台湾2300万人民来决定。”尽管此与+++国宪法关于领土、主权的规定违背,但无论是蓝绿都肯定这一点并且一再强调,不然就会失去民众的支持而在选举中落败。当大陆方面说“台湾前途将由13亿大陆人民和2300万台湾人民共同决定”时,就认为这是“以大压小”。他们说,只要有13亿大陆人参加,台湾2300万人的意愿就会被完全否定。他们质问,“为什么台湾前途不能由住在台湾的人来决定,而要由不住在台湾的大陆人来决定?”
结语
台湾民众在政治心理方面与我们存在很大差异。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疑虑、担心甚至敌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岸不同的政治制度,也有是由于岛内政党**教育或政治操弄所造成。但毫无疑问的是,随着两岸人民相互理解与善意互动的增加,随着大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台湾民众的政治心理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在台湾,青年一代虽然相对欠缺“中国人”意识,但同时也没有受到国共斗争和长期**教育的影响,他们与共产党没有你死我活的对立情绪,不是天生就仇共的。他们没有上一代的“悲情意识”,因而不受蓝绿绑架,没有“本省外省”的区分,不受统独意识形态挟持。这些“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具备可能性和突破性”的青年一代在有机会亲身体验大陆政治生活或者得到更多关于大陆的真实信息后,对于大陆有更多客观的认识,包括对于大陆经济成就的深刻印象,对中国崛起与两岸关系有着更多务实思考。即使民进党的新世代也认为,“去中国化是毫无意义也做不到的,我们应该用健康的心态来看待两岸关系”。总之,抓住台湾年青一代政治心理建构形成时期,加强两岸青少年的互动,可以成为我们今后的一项重点。 对台湾同胞由于特殊历史遭遇而形成的“悲情意识”,以及催生的“台湾认同”,我们应予理解和尊重。胡Jintao主席告诫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信赖台湾同胞”。要改变台湾同胞的政治心理,任何粗暴的言语与行动,显然都无济于事,只会火上浇油。 台湾的历史与政治现实,造就了“台湾认同”;大陆的历史与政治现实,造就了大陆的“民族主义”,形成了以中国现代化为中心的民族振兴运动;两岸不同遭遇形成的不同意识,但这两种身份意识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应该互相尊重与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台湾的一个振兴机遇。要设法让两岸同胞在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形成新的共同记忆,造就新的认知。台湾和大陆的不幸,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再相互指责与对抗,我们都要走出过去,走出悲情,共同去创造我们新的未来,把握历史给予我们难得的机遇──去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