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发展两岸关系的斗争与团结
论发展两岸关系的斗争与团结
作者:肖永国
2009年7月16日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标志,坚持“和平发展”理念的两岸中国人的挫败并非不是一个好事。至少,它昭示着:两岸在“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对立”的条件下,不能忽视两岸的“政治对立关系”的事实。依据“墨菲定律”:事物只要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一定会将这个可能发挥到极致。那么,两岸“政治对立”的极致是什么?
1、 重回“金门炮战”;
2、 转到“政冷经热”;
3、 解除“敌对状态”;
在我们把这三个方面,按照层次分开表述的时候,历史一定不会按照我们所表述的某一种状态发展,而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同时延续这三个层面,即:
1、 “两岸周边”的局部冲突或战争;
2、 政治导向的两岸经贸文化发展;
3、 两岸既团结又斗争的政治关系的维系;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两岸政治仇视或政治对立持续了60年,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血缘、亲情或民族感,都已经淡化了、疏离了、隔阂了。能像连战或宋楚瑜那样认同中国人的政治人物少之又少。因为他们都经历过战争,接受过血与火的洗礼。但是,马英九、陈水扁之流没有。
对于马英九而言,除了受台湾本土化风潮的政治影响,形成“台独”的意识形态外,就是见惯了国民党威权时代“宫廷内斗”的“权力培养”。马英九的政治认知就是局限于“政治权力”的斗争。对于政治的“嗜血”本质,一无所知。历史上,在宫廷中成长起来的“权宦之辈”有几个人知道国家权力的行使是以“政治鲜血”为代价的?马英九之流总天真的认为:“政治理念”能超越“政治现实”,所以“政治晕血”是马英九此等“民主青年”或“权宦之辈”共同的政治病灶。
陈水扁政治信用破产后得出的结论是:“台独”是不可能实现的政治道路。
自视清高的马英九政治信用破产后,也只可能得出的政治结论是:“+++国”做为中国领土的地方政权,是不可能获得国际社会普遍政治认同的。
“教育马英九”,除了随着时间的流逝马英九政治信用破产外,另外还有三种途径:
1、 马英九的重大家庭变故或精神政治权威的倒下;
至于“台独”政治势力侵害马英九的家庭,基于政治道德,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但是却是政治现实或政治可能。更何况,对于马英九如此大张旗鼓的“实践两国论”及搞“脱中国化”,此等违逆中华民族的政治行径不遭受自然而然的惩罚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至于马英九的“精神政治权威”的倒下,那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同样没人能阻挡。所以,无论是李登辉还是“96年导弹危机”,做为政治反面教材,在未来的两岸关系的发展中,都会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政治价值。
2、 台湾内部或“两岸周边”的政治鲜血的代价;
台湾内部的政治鲜血在马英九执政期间无非是“马英九自己的”、“台湾民众的”。马英九以“政治流氓”的心态和手法对待中国大陆的政治善意,试图以牺牲中国大陆的方式来表达对“台独政治势力”的“政治忠诚”,以换取“台独政治势力”的政治认同。此等弱智的政治算计仅仅是打扮的“花枝招展”的马英九在等“收拾自己”的“政治流氓”而已。马英九的“害人之心”对中国大陆而言无非是“上一当”的政治效果,以中国大陆的政治条件还不至于承受不起,接下来该轮到马英九承受了,这姑且不谈。马英九对中国大陆的“害人之心”,即便是向“台独政治势力”抛媚眼,换来的也只是他人对马英九的加倍政治伤害。至于“两岸周边”的政治鲜血,以2009年7月16日为标志,将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在马英九执政期间发生。马英九及其执政当局需要慢慢感受的事情还有许多,不着急。
3、 台湾及国际社会的政治现实的教训;
台湾政治现实的教训当然是“政绩”、“选民”和“选票”。本质上,“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选票儿里面出权力”,在两岸既团结又斗争的两岸“敌对状态”的政治条件下,台湾民众最终只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从属于他们的政治,而不会做的相反。台湾人民没有马英九想象的那么愚蠢,台湾维护统一的政治力量也不会象马英九认为的那么懦弱。至于国际社会的政治现实,那是众所周知的,既然马英九那么渴望“国际政治确认”,如果中国大陆不让国际社会真正的“政治确认”一下,不仅马英九不会甘心,也白白浪费了马英九“创造”的政治机会。
通俗一点地说,两岸和平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需要中国大陆在“既团结又斗争”的条件下争取,而不是通过向一条野狗喂食,野狗就会用尾巴“变出来”。如果台湾没有经过努力的争取就获得了“和平发展”的政治环境,除了只会让马英九此等“民主青年”或“权宦之辈”更长久的制造两岸政治对立的事实或政治障碍外,马英九也不会政治珍惜。
毛**说:“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的两个方面的政策。”这就是实行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把团结和斗争辨证地统一起来,目的还是创造、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两岸统一的政治局面,争取两岸统一最后的胜利。
实践证明,毛**“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是正确的。实践也会证明,大陆“既团结又斗争”的两岸政策同样也是英明的。
拿起政治斗争的武器,不要犹豫,“投入战斗”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必由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