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国民党的政治变化与大陆的政治决策
论中国国民党的政治变化与大陆的政治决策
作者:肖永国
自1949年中国国民党败退至台湾以来,遭遇了诸多的政治变故。在经历“本土化”、“去中国化”、“去统一化”的持续政治退让后,并没有使原本组织松散的中国国民党获得更大的政治发展。中国国民党所谓“顺应台湾主流民意”的政治改革方向,并不能改善其缺乏“扎根台湾基层”的政治基础,更不能提升“引导台湾民意”的政治动力。马英九执政后,采取“以党辅政”而不是“以党领政”,有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的一面,但是本质上,还是中国国民党缺乏做为执政党应该履行的“服务台湾人民”的政治能力导致的。中国国民党的“政治变化”,对两岸统一而言,有好处,也有不利之处。
一、中国国民党的“政治变化”不利于两岸统一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做为台湾执政党对台湾政治和社会的主导和影响能力下降;
2、 大陆通过“国共平台”只能发挥沟通和政治舆论的职能;
3、 维护统一的政治意愿下降导致两岸执政党合作的层级高但层次低;
4、 中国国民党未来会成为“以选举为目标”的“政治中性化”的政党;
5、 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会让“不统”、“不独”、“不武”进入党章;
6、中国国民党内的路线之争将使马英九执政处于“发展两岸关系”与“制造两岸政治屏障”的“两面手法”的政治状态中;
二、中国国民党的“政治变化”有利于两岸统一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国民党的“政治中性化”对两岸统一不利但是也未必对两岸统一就有害;
2、 两岸社会关系和台湾工商群体对国民党的政治主导能力将增强;
3、 为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发展预留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4、 台湾执政当局的政治路线将是“和中路线”和“区中路线”的均衡产物;
5、 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将催生党内维护统一政治力量“被迫强势”;
6、马英九兼任党主席后大陆被迫选择既联合又斗争的方式处理两岸政治问题;
三、面对中国国民党的政治变化,中国大陆的两岸执政党合作:
(一)两岸执政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1、 坚持“九二共识”;
2、 共同反对“台独”;
(二)两岸执政党合作的政治原则;
1、 党务交流:相互尊重、相互借鉴;
2、 内部治理:坦诚交流、相互支持;
3、 政治方向:服务人民,荣辱与共;
4、 民族利益:护卫领土,相互合作;
两岸执政党通过建立政党沟通平台、两岸交流论坛,促进相互积极影响的综合机制,努力成为共同服务人民的“政治诤友”。
(三)两岸执政党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1、 建立两岸执政党定期沟通平台;
2、 发展两岸执政党相互支持机制;
3、 完善两岸执政党事件通报制度;
4、 形成两岸执政党党务交流渠道;
5、 启动两岸执政党人才培养计划;
(四)两岸执政党合作的注意事项;
1、不干涉台湾政党的内部事务;
2、不制造台湾政党的发展困难;
3、不隐瞒台湾政党的政治观点;
4、不对台湾政权造成任何威胁;
四、顺应中国国民党的变化,大陆的政党决策;
1、 以政治方向调整对台湾政治资源配置;
2、 大力发展“支持和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的“政党实业”;
3、 支持和鼓励中国国民党内“维护统一”的政治力量掌握“实力岗位”、“实力组织”、“实力部门”或“实力地方”;
4、 加强与后备台湾政党人才与后备执政人才的培养、交流与交往;
5、 支持和促进“维护统一”的台湾工商业“做大”、“做强”;
6、 支持和促进“维护统一”的台湾地方“扎根经营”、“持续执政”、“政治参照”、“永续发展”;
7、 大陆政党与“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开展“党建合作”;
8、 大陆与“维护统一”的台湾政党开展党务人才培养与交流;
综上所述,中国国民党经历了特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历史,由代表全中国的政党,逐步演变为台湾地方政党是由其“发展格局”、“人才局限”及“政治现实”决定的。严格地说,在国民党内不存在“统一路线”与“台独路线”之争的问题,至存在“和中路线”与“区中路线”的差异。对于已经丧失涵括大陆的“发展大局观”的中国国民党而言,生存压力和发展局限对中国国民党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大陆而言,既要尊重台湾执政党的发展选择,又要在促进中国国民党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两岸政治协商。
附件
中国国民党的政治变化与大陆的政治决策.doc (35 KB)
2009-7-11 17:41, 下载次数: 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