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11月,我站在华北大平原冰封的土地上,在离北京市区50多公里处的昌平县境内,采访当时刚踏上这块土地未几的统一企业北京总经理张胜洎,以及来自台南的四位台干。
这一年是中国的“方便面元年”。当时大陆的泡面是开水泡不开的,一定要用煮的才能吃。看准了这一大商机,顶新和统一都当了在大陆方便面市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这一吃,也吃出这两家企业前途似锦的大好江山!
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和张胜洎同来北京打江山的一位台商干部,在条件极差的厂房内告诉我说,他对北方气候的乾寒特性极不适应。他一边抓著乾痒难当的左臂,一边用听来亲切的乡音抱怨说:“真讨厌这个地方,很想早早待完两年,赶快回台湾!”
那个年代,距离现在17年;距离**年才不过二年多光景。敢拼敢冒险的,多在**那一年进入这个“冒险者的天堂”;稍微保守谨慎的,也赶在二年后**南巡“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改变年代,络绎不绝西来在那块土地上遍地开垦,四处播种。
那时中国才刚起步;上海汤臣的一位台干说,那一年他第一次到浦东,就在现在陆家嘴金融中心一带的土地,看着还满是泥泞的沼地,想到以后要待在这个地方,“眼泪都快流下来了…。”
同样是那个年代,某一个冬夜,一位北京台商好不容易舟车劳顿的以为终于可以降落在北京机场了,却没想到由于机场大雾之故,班机被迫改降在“临近”的天津机场……。
结果是,那一晚在天津迫降之后,他们又花了四个多小时,从天津一路颠跛到北京,他一看手表,竟然已经清晨五点多了。
时间转移到2009年,3月,北京天津间的城际快速动车早已开通,两城之间距离只要29分钟;而京津塘高速公路来回顶多也只一个多小时;两城的联系,早非当年所能想象。
这17个年头的变化,完全反映在北京与天津来回的交通时间的缩短与进化;而当时西进的台商,也在这样的进化过程中,有了异于以往的发展与成长;即使只是老板委以重任的“征西大将军”,在历经这些年的磨练而存活下来的,肯定也都到了功成名就欢喜收割的开花结果阶段。
但这样的成果绝非不劳而获的礼物,而是带著许多血汗与泪水的辛苦成果,是这些台商,或是台干,一步又一步的经验积累出来的成绩单!
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正是台商西进史诗的局部缩影,也是一部综观两岸波澜壮阔变化的大历史!因此,他们的故事,不论是从事来料加工开始经营的传统产业,还是到了茁壮成熟的科技产业,乃至现在还在磨刀霍霍准备一展长才的金融业,他们所经历的人生故事,不但值得记录,也值得学习。
在这样的思考下,工商时报将自今天起,推出“台商英雄列传”系列报导,希望透过“以管窥天”的轻描叙述,告诉读者一个又一个从那个年代一路颠跛行来的台商故事;也告诉读者他们一路过关斩将的本事与心法。
读史,可以知兴替;看这些台商的故事,或许不必那么伟大,但总也能约略感受到隐藏他们背后那个不断滚进与改变的巨大年轮,正一步步的在留下深刻的轨迹后,步履缓慢却坚定的继续向前行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