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非洲 和台湾同学唱《战士打靶把营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5-09 12:54:08
作者:李先达 北京 学生
去年在非洲做志愿者的时候,我曾经和很多有趣的台湾同学一起工作生活。其中有一件小事使我回味了很久很久。
那时,在内罗毕和几个台湾同学一起去吃中餐。进入那家中餐馆后,我们竟然发现了台卡拉ok机。这个典型的华人文化标记使我们都很兴奋,于是大家饶有兴致地集体KTV起来,港台、大陆,流行、民谣,各种各样的歌曲交替响起,我意外地发现一些台湾同学竟然很熟悉中国大陆的摇滚乐。唱到高潮的时候,不知谁开玩笑,点唱了一首《战士打靶把营归》,这首几乎所有中国孩子在军训时都唱过的军歌把所有人都逗乐了,唱罢,我们说笑着要求台湾同学也唱首台湾的军歌。面对这个要求,一位台大中文系的学长略微停顿了一下,忽然反应道“我们的军歌,不就是打你们的歌吗?”
这个故事我曾当笑话将给很多人听。的确,在台湾的军队中流传的歌曲肯定是针对中国大陆的,在那个场合唱出来一定非常有趣。可是事后回味这件事时,我竟不自觉地一阵胆寒。大家都是在学校读书的学生,都是20岁的年轻人,一样的语言,一样的文化,但是,我们彼此相识的场景却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一种状况啊!
试想一下,同样是黄皮肤黑眼睛,在一个悠闲的暑假,在一片遥远的土地上,我们可以成为朋友,可以在阳光下唱歌,一起做一些对这个世界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与此同时一个危险的隐喻也悄悄隐藏在我们背后——我们既是兄弟也曾经是敌人,我们的祖辈曾经在残酷战场上搏斗,流血、受伤、死亡......而且,至今我们也无法确定这样的命运一定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多么令人痛苦的隐喻!
在中国的大陆的语境中,无论是官方声明,还是民间的各种爱国言论,都毫不犹豫地把国家主权摆在了第一位。“台独”即意味着战争,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已经成为了民间和官方的共识。这么多年来,国际关系风云变换,大国间的博弈错综繁复,台湾没有宣布“独立”,两岸也没有发生战争。但是细算下来,海峡两岸间心灵的距离究竟是变大还是缩小了?台湾现在的所谓“不独”是发自内心的“不愿独”,还是武力威胁下的“不敢独”?如今,两岸间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已经苍老,渐渐远去,中华民族的新一代年轻人在各自的环境中成长着,他们会怎样面对自己民族的未来?
其实对于两岸关系发展来说,无论陈水扁还是马英九,当权人物执政理念的激进或友善只能影响短时期内两岸关系的冷热罢了,而且收缩伸展的余地很大。真正值得我们关心的应该是这个中华民族正在成长着的新一代年轻人,以及他们内心对历史发展的看法。
这些年,伴随着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新一代大陆年轻人生长在中国崛起的广阔背景下,他们对祖国有感情也有信心,真诚地期待着祖国统一。但由于很多客观原因,他们却很少有机会直接了解台湾,历史教科书里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中华光辉的古代史与近代屈辱的西方侵略,而对于西方先进文明理念和普世价值的介绍则明显缺失。这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排外心理。
将任何一个文明的历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都是能找到很多污垢,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健康心态应该是尽力学习、研究别人的优点,而把寻找缺点的显微镜对准自己的国内,尤其是那些暂时被30年快速增长所掩盖的缺点!
一方面是阅读历史了解世界的角度不够开阔造成的仇外,另一方面是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所成就的盲目信心。年轻人这种建立在误解与盲目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是危险的,也必然会造成很多冲动的观念。
而在海峡对岸,生于政治运动高潮迭起的七八十年代,拥有更强本土意识的年轻一代也逐渐成为台湾社会的中流。在他们印象中,中国大陆所扮演的角色一直不是友好的,对岸只是历史书中空洞的古国,和党派斗争中被妖魔化的共产党政权。他们虽然热爱自己生活成长的地方,但对台湾以外世界的认识却全凭社会环境的引导。
那么,主要受西方影响,一切以竞选为根本的政治人物会鼓励他们客观地认识的中国大陆吗?面对一些敏感的问题,诸如:“为什么在各种国际组织中台湾人都没有说话的位置?”“为什么台湾要受到对岸中国大陆的各种打压、威胁?”在盲目浮躁的民主氛围中,年轻人有机会站在历史的角度做出理性的解读吗?那些在台湾激烈的党派斗争、夸张的政治宣传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台湾青年,他们有机会有耐心观察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大陆吗?
使台湾成为“正常国家”几乎一直是所有政治人物竞选时的口号。尽管蓝绿阵营对于“正常国家”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的台湾人渴望拥有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国籍确是无容置疑的。在台湾人的自我认同真空的情况下,一些相对简单、偏激的概念是很容易乘虚而入的。
总之,虽然近一段时间台海局势的积极因素增加,但是海峡两岸现实的社会环境却始终在有意无意的培养下一代的对立情绪。
至今,在标榜民主的台湾,中国大陆的优秀电影《集结号》、《云水谣》都无法上映,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虽然在两岸回暖的背景下登陆大陆市场,但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耐人寻味。中国大陆表示台湾问题的解决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但向大陆民众介绍最真实的台湾的途径却始终不够畅通,反而是“ 独立即战争”的政策底线越发清晰。而在台湾,当局所有鼓励两岸交流的政策几乎都建立在经济利益上,台湾媒体对中国大陆社会负面问题的片面放大已经成为习惯,至于民进党执政时期**似的“去中国化”运动则更令人心寒。
这一切都必然会对两岸青年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难道我们不能为两岸找到更多更理性的交流的方式吗?
康德说,由于事物双方所都具有的必然的片面性所造成的悲剧是最令人心痛的。
每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是无辜的,他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无法决定自己的性别、肤色、宗教信仰、国籍、家乡。无论他是出生在宫殿还是马厩,无论他是生活在民主国家还是专制政权,这都不是他的选择。他们的立场往往完全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从某种角度说,我们的教育可以使他们变成纯洁的天使,也可以诱导他们成为仇恨的恶魔。
我不想在此讨论海峡两岸政治体制的优略。事实上,尽管中国大陆的社会问题更多,但是中国大陆的问题也远比台湾复杂,因而这样的比较本身也是不公平的。但是大陆对主权领土的坚持必然有其道理,那是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修齐治平的“家国”理念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而对台湾来说,对于民主社会的实践中虽然产生了很多弊端,但也确实为2300万人民带来了繁荣与稳定。
如果你承认所有政治理念的建立都是为了人民的生活幸福,那么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为国家并不一定失去的主权而鼓励年轻人的付出生命是应该的吗?为小集体内模糊的民主自由而煽动年轻人的牺牲生命是值得的吗?
在我看来,同一个民族的年轻人为了所谓的高尚概念而彼此仇视,乃至兵戎相见,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悲剧之一。无论是国家的所谓神圣主权,还是民主自由的理念,他们都是为人类的尊严和幸福而存在的,当有一天,对概念的追寻已经要威胁到人类客观思考的能力,乃至生命本身时,我们都必须要停下来,检查一下我们到底在做什么,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因为人类没有了灵魂与生命,国家没有了公民,一切对尊严、幸福的追求都将成为空谈。
我是出生在北京的中国人,我坚定地认为台湾与大陆是密不可分的,但这不是因为我对国家利益或民族历史的维护,而是源于我和台湾同学一起唱歌时的从容感觉。我知道,在非洲大陆,每当我们回望故乡的时候,都是同一个方向。我还知道,我们在一起可以完成很多别的不同国家间人们不能完成的工作,那是一种很自然即可达成的默契。
我希望更多的两岸青年能够体会到这种感觉。我更希望两岸的社会精英们,无论你的政治立场怎样,请尽一切努力为自己的年轻人提供这样的机会,鼓励他们自由交流、相互学习、了解最真实的对方,而不是简单地煽动、强化他们的某些意识,因为只有相互了解的他们才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未来。
同样的语言、文化,同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与梦想,我们是该感恩还是祈祷?
同一个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年轻人,他们会在什么场合相遇?唱一首军歌时,他们手中握着的是KTV的话筒,还是……冰冷的武器?我们可不可以一起做一些事情让后一种可能完全、彻底、永远地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