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7|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中山先生——我很崇拜的大愤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2 01:1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中山先生——我很崇拜的大愤青;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死于南京。两年后的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从1897年至1892年,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和香港的教会学校上学,受基督教影响很深,并在美国檀香山已加入了基督教。孙中山加入基督教的行为,受到哥哥孙眉反对,孙眉要求他多学国学。 1883年夏,孙眉强行将孙中山送回国。但是,回到家乡后,孙中山却与好友陆皓东干出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他们进到村里的北帝庙,打断了北帝偶像的一只手,并毁掉的偶像三具,还对前来围观人说:“现在你们看见这样的保护乡村的神道了,我折了他的手指,他还照旧笑,这样的神道来保护我们的乡村?!”事后乡里大兴问罪之师,将孙中山逐出乡里。孙中山被迫离乡赴香港,入香港拔萃书院读书,热心于基督教传教工作。

    孙眉获悉孙中山在乡间破坏神像及热心教会工作,来信斥责,扬言“苟不速与基督教割绝,绝不复寄银资助之”。并令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兄弟俩在姑刺农场见面,孙眉大发雷霆,又骂又打。但孙中山并不听话,他跑到孙眉书房,将悬在壁上的关帝神像取下来扔进了厕所。庄政在《国**命与洪门会党》一书中说:兴中会成立时,孙中山“率先宣誓,将左手置于开卷的《圣经》上,高举右手,恳求上卷明鉴,以示矢志革命,卒底于成”。又据陆皓东之侄陆灿回忆,在一次兴中会入会宣誓仪式上,“孙博士第一个宣誓,把他的手放在《圣经》上,请上帝为他的誓言作证,其他人旋即照办。”孙中山曾说:“建国之基础在於心里,要除旧更新,必须敬畏上帝。”曾经影响过洪秀全的犹太文化精神,再次影响了孙中山。由于孙中山信奉基督教,中国政治变革再次与基督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没有不排它的一神教。稍有基督教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基督教的信仰是高度排它性的,凡信仰基督教者,对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和中国传统习俗,不会有什么好感。但总的来说,孙中山一生中,并没有表现出洪秀全那样强烈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决绝的态度。刚建“立兴中”会时,孙中山常在公开场合推崇洪秀全,要求大家注意研究太平天国的历史,因此曾被同志们称为“洪秀全第二”。但在以后的政治活动中,他并没有继续他年轻时打断白帝神像胳膊和把关公像扔进侧所的那些举动。他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与洪秀全不同的态度,他尽可能地进行利用。他从中国文化中选取各种大众熟悉的语词,如“天为为公”、“共和”等,加以自己的新解读。我们对他这样的行为,我们大体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解释:
   其一,他吸取了太平天国文化政策的教训。谁都知道,以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为代表的读书人对太平天国否定和摧毁传统文化的彻底反对,是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的重大原因之一。
   其二,他必须适应受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和话语熏陶的民众。他必须按中国民众所习惯的方法来进行政治动员和组织。处于这种矛盾困境中的人,最自然的办法就是“旧瓶装新酒”,用旧概念装上新价值。孙中山将“天下为公”的旧瓶子装上“三民主义”的新内容,即是如此。
   其三,“ 三民主义”主义以“民族、民生、民权”为内容,第一条就是“民族”。从孙中山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的“民族”,主要讲的是民族的平等,是平等价值观在民族 关系上表现。但在具体政治活动中,民族主义与民族传统文化应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对洪秀全和毛**来说,为了民族的利益,应首先应当摧毁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取其精华。也就是说,民族主义可以意味着消灭或改造民族文化。但是,从常理来说,一般民族主义者,应当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孙中山显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批判者,但显然也不是什么热爱者,他“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不是一个文化概念,也就是说,孙中山不是一个文化民族主义者。对当时仍作为中华民族主流价值的儒教,孙中山没有公开表达过多少正面或负面的评价。但孙中山对儒教的真实态度,我们也许可以从宋庆龄1937年发表的《儒教与现代中国》中猜测一二,那里面说:“孔子学说是彻头彻尾地封建的、专制的。”如果孙中山对儒教有好感,恐怕宋庆龄不会如此直接地攻击儒教。在《武昌日知会与耶教之关系》中,孙中山倒是曾经明确提出过他的文化政策,说是“要用基督教作为一个基础,建筑一个新的文化”。

    孙中山是坚决和顽强的,但在他的眼神中,有一种特有的忧郁。这种忧郁,大概是因为他的价值理想与政治行动总处于不断的冲突之中。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临终前,于病榻上口授了遗嘱,说:“我是一个基督徒,受上帝之命,来与罪恶之魔宣战!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我本是基督徒,与魔鬼斗争四十余年,尔等亦当如是奋斗,更当信靠上帝。”

    孙中山以这样的遗嘱,注解了自己。面对孙中山这样的遗嘱,我们不得不重新理解他所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名言了。无论孙中山思想有多复杂,无论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多深,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孙中山是一位基督徒。海内外中国人有一位基督教国父,这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还是第一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2 01:16:40 | 只看该作者
他们进到村里的北帝庙,打断了北帝偶像的一只手,并毁掉的偶像三具,还对前来围观人说:“现在你们看见这样的保护乡村的神道了,我折了他的手指,他还照旧笑,这样的神道来保护我们的乡村?!”事后乡里大兴问罪之师,将孙中山逐出乡里。孙中山被迫离乡赴香港,入香港拔萃书院读书,热心于基督教传教工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环球网论坛(http://bbs.huanqiu.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2 01:16:48 | 只看该作者
广博之心,爱国之心,拳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2 01:16:51 | 只看该作者
兄弟俩在姑刺农场见面,孙眉大发雷霆,又骂又打。但孙中山并不听话,他跑到孙眉书房,将悬在壁上的关帝神像取下来扔进了厕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2 01:16:56 | 只看该作者
+++国国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2 01:17:00 | 只看该作者
但孙中山对儒教的真实态度,我们也许可以从宋庆龄1937年发表的《儒教与现代中国》中猜测一二,那里面说:“孔子学说是彻头彻尾地封建的、专制的。”如果孙中山对儒教有好感,恐怕宋庆龄不会如此直接地攻击儒教。在《武昌日知会与耶教之关系》中,孙中山倒是曾经明确提出过他的文化政策,说是“要用基督教作为一个基础,建筑一个新的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2 01:17:04 | 只看该作者
孙中山与鲁迅可以说是一个级别的,    鲁迅只不过没本事只能当笔杆子愤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2 01:17:10 | 只看该作者
骂愤青的人没有资格以孙中山之名,台独作祟,百足之虫,不弄死贼等心怎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2 01:17:15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孙中山泉下有知。。看到他的+++国变成这个样子 我估计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2 01:17:19 | 只看该作者
有多少先辈,一个个“前赴后继”地寻找“救国之道”!!!


                 没有他们,中国的“复兴”之路,将走得更加的“曲折”、更加的“漫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3 13:3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