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岸直接三通以后,两岸人民的民间交往、经贸联系、文化互动等得到进一步的促进和发展!可喜可贺。
另一方面,受社会制度、价值观与各种观念之间的对撞和矛盾等因素的影响,两岸的军事关系一直找不到有效的切入点!可叹可悲。
两岸关系的突飞猛进离不开军事层面的广泛交流!军事上的互信能有效改变政府的做事方式;政府的积极态度有利于促进经贸联系!现实也确实如此。没有军事上的互信,经贸联系是很脆弱的。
智慧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问题长期存在呢?
面对当前的两岸态势,新的思维、新的处理方式呼之欲出。
两岸军事关系的突破口在哪里?
当人们对社会差异有更多掌握之后,对文化的共同性极有可能达成共识!这既是物极必反又是历史趋势。诸如对国语(普通话)的重视、对繁简汉字的态度、国共双方对抗日英烈的认识等。
在新形势下,如果两岸把此类问题特别是在认识抗日英烈的问题上处理得宜,非常可能在军事互信方面取得进展。
历史原因,国共两党对英烈的认识存在不同的观点。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受到大政方针“攘外必先安内”的影响,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的态度!对日本的侵略基本上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方式。结果,日本轻而易举占领东北三省!为日本进攻华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出于宣传上的需要,**一方面在积极主动地进行游击战争,一方面说国民党的逃跑主义、抨击“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蒋该死等。
国民党则长期攻击**领导的八路军游而不击!一方面领取中央政府(南京政府)的军饷,一方面躲在深山老林里干自己的革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吃里爬外的。
国民党方面何应钦为此曾列举国民革命军参加过22次(包括有薛岳指挥的三次“长沙会战”等)对日正面战场会战!但实际上抗战时期的大型战役并不止何应钦说到的这22场,而由彭德怀组织的八路军“百团大战”亦达到了会战级别,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唯一的一次大规模军事作战,此外八路军还参加过“太原会战”,一直在国内史书里颇有名气的“平型关战役”其实就是太原会战中的一场战斗。
一时间,两岸双方对此问题的认识争论不休!
之所以争论,关乎到两岸英烈的前途归属!这又是合乎情理的。
令人惊喜的是,建国初期建立在Tiananmen广场中间、首都中轴线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做出了非常肯定地说法!或者说两岸人民对碑文的理解肯定是正面的。
碑文说: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来”是指第二次国共战争;“三十年以来”是指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国;而1840年则是中国受侵略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如果说人民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是**领导的军队的话,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肯定包含国民党的英雄。
在三个时间段中,都有国民革命军的英勇付出。
碑文是毛**起草、周恩来题写的!这是国家层面的肯定。
毛**的战略眼光、民族大义尽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上!
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岸人民在对待英烈的问题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大陆逐步承认国军的正面战场作用;台湾方面则肯定游击战的有效。
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大陆首次公开承认国民革命军也是抗日战争的主导力量。毫无疑问,这是个巨大的利好信号。
那么,大陆该怎样认识国民革命军的牺牲呢?既然承认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作用,那牺牲的国民革命军也是英雄了。他们同样值得永远纪念。
和敌人葬到一起,那是想尽释前嫌;和本不该是敌人的敌人葬到一起,那是民族大义。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强调应该强调的,淡化必须淡化的!
两岸都是中国人,曾经都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巨大的牺牲!让他们魂回故里,这是历史责任所在。
这就需要一个平台,一个国共英烈共同的归宿。
国家公墓!最好的平台莫过于此。国家公墓的设立,两岸人民都会为之欣喜的。对大陆来说,呼之欲出;对台湾来说,民心朝向!
人非圣贤,孰能无情?
一旦把他们请到国家公墓里,两岸人民就有了共同的英雄去纪念!这对两岸人民的心灵冲击无疑是很强烈的。降服两岸中国人的心,指日可待。
国家公墓设立之际,就是两岸军事关系的突破之时。
附件:
文章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