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建立两岸关系的“政治止损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 13:5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论建立两岸关系的“政治止损点”
----寄语2009年4月两岸政治协商

作者:肖永国

    自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代表中国国民党行使中国在台湾的主权以来,台湾执政当局在继承中国国民党在野时期与中国***之间达成的政治成果,积极推动两岸实现“大三通”和发展两岸经贸文化联系的行为获得国际普遍赞誉。与此同时,失去调整两岸政治关系 “黄金执政期”的台湾执政当局,通过勾结“台独”政治势力的“蓝绿串谋”、伙同拒统政治势力的“政治合谋”及配合国际政治势力的“政治同谋”等方式执行“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并一再对中国及中国人予以政治否认,导致两岸政治关系陷入倒退状态。

    一、转变两岸政治关系的倒退状态,需要持续稳定和不断提高的“政治支点”;

    要通过发展两岸关系来造福两岸人民,这就犹如要形成一双可以上下翻舞的筷子一样。而一双筷子要能发挥“工具”的作用,除了使用者的熟练之外,最重要的“技术指标”就是筷子在“舞动”过程中的形成的“支点”的稳定性和高低。换句话说,发展两岸关系,没有稳定的“政治支点”不利,没有较高的“政治支点”同样不利。

    以当前的两岸关系的现状而言,两岸统合能带来的各种利益是无需赘言的。这就表明两岸的“政治筷子”是不愁“没有东西吃”的。但是,在国际政治餐桌上,“食客们”的吃相难看是毫无疑问的,尤其是“两岸周边”的各种政治势力更是如此。这就意味着,两岸所形成的“政治筷子”要有足够的“政治稳定”和“政治高度”。否则,一双不稳定的筷子,还没有怎么上餐桌就“散落了”,只会徒留政治笑柄于国际。或者说,一双高度很低的筷子,只能吃到“残羹冷炙”,同样会遭到台湾岛内反对者的讥讽和支持者的寒心。姑且不谈两岸“扬威国际”,即便“施力周边”,都足以见得两岸统合的“政治力道”。

    二、两岸“政治支点”的稳定性和高度的政治分析;

    结合台湾社会族群对立、政党政治冲突及台湾执政能力有限等特点,综合考虑国际社会对发展两岸的支持,以及台湾执政党执行的“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依据两岸的政治稳定性和政治高度的差异,我们可以得出:

    1、  两岸政治稳定性最高的是台湾“民间主导”和“经贸文化融合”;对应地,两岸政治稳定性最低的是两岸“政治协议”或“政治谈判”。

    2、  两岸政治高度最高的状态当然是“两岸统一”;对应地,两岸政治高度最低的状态是“政治基本稳定”。

    由此可以得出,两岸执政者可以选择四种基本的两岸政治状态:

    (一)第一种政治选择:两岸政治稳定性和政治高度都很高的发展状态,即,两岸的“终极统一”、“经济融合”和“社会主导”的发展模式;

    (二)第二种政治选择:两岸的政治高度高而政治稳定性低的发展状态,即,两岸的“终极统一”、“政治谈判”的发展模式;

    (三)第三种政治选择:两岸的政治高度和政治稳定性都很低的发展状态,即两岸的“政治基本稳定”、“政治协商”的发展模式;

    (四)第四种政治选择:两岸的政治高度低但政治稳定性很高的发展状态,即两岸的“政治基本稳定”、“社会推动”和“经贸文化发展”的发展模式;

    由此可见,在“大三通”刚刚启动之际,两岸经贸文化尚未正式开展之前,两岸率先对台湾所谓“国际空间”开展政治谈判,就是属于“第三种选政治择”。显然,在当前两岸特殊的发展状态下,中国大陆即便以“一年一申情的方式”支持马英九执政当局成为“WHA观察员”的政治行为也是根本错误的。因为,这不单纯是两岸的“零和游戏”,而且也是中国大陆娇惯和纵容马英九执政当局错误的两岸观念,更是与中国大陆主张的“两岸统一”的政治方向是相背离的。

    三、中国大陆对两岸“政治支点”的稳定性和高度的有益政治选择;

    通过以上四种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政治选择上,结合两岸的政治状态和现实,可以得出四个层次的价值选择:

    (一)上上之策是第一种政治选择,即:两岸的“终极统一”、“经贸文化融合”和“社会主导”的发展模式;

    具体地说就是:以两岸终极统一为两岸共同的政治方向,借助两岸民间力量的动力,推进两岸经贸文化的融合。在两岸经贸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积极实现台湾社会发展方向的转变,最终实现两岸的统一。

    对于马英九执政当局而言,原本确立两岸终极统一的政治方向不是问题,特别是在其“黄金执政期”。因为“终极统一”也是马英九当年的政治口号之一。但是,或许马英九有希望“稳定第一执政期”、“发展第二执政期”的政治想法,所以错失了两岸从属于第一种政治关系的选择机会。然而,马英九误算了国际金融危机、“两岸周边”政治局势恶化及台湾政治生态恶化等三个层面的问题。这恰恰应了中国的一句名言:“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马英九执政当局在战略上选的是“下”,在战术上求的是“中”。这只能导致马英九执政当局在“身不由己”的政治漩涡中“颠沛流离”了。这也是马英九选择的“不统”“不独”“不武”的政治独木桥所得到的必然政治结果。

    所以,本质上,马英九无论对其第一任期,还是对两岸关系,都没有看透。这一方面是马英九受困于继承的“政治烂摊子”的限制,另一方面是马英九的政治气度和政治格局不到位的结果。马英九从政治品质上说,肯定是一个“好人”,但是马英九从执政能力上讲,绝对不是一个“能人”。能挽救或弥补马英九问题的方法一定是通过分权制衡模式广揽“能人”为巩固和发展台湾政权、落实发展台湾民生而服务。可是,马英九对分配政治权力存在严重的“政治过敏”。这才是马英九“坐困危城”的根本原因。

    (二)上策是第四种政治选择,即:两岸的“政治基本稳定”、“经贸文化发展”和“社会推动”的发展模式;

    具体地说就是:在两岸保持政治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两岸积极动员民间力量集中精力发展两岸经贸文化、促进两岸经贸文化的深入融合。马英九执政当局贯彻“发展台湾民生为第一要务”的执政宗旨,通过不断提高台湾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台湾的产业结构及确立台湾的国际经济地位等为主要发展目标,既能巩固、完善和发展马英九的执政基础,又能实现马英九的持续执政。

    马英九从自执政之日起就执行“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的角度而言,似乎也是抱有类似的想法。但是,马英九执政当局认为的“政治稳定”就是“不独”,既没有考虑到“台独政治势力”对马英九执政的政治危害,也没有考虑到全球金融危机对台湾造成的严重经济影响,更没有考虑到在马英九的第一任期内“两岸周边”的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恶化会直接冲击其政权的存续。

    所以,尽管马英九自2009年5月20日开始,就在持续不断的调整两岸政治政策,但是距离实现台湾及两岸的政治局势基本稳定而言,马英九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马英九不仅对台湾内外的政治局势的发展缺乏主次轻重缓急的政治把握能力,而且对自身不善于应对突发政治事件的特点也没有清晰的政治认知。而马英九忽视的“台独政治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及“两岸周边的主权、领土冲突”等问题,无一不是以“突发事件”的方式产生和发展的。

    马英九执政当局在执政初期,一心想做“+++国在台湾”的“台湾王”的政治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但是,马英九希望成为“独立于中国”、“孤悬于海外”的“小朝廷”的政治美梦,必然为“台独政治势力非理性冲击”所“吵醒”、为“全球金融危机纵深化发展”所“闹醒”、为“两岸周边的主权和领土冲突的枪声”所“惊醒”。如果马英九在第一任期内如此的政治环境下还不能“警醒”而回归到到“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政治认同”、“两岸共同维护同一个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及“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执政道路上来,那么马英九的第二任期将成为马英九的政治噩梦。

    马英九遇到执政问题总是习惯于抱怨“时运不济”,这本身就反映出马英九执政当局对台湾内外时局的分析能力和把握能力是很差的。一个把发展台湾的希望寄托在“时运”而不是创造和发现“历史机遇”的台湾执政当局,能“把握”或“等待”的“时运”必然也是渺茫的。这是马英九执政当局的政治气度和政治格局所产生的马英九第一任期的必然政治结局。

    所以,中国大陆的政治上策,要充分考虑到马英九的执政能力和两岸基本政治稳定所需要的条件。

    (三)中策是第二种政治选择,即:两岸的“终极统一”、“政治谈判”的发展模式;

    具体地说,该两岸模式已经在李登辉时代已经尝试过并证明是一条失败的两岸政治道路。

    因为,两岸当前的内外局势与60年前或30年前都有本质的区别。中国大陆不能指望台湾地区再出一位具有很强民族主义思想和国家统一观念,而且还具有政治权威的“蒋介石式”的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通过两岸政治谈判或政治协商来解决两岸之间的统一问题。那样的人物不仅不可能是马英九之流,而且那样的历史在台湾未来10年、2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也都不会产生。中国大陆不能干“削足适履”的傻事或蠢事。

    更准确地说,“发展和密切两岸经贸文化联系”、“实现两岸社会发展的政治转变”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必经发展阶段和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或者说,这是实现中国统一必须的“政治规定动作”,而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政治自选动作”。那种脱离两岸经贸文化关系和社会发展状态而试图依靠两岸“政治谈判”实现统一的两岸发展模式已经失去了现实可能性。

    可见,在两岸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都不牢固的条件下,贸然处理“台湾国际空间”及“两岸和平协议”等两岸关系中的“上层建筑”类的议题,犹如是在沙丘上建立“百年大厦”一样,无论两岸花多少心思或智慧,这样的两岸关系发展的最终结局都是没有意义的,也都是典型的“瞎折腾”。因为,如此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两岸关系怎么能不危险呢?

    (四)下策是第三种政治选择,即:两岸的“政治基本稳定”、“政治协商”的发展模式;

    具体地说,这是两岸在“政治基本稳定”的条件下,试图通过政治协商的方式获取额外的“边际政治效应”。做该政治选择的两岸决策者都带有极大的“投机心态”处理两岸问题,这本身就是危险的“政治对峙”。这犹如两岸执政者在“天堂”的政治环境下试图搭建“狗窝”一样的荒唐。

    但是,以上的问题就会出现在2009年4月两岸在第三地就台湾成为“WHA观察员”的“政治协商”的过程中。

    那么,如此一来,似乎两岸在2009年4月就“台湾国际空间”问题开展政治协商就没有必要了。当然也不是这样。2009年4月两岸政治机构决定在第三地开展政治协商,历史地看,两岸能直接为彼此关心的政治问题开展政治协商或政治谈判,这既是两岸政治互信的一个进步,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问题是,两岸谈判的基础是什么。

    诚如以上所分析的,当前两岸之间存在三个问题:

    1、两岸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比较薄弱;

    2、两岸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共识相当缺乏;

    3、两岸的政治沟通和政治互信亟需建立;

    所以,2009年4月两岸直接的政治沟通和协商,最大的政治贡献就是能建立两岸关系的“政治止损点”。这对形成两岸更趋稳定的两岸政治环境、两岸共同维护“两岸周边”的中国主权和领土,以及两岸共同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等,都是有价值的。

    换句话说,在当前两岸尚且不具备基本的经贸文化融合和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政治条件下,如果两岸通过直接的政治协商,在对台湾执政当局一定的政治限制下,能建立较高层次的“政治止损点”也是有意义的。

    对台湾执政当局“一定的政治限制”主要是指做为两岸国际合作组成部分之一的“台湾成为WHA观察员”的问题上,除了不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政治事实外,还不得从事以下政治行为:

    1、  不得损害中国的国际政治权益;

    2、  不得危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和统一;

    3、  不得利用“WHA观察员”的国际舞台从事国际***活动;

    至于建立“较高政治止损点”就是要求台湾执政当局在以下几点上达成政治共识:

    1、两岸共同维护同一个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

    2、共同构建两岸经贸文化的发展框架;

    3、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政治认同;

    4、循序渐进地消除两岸政治对立;

    5、两岸最终统一的政治方向;

    以上五点是由低至高的构成两岸基本“政治止损点”的内容。在两岸“政治止损点”的基础上建立两岸国际合作,包括拓展台湾国际空间等议题,在两岸具备一定的经贸文化融合和社会发展基础的政治条件下,都是有意义的。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或价值:

    1、  方便两岸人民的国际交往;

    2、  维护两岸人民的国际权益;

    3、  开拓两岸企业的国际市场;

    4、  统一两岸之间的国际步调;

    如果两岸在相应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共识等问题上无法形成稳定的较高“政治止损点”,那么两岸政治的基本稳定就会受到影响,两岸政治关系就是延续“南辕北辙”的发展状态。

    四、两岸综合的政治选择;

    在台湾岛内存在“社会族群对立”、“台湾政党政治冲突”及“台湾执政能力有限”的政治现实条件下,对于已经错失“执政黄金期”台湾执政当局而言,短期内在台湾岛内形成有利于两岸统一的稳定、较高的“政治止损点”是没有可能的。但是,两岸为形成稳定的政治局面着想,建立一个基础的“政治止损点”,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协商目标。这就意味着台湾执政当局如果真心希望拓展国际空间,必须预留充足的时间发展两岸经贸文化关系、促进两岸社会的和谐关系。

    两岸在尚未建立“密切的经贸文化关系”和“两岸社会的和谐关系”的环境和条件下,马英九执政当局不断提出在两岸“不统一”的政治前提下“拓展国际空间”、“成为WHA观察员”及“签订和平协议”等政治要求,显然是当前两岸关系难以承受之重。

    进一步地说,马英九执政当局之所以在发展两岸经贸文化的道路上设置政治障碍的最高政治目标仅仅是维护两岸永久***的政治状态。马英九执政当局的各种政治要求无非是蓄意制造国际及国内两岸不可能统一的政治事实而已。而马英九执政当局执意拓展台湾所谓的 “国际空间”,在两岸关系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都比较薄弱的条件下,就是制造两岸永久政治***的“国际黑洞”罢了。台湾执政当局无论是否与中国大陆就国际空间达成政治共识,都必然会将“台独势力”或“独台势力”延伸至国际范围。如此一来,台湾执政当局拓展的所谓“国际空间”就使中国大陆努力实现的两岸和平统一事业“未蒙其利”,就“先受其害”。

    综上所述,在此特殊的两岸状态下,在保持两岸政治关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培植两岸共同利益”是促进和主导两岸走向统一的唯一发展道路,而不是为台湾执政当局制造两岸持续***的政治空间。据此,中国大陆对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先经济后政治”的基本政治准则是完全符合两岸实际的,也应该是中国大陆制定和执行两岸政策时予以遵守的政治原则之一,更应该是台湾执政当局应该予以尊重的两岸当前时期的基本政治原则之一。

附件
两岸政治协商的政治选择(新版).jpg (58.72 KB)
2009-3-31 11:4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1 13:58:3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马英九执政当局而言,原本确立两岸终极统一的政治方向不是问题,特别是在其“黄金执政期”。因为“终极统一”也是马英九当年的政治口号之一。但是,或许马英九有希望“稳定第一执政期”、“发展第二执政期”的政治想法,所以错失了两岸从属于第一种政治关系的选择机会。然而,马英九误算了国际金融危机、 “两岸周边”政治局势恶化及台湾政治生态恶化等三个层面的问题。这恰恰应了中国的一句名言:“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马英九执政当局在战略上选的是“下”,在战术上求的是“中”。这只能导致马英九执政当局在“身不由己”的政治漩涡中“颠沛流离”了。这也是马英九选择的“不统”“不独”“不武” 的政治独木桥所得到的必然政治结果。 所以,本质上,马英九无论对其第一任期,还是对两岸关系,都没有看透。这一方面是马英九受困于继承的“政治烂摊子”的限制,另一方面是马英九的政治气度和政治格局不到位的结果。马英九从政治品质上说,肯定是一个“好人”,但是马英九从执政能力上讲,绝对不是一个“能人”。能挽救或弥补马英九问题的方法一定是通过分权制衡模式广揽“能人”为巩固和发展台湾政权、落实发展台湾民生而服务。可是,马英九对分配政治权力存在严重的“政治过敏”。这才是马英九“坐困危城”的根本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1 13:58:38 | 只看该作者
1、 不得损害中国的国际政治权益; 2、 不得危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和统一; 3、 不得利用“WHA观察员”的国际舞台从事国际***活动;


如果台湾违反,大陆有强制措施,预防和阻止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1 13:58:41 | 只看该作者
在两岸保持政治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两岸积极动员民间力量集中精力发展两岸经贸文化、促进两岸经贸文化的深入融合。马英九执政当局贯彻“发展台湾民生为第一要务”的执政宗旨,通过不断提高台湾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台湾的产业结构及确立台湾的国际经济地位等为主要发展目标,既能巩固、完善和发展马英九的执政基础,又能实现马英九的持续执政。



    马英九从自执政之日起就执行“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的角度而言,似乎也是抱有类似的想法。但是,马英九执政当局认为的“政治稳定”就是“不独 ”,既没有考虑到“台独政治势力”对马英九执政的政治危害,也没有考虑到全球金融危机对台湾造成的严重经济影响,更没有考虑到在马英九的第一任期内“两岸周边”的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恶化会直接冲击其政权的存续。



    所以,尽管马英九自2009年5月20日开始,就在持续不断的调整两岸政治政策,但是距离实现台湾及两岸的政治局势基本稳定而言,马英九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马英九不仅对台湾内外的政治局势的发展缺乏主次轻重缓急的政治把握能力,而且对自身不善于应对突发政治事件的特点也没有清晰的政治认知。而马英九忽视的“台独政治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及“两岸周边的主权、领土冲突”等问题,无一不是以“突发事件”的方式产生和发展的。



    马英九执政当局在执政初期,一心想做“+++国在台湾”的“台湾王”的政治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但是,马英九希望成为“独立于中国”、“孤悬于海外”的“小朝廷”的政治美梦,必然为“台独政治势力非理性冲击”所“吵醒”、为“全球金融危机纵深化发展”所“闹醒”、为“两岸周边的主权和领土冲突的枪声”所“惊醒”。如果马英九在第一任期内如此的政治环境下还不能“警醒”而回归到到“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政治认同”、“两岸共同维护同一个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及“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执政道路上来,那么马英九的第二任期将成为马英九的政治噩梦。



    马英九遇到执政问题总是习惯于抱怨“时运不济”,这本身就反映出马英九执政当局对台湾内外时局的分析能力和把握能力是很差的。一个把发展台湾的希望寄托在“时运”而不是创造和发现“历史机遇”的台湾执政当局,能“把握”或“等待”的“时运”必然也是渺茫的。这是马英九执政当局的政治气度和政治格局所产生的马英九第一任期的必然政治结局。



    所以,中国大陆的政治上策,要充分考虑到马英九的执政能力和两岸基本政治稳定所需要的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1 13:58:45 | 只看该作者
肖永国的我最爱看,冷静睿智的见解又深入浅出,真诚善意的为两岸人民谋福祉的宝贵意见,希望台湾当局与台湾人民都能看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1 13:58:48 | 只看该作者
还是那句话:台湾,慢慢无期的等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1 13:58:52 | 只看该作者
马英九遇到执政问题总是习惯于抱怨“时运不济”,这本身就反映出马英九执政当局对台湾内外时局的分析能力和把握能力是很差的。一个把发展台湾的希望寄托在“时运”而不是创造和发现“历史机遇”的台湾执政当局,能“把握”或“等待”的“时运”必然也是渺茫的。这是马英九执政当局的政治气度和政治格局所产生的马英九第一任期的必然政治结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1 13:58:56 | 只看该作者
具体地说就是:在两岸保持政治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两岸积极动员民间力量集中精力发展两岸经贸文化、促进两岸经贸文化的深入融合。马英九执政当局贯彻“发展台湾民生为第一要务”的执政宗旨,通过不断提高台湾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台湾的产业结构及确立台湾的国际经济地位等为主要发展目标,既能巩固、完善和发展马英九的执政基础,又能实现马英九的持续执政。 马英九从自执政之日起就执行“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的角度而言,似乎也是抱有类似的想法。但是,马英九执政当局认为的“政治稳定”就是“不独 ”,既没有考虑到“台独政治势力”对马英九执政的政治危害,也没有考虑到全球金融危机对台湾造成的严重经济影响,更没有考虑到在马英九的第一任期内“两岸周边”的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恶化会直接冲击其政权的存续。 所以,尽管马英九自2009年5月20日开始,就在持续不断的调整两岸政治政策,但是距离实现台湾及两岸的政治局势基本稳定而言,马英九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马英九不仅对台湾内外的政治局势的发展缺乏主次轻重缓急的政治把握能力,而且对自身不善于应对突发政治事件的特点也没有清晰的政治认知。而马英九忽视的“台独政治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及“两岸周边的主权、领土冲突”等问题,无一不是以“突发事件”的方式产生和发展的。 马英九执政当局在执政初期,一心想做“+++国在台湾”的“台湾王”的政治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但是,马英九希望成为“独立于中国”、“孤悬于海外”的“小朝廷”的政治美梦,必然为“台独政治势力非理性冲击”所“吵醒”、为“全球金融危机纵深化发展”所“闹醒”、为“两岸周边的主权和领土冲突的枪声”所“惊醒”。如果马英九在第一任期内如此的政治环境下还不能“警醒”而回归到到“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政治认同”、“两岸共同维护同一个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及“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执政道路上来,那么马英九的第二任期将成为马英九的政治噩梦。 马英九遇到执政问题总是习惯于抱怨“时运不济”,这本身就反映出马英九执政当局对台湾内外时局的分析能力和把握能力是很差的。一个把发展台湾的希望寄托在“时运”而不是创造和发现“历史机遇”的台湾执政当局,能“把握”或“等待”的“时运”必然也是渺茫的。这是马英九执政当局的政治气度和政治格局所产生的马英九第一任期的必然政治结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1 13:59: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止损点就是马英九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要我们的心?要我们的肝?我们自己割下来送给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1 13:59:05 | 只看该作者
大陆给了台湾和多优惠台湾要清楚,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9 05:4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