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中国时报社论指出,台湾是个多元社会,多元意味着可以激荡出许多火花,也可能意味着对立冲突;究竟是产生正面能量,抑或制造负面杀伤力,全看我们愿不愿意坚持尊重、包容与维护和谐。
连日来不断成为部分媒体炒作的“范兰钦事件”,当中固然有刻意煽动族群对立的成分,但也同时涉及了网路言论自由的空间,以及公务员的言行分际问题。全部搅和在一起,容易把是非黑白全部混为一谈,应该一码归一码地说清楚。
首先,郭冠英以本名发表在报端的文章,说到小时候去圆环吃蚵仔煎的美食经验时,自嘲地说“我们是高级的外省人哦,不知怎会是一个本省伯伯带我来台北…”这句“高级外省人”被绿营揪出来痛打,认为是外省族群歧视本省族群的佐证。郭冠英虽然回国说明,并且对文章对青商会带来纷扰而道歉,但仍然认为该用语只是在自我调侃,并无歧视本省之恶意。
坦白说,看完全文会发现,该文除了一个小调侃之外,其余全无任何轻视台湾的文字。不过,即使如此,“高级外省人”用语也反映了一个长久存在于台湾的社会背景,亦即当时不少外省族群是有相对于本省族群的优越感,这种生活中点点滴滴有形无形的歧视,对本省族群的感情与自尊造成了相当大的伤害,愤恨至今未消,而部分外省族群有时对此也确实较缺乏反省、敏感、自我警惕与自我约束。
至于“范兰钦”部落格里的文章,则更辛辣得多,统独的政治立场也更为直接。明显的,这个名字是“泛蓝亲”的代称,立场倾蓝甚至亲中并不令人意外。但是,从网路部落格匿名文章的遣词用字一一去比对本人到底是谁,以抽丝剥茧如侦办网路犯罪的办案手法去追查真正的作者,是否符合比例原则、又是否会影响网路的言论自由空间,却是很值得商榷的。
网路空间最可贵、但或许也最令人头痛的,是躲在无数匿名背后的不羁自由。网路上、论坛上、部落格里,太多人隐藏起自己的真实名字身分,做出在日常礼教与环境拘束下绝对不会有的言行。偏激的立场、恶毒的批判、无厘头的捣乱、赤裸裸的慾望,都可以奔放宣泄。电脑一关,大家又恢复了文质彬彬。
虽然网上有些言论实在让人难以苟同,觉得人性为何阴暗蛮横至此;但若要像抓犯人一样,为了某篇文章激起的政治争议,就硬要扒开网路的层层帘幕,把真正的执笔者强拉到阳光下枭首示众,这却更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事。在当事人没有违反任何一条法律、也没有同意揭露身分的情况下,谁又有权力去进行这种网路猎巫?
而且,既然是网路上的匿名文章,摆明了就是要匿名,就是不想用自己的真实身分来负责,也就是要享受匿名时较大尺度的自由特权。为了几篇至今还不确定是不是某位驻外人员写的文章,就要把网路向来的匿名保护机制拆毁,恐怕是倒洗澡水时连婴儿一起倒掉了。没有司法侦查的必要,就不应率尔侵犯网路世界的匿名机制。如果郭冠英不认那些匿名文章,不管真假,都不宜再追杀下去。不是为他,而是为了维护整个网路世界的言论自由。
不过,拿国家俸禄的公务员,坦白说,言行举止还是应该要有一定的分寸与分际。如果真不能认同现行的政策,大可选择离去。这是对自己理念的诚实,也是对国家体制的尊重。
煽动族群对立、散播种族歧视与成见的言论,和性别歧视的言行一样,在欧美先进国家是被列为禁忌的,这不只是政治不正确的问题,而是属于道德不正确的程度了。固然种族歧见与性别歧视很难消除,但意识到其中的对错是非,不容许逾越尺度的言论,背后其实存在着一种对平等人权的信念,以及对社会和谐的悉心维护。
相较之下,台湾有些政治语言不只粗暴残忍,更暴露出背后价值的空洞与是非的虚无。例如有国民党立委指陈菊中风是拆蒋公铜像的现世报,就简直令人发指。而他本人不但不认错,国民党也彷佛事不干己,让人不禁纳闷,到底是搞政治会没人性、还是没人性才去搞政治?
言论自由非常珍贵,需要努力维护;价值是非与社会和谐也同样珍贵,需要大家一起来呵护。我们不应藉言论自由滥行人性之恶,但也不应为政治厮杀践踏言论自由。
文章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