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十数年中,台湾一直以台湾是民主政治为理由而试图将自己同大陆分开,但是,最近高雄市贿选丑闻的暴露让台湾公众怀疑台湾的政治体制是否真的值得他们过去一直对之进行的大肆吹捧,他们也怀疑过去十数年中台湾是否本应该将部分花费在政治民主化上的精力转移到经济问题上。
<<亚洲时报>>1月11日发表艾顿(Laurence Eyton)的题为“台湾:政治肮脏一如往昔”(Taiwan: Dirty politics as usual)的文章对台湾最近暴露的贿选丑闻进行了评论。
艾顿在评论中认为,对于台湾岛内的腐败的政治来说,高雄市揭露出来的市议长朱安雄贿选案实在是平常不过,但是此次朱安雄案件与以往的政治腐败丑闻相比有著如下不同之处,一是此次腐败的规模前所未有,二是高雄市政府的检察人员对此次案件追查水落石出的决心非同寻常,三是从所有涉案人物那里获得的证据堆积如山。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方面就是,此次丑闻的主角朱安雄是一个教科书式的过去数十年中主宰台湾政治生活的精明的政客-商人的结合代表式人物,而朱安雄贿选丑闻之所以有意思则在于:案件本身显示出台湾岛内的主要党 派如何努力将自己同被台湾人美其名曰“传统政治做法”的黑金政治保持距离,案件也显示出台湾岛内公众对政治伎俩的日益增长的愤怒,而这种愤怒将可能导致台湾公众对民主的幻灭--而在很多人看来,而过去十数年中民主政治在台湾的发展是台湾获得国际社会尊重的主要原因。
朱安雄贿选案件的很多问题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是,这一案件可以让人们对台湾腐败的地方政治是如何运作的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高雄市地方检察官办公室和其它方面提供的材料显示,朱安雄拨出了三亿新台币以用于购买选票,其中购买一张议长选票最高达六百万新台币,副议长的最高价格是两百万新台币。
为什么朱安雄愿意付将近每张一千万新台币的价格购买议长和副议长的选票?
艾顿指出,因为这两个职位自动地赋予该职位的在职者在高雄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上的席位--该委员会是一个负责高雄市区划,在给予城市基础设施建筑合同方面拥有很多的影响力;可能并非巧合的是,高雄市刚刚宣布准备投资1,700亿新台币建造快速铁路,可能也并非巧合的是朱安雄自己的公司的业务刚好是钢铁和建筑。高雄市议会的一些议员已经指控说朱安雄将试图操纵该快速铁路项目,虽然人们尚不清楚是为他自己的个人利益还是为别人的利益。
朱安雄案件向台湾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对一些涉案议员的豁免问题。按照法律,涉案的高雄市议员只有在被法庭裁定罪名成立的情况下才会丧失议员席位,给予在此次调查中坦白并提供证据的涉案议员以豁免意味著高雄市的现议会将维持到下届选举,而现任议会中三分之二的议员在此次案件中受贿,但是这些议员将仍然能够保持他们的席位直到四年后重新选举。
对于很多台湾民众来说,这种豁免的滋味肯定不好受。台湾公众已经在批评台湾法务部只顾追查此次丑闻的真相,而对受贿行贿者的处罚却不重视。台湾法务部的这一做法差不多可以肯定是一个政治性决策,虽然法务部对此予以否认。公众的看法是,因为在此次丑闻中,执政党民进党的高雄市议会议员大体上是清白的,因此尽可能多地将涉案的反对党籍议员在此次丑闻中的内幕揭露出来,对民进党来说自然可以获得很多政治上的好处。
但是,艾顿认为,民进党的这一战略将可能在两个方面导致火烧自身。
首先,民进党在该市议会中的议员差不多可以肯定并不象看起来那么清白,调查人员发现的第一笔涉嫌资金就是在民进党党团领导人房间发现的;
其次,在台湾公众看来,并不是反对党特别地腐败或者特别应该受到谴责,而是台湾政客总体上的腐败,无论他们属于哪个党派。对于台湾来 说,公众的这一看法将产生严重影响。高雄市这一丑闻并非转折点,而只是公众对台湾政治过程的冷漠和对民主政治对台湾到底有多少好处的怀疑的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事件而已。
在民主政治制度在台湾得到建立之前,台湾的政治生活是私人关系主宰,并由私人关系而驱动的,对这一点,台湾公众很清楚。艾顿在评论中指出,问题是,这种现象在台湾似乎仍然在大行其道。
台湾公众现在开始认为,民主给台湾带来的不过是一个摇摆不定的软弱的台湾中央政府和日益衰退的经济。越来越多的台湾公众开始感觉,过去12年中台湾在民主化和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方面所走道路的方向是一个错误,他们并感觉少一点民主和将精力多花一点在经济上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战略。
当然,目前台湾公众中的这种感觉还非常模糊而不足以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如果台湾疲软无力的经济仍然持续下去,公众的这种感觉可能会强化;而如果台湾公众的这种感觉真的变得强烈的话,台湾公众将可能向经济正繁荣的中国大陆寻求出路。
艾顿认为,台湾公众的上述心里变化将可能导致如下结果:台湾公众可能会越来越强烈有如下感觉,即同大陆在统一问题上达成一项协议本来就不是什么坏事,虽然这可能会削弱台湾的民主政治体制,但是台湾的民主政治制度好像本来就没有给台湾带来多少好处。
在过去十数年中,台湾一直试图以台湾是民主政治为理由将自己同中国大陆区别开;而讽刺性的事情是,在全球越来越注意到这一点的时候,在美国白宫刚好有一位声称“将不惜代价”****的民主制度的总统的时候,台湾公众却在越来越强烈地怀疑他们的政治制度是否值得受到这么多的吹捧,台湾是否本应该将部分花费在政治民主化的精力转移到经济问题上去。
【转自 国公网 www.21Gwy.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