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文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 04:2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對於現在的台灣人,思想中沒有什麼歷史的情結,也很少過去台
灣人的悲情。而且有部分從小不會講台語,如同筆者即出自半個外省
家庭,對台灣這片我們生長土地的前途思考,需要時間和啟發。感謝
上天給予我們有反思和成長的良機,許多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是
在各種理論、思想與宗教意識的相互激盪中建立起來。我相信我們的
社會需要愛,常常在缺乏愛的出發點上,容易使別人受到傷害。希望
能從個人的觀點和認識,從一些事例中反省,來稍微談一下台灣前途
的思考。                          

中國人的思考框架

  先談關於中國(大陸)人的部分。在海外不少台灣人與中國人相
處的直接感受,是思考方式和觀念的極大不同。在馬克思主義的教育
下,他們對於“群體”的意識是很強烈的。對政治與社會的無力感,
表現在極端的不願意被束縛在群體之中。稍微留心的也注意到,希望
中國強盛和統一台灣在他們的觀念裡是分不開的。這絕不是對與錯的
比較,而是要看思想是不是被束縛了,是不是被民族意識的激進所帶
領。許多人為中國傳統的歷史觀侷限在小框架中,跳不開這個框架,
走不出所謂統一的邏輯。即使共產黨倒臺,中國人也不太可能跳脫傳
統的思考,對於台灣爭取國家主權不聞不問。這應該是我們能力所及
範圍之一,和歐洲及北美的眾多中國學人(學生、學者與民運人士)
溝通和友善,他們將會是下一個中國政府的重要影響力量,甚至成員
。                             

  當對談到台灣的前途和台灣人的自主願望、應有的地位時,他們
始終逃避和免不了霸權的態勢。這和共產黨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這
些海外知識份子當中幾無認同共產黨的。這是傳統錯誤的國家觀念,
也是中國文化中的柔性侵略主義。新疆即是一例,民族自決和自治的
本身是自然規律,中國文化就加入一種“德服天下”的統治概念,奢
望異民族能在漢族的統治下和平相處,這是不可能的。      

  拿澳洲毛利族和美國印地安人的例證來支持民族共處的論點,是
缺乏澳、美歷史概念和社會現況認識。從這個角度反省,中國歷史上
的統一無一不是在死傷和鎮壓異己者之下結束,幾千年來的屠殺換來
統治的穩定;直至今日,西藏與新疆當地居民仍背負著傷痕與怨恨,
六月四日血洗天安門帶給中國人巨大的衝擊,那一幕幕火光與死傷的
情景我們記憶猶新。                     

反省與衝擊

  類似的反省和衝擊也直接在海外的中國知識份子和學者身上湧現
。舉宗教為例,他們在中國極力壓制基督教之下(中國政府迄今仍認
為基督教與“海外**人士”有關連,革命性太強)沒有機會接觸聖
經,教會屈指可數。到了國外,華人中基督徒比例不少,成就非凡的
華人基督徒也從不缺席。這給予他們不小的衝擊,讓他們在眾多的華
人教會中尋求答案。當他們認識到主耶穌的福音和聖經的真理時,尤
其是民運人士,他們在思考中國的前途時開始有更深刻的領會。  

  中國學者多對歷史觀與中西傳統價值觀的比較有較深刻的研究,
在越來越多已成為基督徒的學者中,正如知名的「河殤」撰稿人、「
民主中國陣線」主要創辦人遠志明說,「中國自有歷史以來,文化中
其實沒有民主的概念。」(遠志明於一九九○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訪
問學者,一九九一年信仰及認識了耶穌基督,)他強烈的希望是「建
立在基督精神上的平等、自由、民主和相互尊重體現在中國憲政的體
制中」。他各方面的書籍、批評與思想都比較客觀,這樣的中國學者
對於台灣獨立和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與社會有充分的思考,不容易掉
入盲點中。                         

  同受中華文化影響並不成為統一的充分理由,如新加坡固然有它
獨立的特別因素,但大部分也確是華人。而許多中國的知識份子有矛
盾,他們承認新加坡是國家,但其實心理極不願意。這種中國大一統
的思想和侵略沒有什麼不同,充其量只是“非暴力的大中國共榮圈”
罷了。對我們台灣人來說,有很多需要改變的地方應要作“心靈的改
革”,這種改革除了宗教也包括對自身文化的認識,否則我們也走不
出自限的框架。                       

  香港人即是一例,他們並不認定自己是中國人,他們自認是香港
人,是受中華文化影響的“華人”,所以不太容易被中國的固有觀念
束縛,在中西兼取其優的基礎上,有許多成就婓然的香港人。在基督
教也是,論教會數和人數,台灣比香港多出好幾倍,然而今日具世界
性影響力的華人基督教學者和傳道者、相關重要著作、聖經編訂、中
華文化與基督教研究等等,大都在香港人的手裡完成。這的確是文化
宏觀的關係,要問的是,對於將來,我們選擇什麼?       

  我們思考方向實在應該更全面,關於自己這一片土地的未來要深
入思考和探討。無論是基督教、佛教和其他宗教,對周圍二千多萬人
、台灣的前途應要優先於中國。固然中國大陸許多人仍需要我們幫助
,在信仰的原則上我們誠心奉獻,在內心可以深思:不要掉入文化的
陷阱裡。這種陷阱會讓感情上與中國離不開,而更值得所議的是這種
感情大多是建基在教育灌輸的觀念上。             

  之前的湄州媽祖來台即參雜了這些因素,從一個文化戰略的角度
看,是需要適時的提醒。對於基督教來說,我們需要多一些覺醒的人
才。其實我們台灣早就急需更多的“馬偕”,將耶穌基督的愛與福音
帶給更多的人,這樣的信仰力量能使思考更澄明,文化更宏觀。在上
帝的祝福下,許多教會和醫院、學校早已在這片土地上傳播愛與福音
,將喜樂與人生的盼望遍撒在各地。在其中,比較多的像台灣基督長
老教會積極的付出,如能在現有的學校和其他資源以外,在教會宣教
的方式上更主動與活潑,相信能結出豐碩的果實。這也是最好的教育
方式。                           

歷史的評價

  甲午戰爭似乎已成為台灣前途的對談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對於中
國也許不是,對於台灣,甲午戰爭的割讓台灣是悲劇也是轉機。就如
文化大革命帶給中國人的不只是苦難、人與人關係的質變、思維方式
的轉變,不也帶來更深刻的思考嗎?是上帝允許歷史發展如此,這位
天父祂也帶領、掌管所有的事情。如同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在當時看
是悲劇,但因為祂的捨命,卻帶來了全人類的救恩,使世人能因著祂
得著永恆的愛與永生。                    

  今日我們對歷史的評價往往是建立在它後來的影響上,耶穌的十
字架,同羅馬時代大多數人也以悲劇稱之(“Viadolarosa”,走向
各各他的苦難之路)。但重要是端視我們的角度。美國獨立如未成功
,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會自然地為獨立戰爭中英軍死傷的人哀悼,因為
“內戰真是個悲劇”,“它不該發生的,是嗎?”有人會這麼說。在
悲劇和另一面的比較中可以作分析,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大部分
的悲劇”。                         

  甲午戰爭對台灣來說無悲喜劇可言,同樣落人統治下,換作中國
,比日本好不了多少。今天我們以為所有的中國人都很在乎當初清廷
割讓台灣,以為很多人“心痛”,果真如此乎?相信沒有人會對割讓
時清廷滿不在乎的態度懷疑,臣子力言“鳥不語、花不香”,今日就
變成了為之要“奮不顧身完成神聖使命”之地?一百年前也同樣是中
國人,今日的“利益”自然成為主要的因素。感謝上帝將台灣獨立在
中國之外,這一百年的時間讓台灣有長足的發展。        

多一點思考

  台灣和中國統一的結果不會比台灣獨立成為一個國家更好。台灣
現在就已是一個獨立行使政權的國家,無論外交、政治、經濟、教育
、國防等等,都是一個主權國家,而且多方面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小
國家比大國家容易治理是必然的,我想也沒有任何人願意我們的首都
在中國大陸。要求如此大的中國政府作小小的改革將會難如登天。今
天我們習慣的民主方式雖然有弊病,但起碼達成了民眾的需求。台灣
人為什麼需要犧牲自己的政府主權和民主方式呢?去遷就十二億人口
來決定將來的資源分配、民主形態?這是牽連到整個台灣的重要決定
,我們不能容許自己不認真思考。將來的生活、工作以至於家庭和子
女,我們希望一切都獲得適當程度的自主和尊重。要改變中國人的思
維很難,沒有人會在認識到如何艱巨之後,還會願意投身在這樣的泥
沼裡。                           

  十六世紀偉大神學家加爾文(J. Calvin), 他的神學中心思想便
是以「榮神益人」作最高的原則,聖經中的教導也使人有了對週遭人
群、生活和環境的責任。我深深地體會,如果我們今天生活在無需擔
憂的景況中,也許不會有那麼多的論點在這裡相會。我們正走在轉捩
點上,今日我們在國際上已經失去了自尊,將來的發展更可能在眼前
消失。何人願意作“中國──台灣”的國民?如今我們在世人的眼裡
是如此,將來呢?如果將來民主的中國成立,台灣成為“中國大家庭
”的一份子,真的會讓我們有了自尊?除了滿足虛幻、缺乏思考的統
一感以外,我們又得到了什麼?失去的將無以數計。       

  在傳統「中國」的思考中,讓我們審視一下,我們會有思考與出
路。台灣獨立首要的是人民的未來,包括生活與自尊。相信在我們台
灣人開始的努力中,可以將國家建設成不受欺凌和更加繁榮進步的地
方。前提是我們是否認識,和中國統一對我們並無益處,反而對台灣
有不利的影響。這個體會常與台灣人和新一代中國留學生之間的對談
有深刻聯繫。                        

  第一、中國大陸人民的思考模式和行為,與我們想像中差距  
     頗大。                      
  第二、在台灣前途思考中,我們發現中國人要的只是形式上  
     的統一、政治情緒的滿足,而絲毫沒有能對我們台灣  
     有建設性的思考。                 

台灣人與中國人相處的情形激發我們進一步考慮台灣與中國統一的可
行性。                           

盲目與角度

  關於台灣的未來,很遺憾很少有人以一個較純粹的觀念來看待。
有些盲目跟隨政黨和政治明星的口號,自己忘了思考。這就像本來宗
教是中性的,一但染上人的色彩,我們就容易將它定罪。所以看事情
的角度、評價的考慮決定了我們的觀念。我們可以將這些因素摒除,
專就內涵、目的來探討。我們對「台灣獨立」的看法,如同筆者以前
,常將台獨與暴力劃成等號,即使他們再多的學者都掩飾不了洪水猛
獸的企圖。                         

  然而當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些受人尊敬的學者和鄉土運動者的奉
獻,確是有非常強大的精神力量在背後支撐。我們當然可以視而不見
──只因為他們支持台獨,我們心中就先將他們判決。很可惜這樣的
情況常有,不單政治人物如此,更影響我們。          

  新黨其實也經常走入這個境地,流於另一種形式觀點的政治情緒
。之所以有暴力的印象,和民主改革中的陣痛後遺症有關聯。「多數
尊重少數」也是民主基本原則,在前幾年沒有被充分尊重。於是我們
見到一些政壇的怪現象,相信很快會過去。未來在教育、經濟、政治
等等各個領域相信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會變化的是我們對事物的思考
模式擴及為廣闊的世界觀,而不單只是在中華傳統文化裡。    

巨輪下的未來

  當我們台灣學生在奧運場邊被中國官員強橫凌辱,當漁船被扣留
我們沒有能力交涉;當中國蠻橫地對我們發射飛彈演習,當達賴喇嘛
來台,中國尚不知羞愧地發言指責.....。這些時候,當政府的
外交官員在各處不停奔勞,面對壓力和困境,中國在背後、公開的打
壓也永無寧止。什麼時候我們博得了「中國人的同情」?什麼時候我
們才能正視自己?我們為什麼還要讓這樣的日子繼續下去?我們如何
面對未來?台灣,這就是我們的國家和土地。族群對立、悲情、悲哀
該放下,記取前人的腳步,為公義與和諧的社會、自主與尊嚴的國家
主權而努力。                        

  海洋國家很好,活潑的小國比沉重凝滯的大國更好。我們都必須
面對歷史的巨輪,也許我們就是牽動的力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1 04:29:48 | 只看该作者
台 灣 獨 立 建 國
 她是我們一生情感中最甜蜜的負荷! 

孔 承 平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
波瀾大海遙遠的對岸,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
盼望我人生的續尾站,在大湧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裏,找到一生最後的住家。
馬偕之歌 -- 最後的住家(台語)
  多少濃郁的情感如雪在其上飄搖,至終卻依然想起心底的 Formosa, ......台灣,福爾摩莎的情懷。那到底是什麼?對家國的愛,對生長土地的念念不忘......,而你,一生的歸屬在何方?看到我們內心深處的悸動......生長在台北,曾經在求學的過程中熱愛歷史中的“中國”,更是以自己能夠說一口極標準的國語為榮。
  猶記得在台北市長選舉中,熱心地支持新黨,自覺他們是“中華民國唯一的希望”。有那一個人不關心自己的國家?新黨所提出的理念、精神曾是重要幫助,在台灣風雨飄搖的時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在國外,國際社會上的情況確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關於台灣獨立的問題,許多人一是不願意去面對,二是不願去考慮現在中國和台灣之間的差距。由經濟的角度來看很多人覺得太現實了,所以筆者也不願意用這種眼光來看它。比較重要的是,經過了這一百年台灣與大陸的分離,日本的統治加上外來文化的影響,必須承認在思想的方式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上,台灣人與中國(大陸)人已有極大的差別了。
  台灣人一談到自己的前途,許多中國人可以毫不加思考的說:「如果台灣獨立,我們肯定打!誰在乎什麼經濟?再來個**我們也不怕!誰說我們不敢用核子彈?」
  想談到的是人類生活、生命與理想的嚴肅問題。如果人的基本權利我們承認應當獲得保障,他的自由應當受到尊重,那我們就要仔細思考人民自決權。這樣的自決權當然包括了政治與外交的層面。無論我們自認為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也許說:都是?),我們台灣所有人民的意願必須受到尊重與保護,這是不需前提的。
  但在世界各地的各中國外交使、領館的人員,無一不對我們台灣人施加壓力,調查、煽動,阻止你發展任何的活動和關於國家自尊的表現。在這裡我必須很明確地指出,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態度根本不是真誠的,而且極盡所能地要封殺我們台灣人一切的作為。有時在報紙上我們看見一群孤苦的老人沒有救濟金了,我們會同情他們,甚至於幫助他們﹔但中國並不是。他們可以在“台獨”的前提下對你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毀滅一切。我不知道這樣的國家還需要保留什麼期望?即使真的統一了,他們也絕對不會尊重我們這些人(包括您和我在內)的任何自由。
  曾經聽說過幾個中國人這麼說:「台灣阿?小地方,我們十二億人每個人嘴巴吐一痰口水,你們就完了!」當然這是極無文化水準的中國人,但這樣的人在中國不算少數。我們希望瞭解的是中國真正有學養的人士所想的,因為他們會是帶領中國的支柱。但是即使再有學養的知識份子,提到我們台灣人想要有自己的想法與出路時,這些受到高等教育的精英們,他們的表現深深令人失望。在所謂「民族主義」和「振興中國」的激動下,他們的思考是不完全的。
  台灣人有自己的選擇,台灣人有自己的故鄉。呂泉生先生的歌曲“阮若打開心內門窗”不知喚起多少人心繫自己生長的台灣田園。在國民黨的歷史觀下,許多人以為家鄉在中國,不在台灣﹔中國多美好......,記得“我家住在黃土高坡”......更願意與您分享的是,筆者本身也是所謂的“外省人”,但是現實令人失望,中國人的行為與思想、群體意識都讓人無法接受。這使我們願意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生命與個體,發現“人”的文化根源與生活方式都有雙重影響,進而使我們有固定的觀念和思考。
  奧地利和德國是同一民族,美國獨立時也大多是英國人。很誠懇地邀請各位來思考這個問題,相信有許多認為自己也是「中國人」的同胞,他們的學識滿腹經綸,卻也無法「自己看自己」。從事藝術的人最重要的是能「在創作,也正站在背後看自己的作品」,送給各位這句話,希望我們都有思考的空間。
  台灣獨立並不是狹隘的思想,從過去、現在到未來,會是我們珍惜家園、和睦共處的最大資產。許多人以為台獨就不說普通話(國語),不學唐詩宋詞了,這是錯誤的觀念。中華文化當中仍有極豐富的遺產,值得我們的後代將其中的精髓汲取。只是我們以另一種方式和眼光來看,因為希臘哲學、歐洲文化、印度和中國思想等等,都應該放在同等的地位上﹔狹窄的思考模式會將我們窒息。
  有人認為我們也是“中國人”(或說「華人」較恰當),那他們就更必須接納我們的言論。從歷史的角度而言,台灣與中國並沒有太多的相通點,有的只是存在於官民之間的往來。對於一般民眾來看,中國是舊的土地,他們謀求新的生活。從台灣的著名舞蹈表演團體“雲門舞集”的創作中可以看出,“唐山過台灣”代表的不是一種被迫出走的氣憤,而是充滿了無限希望的情懷。中國領導人一直重複說,“台灣自古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云云。君不見一加上“神聖”二字,似乎所有人都必須為之獻上自己的生命?台灣自古以來是台灣人的,並不存在什麼血緣或親族的義務與傳承。
  有許多朋友以為台灣人口當中一大部分是中國在一九四九年來的,這是錯誤的想法。所謂的“外省人”只佔了人口百分之十左右,意即絕大多數都是已在台灣一、二百年以上的住民。台灣人有祖國嗎?從來就不存在這樣的觀念,有的只是先民的遙想。
  中國的歷史數千年,台灣出現記載的至今不過四百年,而真正曾經完全有效統治的說法不只令人懷疑,而且根本不成立。中國人如何能說“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和對付西藏完全一樣的劣等說法。更何況大多數的台灣人民都不願意在自由上被干涉,所以有過去許多抗拒中國(包括日本)的團體和行動。現在有無數的台灣組織和團體在世界各地為我們的家園付出心力,對抗中國侵略的意圖。讓中國知道,我們有決心保護自己的國家,我們有堅強高昂的鬥志和戰鬥力對付外來的敵人。
  我們希望和中國的關係是和平共處的,甚至互相幫助。無論就人口或經濟力量而言,還是活動能力和平均素質,加上政府、主權等等形成國家的基本條件,台灣都早已經是有完全主權的國家,具備了所有中型國家的形態。盼望我們都瞭解,主張台灣獨立的人並不是可怕的人,他們也是有情感和真實生活,也可能是最愛台灣這片土地的人。他們願意為她付上生命,為她不辭勞苦。
  一世紀前在台灣的馬偕醫生(博士)說:「寧可燒盡,不願腐朽」!他一生都奉獻給了台灣。一位外國人都為我們如此犧牲,為什麼我們還要將自己投入在如此不可知的未來呢?儘管我們對國家的大小事有著不同的看法和意見,但絕對沒有任何人願意見到她被欺凌,也沒有人能忘懷她給予我們的氣息和滋潤。
  愛會是這片土地上的旗幟,現在就是我們關懷奉獻的時刻。我們是台灣人,沒有任何的前提和後話,也不需要再補充。台灣人的未來是我們共同的盼望,更是我們一生情感中最甜蜜的負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1 04:29:52 | 只看该作者
走 入 生 活 的 建 國 運 動 

張 杏 梅



  這一年來在支持台灣獨立建國的陣營中接觸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同志們,每每談及現實多變的台灣政治文化及對於一向最支持的民進黨由疼惜轉為失望的種種複雜心情,不禁令人感慨萬千,不得不重新思考建國之路到底該如何走。
  終於認知到政黨是無法被依賴的,建國之路通向的台灣獨立建國的目標,舖陳這一條道路的人不該是別人,而是每一個「自己」,每一個想要建立一個樂土的「自己」,每一個想要做主人的「自己」。沒錯,個人的力量是太有限了,大家都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大家都說要愛台灣(包括三個政黨的政治人物們),可是每人有每人的愛法,每個人都說自己是對的,於是建國的路變得不只一條,大家各走各的道,各完各的法,令人擔心的是這些像扇子般散出去的條條建國大道,可會走向台灣獨立建國的同一終點?
  台灣人是太聰明了,抑或是太笨了?總要將一件簡單的問題,用複雜模糊的過程處理,擾亂人心不說,還轉移了焦點。或許吧,台灣所有的問題都很複雜,難以一言以敝之,以致各彈各的調,各唱各的旋律,但總有一點彼此都有共識吧!那就是了解,認識這一塊生養我們、滋養我們的土地;許多不支持獨立的人並非贊成與中國統一,只是心中對於中國難以割捨的情感不停地在發酵,相對的就無法付出更多的情感,給這一片讓他們立足的地方-台灣。
  雖然情感的問題真是抽象又具體,原因太多,有錯誤教育使然,有家庭背景使然,省籍情結使然等....唉!說到傷心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只因為他們認為對中國比對台灣了解更多,中國於他們就像生母而台灣雖養育了他們,卻被視為無血緣的養母,而這些被生母棄養的人,不但吝於給予有養育之恩的母親最起碼的認同,甚至有可能將其出賣。即使是感情因素有其被諒解之處,然而想來想去這總不是做人的道理,何況建立新國家還有其他重要的內涵與意義,倘若被不理性的情感矇敝或犧牲掉台灣人的獨立人格及台灣獨立國家的尊嚴,是非常不划算,也是非常不智的。
  既然在台灣確實有人因為不理性的情感因素阻礙了對台灣的愛與認同,而我們這些視台灣為母親的台灣孩子們,總不能以不理性的態度去強化他們的不認同感,使得建國之路充滿更多的坎坷與不不平,那麼我們是否該試著去營造一個給他們對台灣建立情感的機會與空間?再者,前面提到建立國家尚有其內涵,並非國家獨立即可,什麼樣獨立的國家才能真正給人民福祉,是我們必須更深一層去思考、探討的課題。這其中特別要提的是台灣人民素養的提昇,如此才能進而追求台灣文化的提昇。一個高喊台獨立的人,若對台灣所知有限,說到歷史、文化仍然是中國的那一套,這種建國的理念是脆弱的、危險的、不堪一擊的。
  這樣看來有好多好多的事可以做,就先從認識台灣做起吧!台灣的學子們,透過學校的教育學習過程是無法認識台灣的。於是我興起了這個念頭,從了解台灣歷史出發,舉辦一些「認識台灣知性之旅」系列活動,這是應該可以持續做下去的事,任何支持或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社運團體或個人,都可以參加。只因為要讓更多人透過參與活動的過程,進一步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由了解產生情感、產生愛,接著認同然後願意支持台灣獨立,我是否太樂觀了,或太自以為是了呢?總之,就決定這麼做了。
  第一梯次的活動內容是「台北盆地廟之旅」,那真是一個難忘的學習經驗,因為我們非常幸運地請到一位認真又專業為我們導覽的姚老師,是經由贊助會友高阿金小姐的熱情推薦。姚老師一直為台北市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擔任台灣古蹟導覽解說的工作,特別在台灣寺廟方面,完全靠他對古蹟的興趣,經過長時間不斷專研而有所得,他的這種用心做事的態度,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效法的好榜樣,更是台灣人應該要建立的好文化。由於姚老師的精彩導覽,令參加的人個個稱讚不已,舉辦此活動備受肯定,還被要求一定要再辦下去,被鼓勵、讚美的我當時真有些飄飄然。
  有了這樣的好口碑,第二梯次於焉誕生,「南澳小遊」的活動竟報名了80人,租了兩輛遊覽車一路開往南澳,除了聽到蘭陽開拓者吳沙的故事之外,還去了泰雅族母語教學館,了解泰雅族人如何努力在做保存自己母語與文化的工作,到了南澳當然少不了吃吃海鮮,娛樂中不忘學習。
  第三梯次的行程較輕便,僅走訪了林安泰古厝,再度透過姚老師耐心的解說與風趣的問答,我們知識的行囊又更豐盛了些,腦海中古蹟與台灣的關係,台灣與台灣人的關係就這樣聯繫了起來。
  目前正在進行第四梯次「台灣歷史古蹟欣賞入門」系列講座,經由姚老師細心規劃,分為室內幻燈片教學與戶外實地觀察共有六堂課的講次,當然不能錯過。
  每次的學習都讓人有更篤定的感覺,台灣文化不斷在台灣人生活中呈現,從周遭最熟悉的事、物、地點學習起,是最能有感受性的。參加過活動的成員中有大人、學生、小孩,這當中或有強烈支持台灣獨立的,或有尚存質疑,或尚不懂人事的,但我真的相信,唯有走入生活的建國運動更能打動人心,更具說服力,更能激發出同樣愛台灣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1 04:29:56 | 只看该作者
有点可怜他们。。。梦中的台湾国在哪里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1 04:30:00 | 只看该作者
尔等
呻吟着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7 01:0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