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至今日,两岸关系的发展被一致认同的共同价值是民主;放眼两岸关系是否能在近期内成功突破阻挠和解和平障碍的一关,关键并非源于体制,而是围绕在民主价值的力行与彰显,一个两岸务必遵守的跨海潜规则,否则两岸的“政治游戏”不能再玩下去了,很快就会无疾而终。
现阶段两岸的最大争议仍然是共同价值“阳奉阴违”,或点到为止,流于表象,就如大陆持续向台湾发放善意止步于不能表述的一个中国原则。其实台湾并无反对一个中国,大陆设下一个中国的底线,台湾没有反对,台湾亦有权提出此岸的看法,即使没有九二共识的一中各表,台湾可以接受一中,大陆为何拒绝对一中内涵付诸表述!
两岸陷于胶着的一中主题上的“不协和”,关键在于一中的内涵,而非一中的守则。两岸在于课题上都有坚守一个中国。为了展现诚意,大陆应把焦点放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的一个中国的内涵诠释(表述)上,而非每次向台湾发放善意时,都如数家珍把一个中国的原则循例机动性的重复一遍!
不表违反民主?
台湾的立场非常鲜明,马英九已就此表述一个中国的内涵。大陆的立场则含糊暧昧,有些“牛皮灯笼”之嫌。
两岸关系互动发展至此,由隐性进展到显性,彼此已露出一个主观的歧见,似乎有互不相让的胶着。台湾坚持表述,大陆不置可否。只字不拟九二共识的唯一共识一中各表。
两岸在此课题上的短兵相接,从正面的观点而言是好事,最底程度两岸都明了彼此争执的交集点在那里。然而这桩“好事”追述至1992年即如此。如果两岸坚持重温历史,会发现,“过”不在历史,过在人类的善忘,温故知新是不够的,温故创新才不致于姑负两岸先贤种树的恩典。
写到这里,不禁要想起两岸“两会”的已故领导人汪辜奠下的两岸良性关系的基础。当年的气氛会否较今天的来得通透,当年阻隔两岸的意识形态会否比今天少(特别是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之前)?或许对于超过四分三选择中间(保持现状)的台湾人而言,尽管两岸气氛改善许多,1992年与现在的2009年,时隔17年,两岸还是跳跃不过保持现状的“思维屏障”,可见赞同保持现状的中间多数的台湾人,仍然是识时务者。
政治,与其它世间事物一样,是没有绝对的,都是相对的,凡事都必须置于一个框架内才能做出公平,合理与其适时的评估;好坏也一样,今天我们觉得两岸关系的确已改善许多,这是因为我们把两岸关系置于国民党与大陆关系被指望的改善的前提,同时把它与陈水扁的民进党掌政时代“尽情挑拨离间,胡作非为”比较。现在陈水扁民进党都不再掌权,两岸有必要重新评估两岸关系的标竿,而不是处处与陈水扁时代相提并论。这是一般“分别心”所营造的错觉。
这么做才能符合把两岸关系的进退摆在一个比较务实的国民党与大陆关系的得体框架内(民进党与“台独”纠缠不清是脱轨的两岸关系),如此,才能脱离评估两岸关系普遍被接受却误导的“分别心”。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两岸关系进入一个微妙的阶段,处理不当的后果也一样微妙。
关系改善是假象
换言之,两岸关系获得改善实际上只是一个“表面的假象”。因为两岸关系的被引导向前挺进,的确是需要这样的假象;这个假象就是民间对民间,航运对航运,企业对企业,文化对文化的往来“大三通”。或许笔者使用“假象”这个字眼来形容两岸关系,会引起异议,然而两岸关系层层被拨开,进入核心的政治,可能就会发现两岸关系与当年达致九二共识类似,仍然停留在九二共识是否唯一共识的争议上。
令全球华社心寒的是,争议了接近17年的九二共识,两岸还没有共识,连共识的共识也无法共识,两岸关系又如何能向前挺进呢?
出题考验两岸瓶颈
这是一个典型考验中华民族领导人的思维与其智慧的议题,海外华人看在眼里,忧在心里。笔者被迫尝试出三个问题,探索两岸民族的思维瓶颈:
第一,保持现状:两岸关系真的可以保持现状吗!真的有所谓不变的现状吗?两岸关系从去年三通逐步启动后,两岸关系的实况已不可能保持原状了。两岸关系是流水,是动静交替,顺逆皆宜,快慢参杂,进退交汇的,它不能以一个二分法来形容总结。
第二,真的有所谓“不统,不独,不武”吗(这个问题马英九能解答)?在同属一个民族的最大公约数下,现实的两岸关系是两个政治实体的“非”对等关系。马英九的“三不”实际上是台湾单方面诠释台湾对两岸关系的见解与所持的立场,不增不减,如此而已。台湾此说有制止,有捍卫台湾本土利益的反弹(问题这是谁造成的)?
第三,两岸是进行统一,还是台湾被统一?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及争议。大陆先入为主取角是统一台湾。相信很多台湾人不会认同被统一的取角及“君临天下”的视野。鉴此,大陆与台湾应把字眼改为两岸统一或两岸进行统一,采用比较中性的措词,摒弃谁统一谁的说词,取角与思维。
上述三个问题并非意识形态,它们可协助钩勒两岸一些情意结上的丝丝死角,让两岸重新登上平对等的关系与地位上;而非向来主次,依据老大小弟不平等的关系,一举消除不平衡的心理,一方可能被矮化的心态。
以引导两岸关系进入政治主题而论,两岸关系顶多是恢复至1992年取得共识之前的原点而已。这是进步吗?评估两岸关系的进退的标竿是根据两岸关系的正常流程而进行评估。并非根据台湾本身政权的更替做比较。如此观之,两岸的核心关系是否大步前进?抑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至1992年前后的阶段,答案已是昭然若揭。
小结: 问题的症结只有一个──民主平等的共同价值观还未跨海定调──或说的更贴切一点,“民主”政治游戏规则忽暗忽明,或隐或现,令人难以捉摸。凭借这样的思维,两岸关系能突破屏障吗?一个没有共同价值的两岸关系,“三通”还可以,要改善政治关系,连“和解门”都摸不到,又何必奢谈和平协议! 两岸还是现实一些,继续专注搞好三通吧!不谈政治,说不定,有朝一日,让两岸跨海水位按照自然规律找到自己,假象自然会变成“真象”。两岸衮衮诸公还是务实一些吧!(作者 李惠群)
文章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