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我给一位其女儿正面临高考的母亲留言说:“高考一定要参加,大学不一定要读。毕竟高考可以让孩子体会竞争的惨烈,提高适应压力的能力,至于读大学嘛,未必能成才。”今天我还给一位其弟弟正在读大学的朋友留言说:“不要责备那些因为不及格的科目太多而被大学开除的青年人,真正应该反思的是那些大学老师,枯燥乏味的讲说有几个人能受得了?”
我的留言肯定不会“误人子弟”,因为我既不是名人也不是教育家。可是今天我知道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校长因为“作为研究机器人的学者,我希望机器越来越像人。但作为一名校长,我更担心中国的教育把孩子培养成机器人,甚至是病态的机器人”这段言论而备受责难。其实他只是讲了实话而已。
指责王校长的人有两种观点:其一,目前没有比正在执行的应试教育更好的“海选”人才的方式;其二,我们国家不是正在推行素质教育吗?
其实这些指责的声音并没有了解王校长的本意。王校长的担心并不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本身,他担心的是这两种教育目前在中国已经演变为功利教育“恐怖异形”。以我所从事的旅游*业来说,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有那么多的旅游管理硕士生、博士生?又哪有只在课堂里听课的酒店专业的本科生?中国就有!相反,世界顶级的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其本科生都要有800学时的酒店工作学习,学校和用人单位并不鼓励他们继续考博、考硕。在该学院迄今为止只有一名中国博士生,而这名博士生将来的方向是搞教学和科研的。如今我国酒店集团的CEO几乎没有一位毕业于国内的旅游院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国内旅游院校热衷于各类升格,学生则忙着应付考好理论继续深造,根本不考虑市场的需求。我看过他们学习的那些课本,与最先进的经营管理思维差距甚远矣!
功利教育的形成固然与社会长期的选人、用人体制有关,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毒害不无关系,但众多家长对其推波助澜的作用更不能小视。例如,很多家长让还读初中的孩子学习高中课本,用这种耍赖的方式参加奥数比赛,搞得孩子身心疲惫;还有更多的家长只知道在孩子考试成绩不佳时责骂,然后牺牲孩子娱乐时间,让他们参加各种补习班,而没有从自己的教育方式上找原因。传统的应试教育不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强调机械的模仿。家长们的关注点如果只放在自己的孩子在“模仿秀”中的成绩时,国家的教育水平就只能停留在“广种薄收”的低级层面,学校也必然残酷的把学生分出个优、良、差来。事实上,绝对不该有“差生”这个概念,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那种只按学习成绩评价孩子的观念早就该视作“狗放屁”。家长们完全可以自问:“我的孩子什么地方最聪明?”
说到素质教育,其内涵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着重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满足变化复杂的社会的需要。而在中国,素质教育却成了很多非教育企业的摇钱树、聚宝盆,成了家长跟风攀比的内容、绕过文化考试的救命稻草,根本没有分析自己孩子是不是艺术家、运动健将的那块料。他们忽视了最重要的对孩子心智模式的打造。我有一次坐火车,遇到一帮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去省会城市参加舞蹈比赛。为取得好成绩,到了熄灯时间老师仍然让孩子们在卧铺车厢走廊里“刻苦”训练,引来其他准备休息的乘客不满。我厚脸皮向老师质疑,那老师理直气壮地反问我:“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长,不希望他们获奖给将来的发展铺平道路吗?”说得我哑口无言。我又问一个女学生:“你喜欢跳舞吗?”学生天真的回答:“我妈妈喜欢,她说那些超女小时候都学过跳舞。”我愕然。仔细观察那些孩子,他们吵吵嚷嚷的架势,丝毫没有替他人考虑的意识。要我看,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初级教育阶段应将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而诸如比赛、表演等让孩子“露脸”的机会只是这段时间学习、生活中很小的一个插曲而已。家长们千万不要从应试教育的虎穴中逃出来,又陷入素质教育的狼窝里。我们用不着找个某方面的成功人士,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去模仿他。因为不管你多么努力,模仿只能让孩子成为二流的翻版。真正对孩子有效的成长帮助,一定是发挥他个人的特质所形成的做人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