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破解中国高速发展之谜——《国情备忘录》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5 17:4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厉以宁:六件事决定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走向
透视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新动向
2010中国经济换挡提速 内需造就新一轮黄金增长
中证报:2010中国经济四大风险
十大经济学家把脉2010年中国经济走势
    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从美国华尔街悄然发端。在雷曼兄弟、美林证券等金融巨头相继倒下后,风暴进一步席卷欧洲,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在这一年,中国保持增长,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
    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受到世界的关注:无论是30年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还是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都让深陷经济困境的西方国家充满了好奇,他们想弄清中国的发展动力。
    关于中国经济起飞的说法首先来自西方,最早见于美国的《纽约时报》。1992年9月,这家报纸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起飞了。这在当时不免令人惊讶,因为此前西方媒体在涉及中国的报道中几乎都在谈论中国的危机,但似乎一夜之间就不一样了。
    西方人士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辞。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提出“中国之谜”的说法。罗纳德认为,中国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把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改革方案,引发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提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在各种缺损存在的情况下,中国却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责任编辑: 徐朋 )

 新华视Pin >>


胡Jintao发表重要讲话

胡Jintao检阅驻澳部队


崔世安等宣誓就职


[专题片] 澳门十年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留言须知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网页 新闻 图片 视Pin 社区  



 相关报道


2010中国经济换挡提速 内需造就新一轮黄金增长
中证报:2010中国经济四大风险
中证报:2010中国宏观经济十大猜想
贺铿:明年最担心经济再探底
常清:国际金融危机加速推动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
中国经济国际化成为经济全球化主要变量

 图片精选 >>


   · 福州流行“红唇立体口罩”
· 季羡林北大旧居遭盗贼洗劫一空
· 几十名小学生每天攀爬断桥上学


   · 泰国举行胖美人大赛
· 世界仅存会演杂技熊猫归葬成都
· 百名琴童与郎朗齐奏钢琴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31 02:59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