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19 22:23:27
|
只看该作者
P>56巴尔干同盟 1912 <BR>Balkan League <BR>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为反对土耳其而建立的政治军事联盟。自14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各民族长期受土耳其封建贵族的统治和压迫,经过长期的斗争,到19世纪,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获得独立或自治,但仍有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下。20世纪初,巴尔干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日益高涨。1911年意土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巴尔干各国建立反土联盟的步伐。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经过多次谈判,于1912年3月13日签订了《塞保同盟条约》,双方互相保证各自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如其中一方遭到他国侵犯时,另一方应全力予以支援;双方还约定,当任何大国(暗指奥地利)企图兼并巴尔干领土时,双方应以全部武装力量彼此援助。同年 5月29日,保、希两国签订了《希保防御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当土耳其攻击缔约国的一方领土或者破坏根据条约或国际法基本原则所享有的权利时,双方以它们的一切武装力量彼此帮助。9月,门的内哥罗和塞、保也达成共同对土作战的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同盟遂告形成。这个联盟的目的是使巴尔干各国以及整个巴尔干半岛摆脱土耳其的统治,反对大国对巴尔干的兼并。在同盟的形成过程中,俄、英、法等国企图利用同盟达到自己的扩张目的。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同盟各国联合对敌,取得了反土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长期的封建统治,但在反土战争胜利后,同盟各国因争夺领土,爆发了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致使同盟瓦解。 <BR><BR>57伦敦条约 <BR>Treaty of London 见巴尔干战争。 <BR><BR>58布加勒斯特条约 <BR>Treaty of Bucharest 见巴尔干战争。 <BR><BR>59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BR>First World War <BR>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见彩图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BR> 大战的根源和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经济和政治根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大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1900年世界钢铁产量比1870年增长54倍,铁路总长度增加近3倍,石油产量增加1.5倍。世界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重工业超过轻工业占主导地位。化学、电力、石油、汽车等新的重工业部门相继出现。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已达到很高程度,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已在经济中占支配地位。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相互融合,形成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势力。各国金融寡头凭借雄厚的资本力量,实际上成为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各国政府代表金融资本集团利益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垄断利润,掠夺他国财富,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各资本主义强国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到1900年,非洲大陆90.4%的地区,亚洲56.6%的地区,美洲27.2%的地区以及澳洲全部都已沦为英、俄、法、德等国的殖民地,世界领土被瓜分殆尽。但帝国主义列强占有的殖民地很不均衡。老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去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1914年,英国占有殖民地的总面积约3350万平方公里,为英国本土面积的 110倍。沙皇俄国霸占的殖民地领土面积达174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英国居第 2位。FaGuo拥有106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是世界第 3号殖民帝国。德国、美国、日本3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还没有殖民地,到1914年,德国的殖民地面积只有290万平方公里,美国和日本各有30万平方公里。然而,德、美、日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国家的实力却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法、俄几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德、美、日不满意这种状况,要求以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1898~1905年间连续发生的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就是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最初几次帝国主义战争。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为了转嫁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扩军备战,企图以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解决国内危机。 <BR>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与法、英,俄国与奥匈矛盾加剧。德国在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打败FaGuo,迅速发展为欧洲强国。德国担心FaGuo报复,极力拉拢俄国和奥匈帝国,孤立FaGuo。1873年,德、奥、俄3国建立三皇同盟。1877年俄土战争后,俄国在巴尔干的影响加强,引起德、奥、英不满。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于1878年主持召开 柏林会议,使俄国在巴尔干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引起俄国对德国的怨恨。三皇同盟破裂。1879年,德国进一步与奥匈接近,正式订立军事盟约。1882年FaGuo与意大利在北非扩张中发生矛盾,德国趁机支持并拉拢意大利。同年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建立后,俄、德两国在贸易上的竞争加剧,俄、奥两国在巴尔干的矛盾日益尖锐,促使俄、法两国接近。1891~1894年法、俄订立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建立。英国长期奉行均势外交方针,避免直接卷入欧洲大陆的冲突。到20世纪初,由于德国的崛起威胁到英国在中近东、非洲、远东的殖民地和海上的霸权地位,英国终于放弃“光辉孤立”政策。1902年英国同日本签订盟约(见英日同盟),企图利用日本对付法、俄两国,以保护自己的远东利益。1904年英、法签订协定,承认各自的势力范围,英法协约关系建立。1907年《英俄协定》签订(见三国协约)。从此,以德、奥匈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主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准备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BR>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各国加紧扩军备战步伐。在军备竞赛中,德国走在最前列。1893~1913年,德国国会多次通过扩充陆军、制造新式野炮、枪械和扩建海军新型舰艇的法案,使德国陆军和海军舰艇数量增加一倍多。军费开支1879年为4.3亿马克,1913年增加到21亿马克。1905年,德军总参谋长A.von施利芬主持制定了对法、俄作战的计划,称“施利芬计划”。其战略主导思想是: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应集中优势兵力,用速决战方法先击败FaGuo,然后回师东进,击溃俄国,以摆脱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局面。奥匈帝国追随德国也加紧扩充军备,并制定对俄国和塞尔维亚作战的军事计划。英国为了保持其海上霸主地位加速建设海军。1906年,英国第一艘1.8万吨级巨型装甲舰“无畏”号下水。随后英、德两国展开制造无畏舰的竞赛。在扩建海军的同时,英国也扩充陆军,建立一支10万人的远征军部队,准备开赴欧洲作战。英国军费开支从1898~1913年增加1倍,总数达8600万英镑。FaGuo也多次通过军事法案,制造75毫米新式野炮装备陆军,1913年其常备军扩充到80万人,1914年军费开支增加到15亿法郎,占FaGuo全部国家预算的38%。沙皇俄国政府从1910年起也加紧整编军队,扩建海军。1913年,现役军人达130万人,同时加速修建通往德国的战略铁路和海军建设。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使得战争危险日益增加。由于各国人民反战运动不断加强,帝国主义各国不得不表面提出讨论和平和限制军备,以欺骗人民。1899、1907年举行两次海牙和平会议。但会议所订公约对防止战争毫无效用。 <BR>局部战争 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系列国际危机,并引起局部战争。地中海沿岸和巴尔干地区是英、法、俄同德、奥进行争夺的焦点。1905和1911年,德、法两国为争夺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咽喉要地,引起两次摩洛哥危机。1908~1909年,俄、奥、德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战略要地而引起波斯尼亚危机。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反对。1900年以后,意大利逐渐靠近FaGuo,企图在德、法之间左右逢源,从中得益。1911~1912年,意大利在法、俄默许下,出兵侵占土耳其所属的北非的黎波里,发生了意土战争。1912年,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等四个王国结成同盟,发动共同反对土耳其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巴尔干同盟各国发生内讧,又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俄、奥、德、英等列强利用巴尔干各国的民族矛盾,相互展开激烈的斗争。奥匈帝国在吞并波斯尼亚之后,力图兼并塞尔维亚。俄国则为了遏制奥匈并夺取土耳其控制的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鼓动巴尔干国家反对奥匈帝国和土耳其。英、法、德各自为争夺在土耳其的政治、经济优势,居间渔利。这些危机和冲突,使得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斗争更加激烈。 <BR>七月危机与大战的爆发 1914年 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波斯尼亚”成员G.普林西普刺杀(见彩图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右2)在萨拉热窝刺杀斐迪南大公后被捕(1914年 6月28日))。这一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6月29日,奥匈帝国政府作出“清算”塞尔维亚的决定,并以照会征询其同盟国德国意见。次日,德皇表示支持奥匈采取坚决行动,并说:“要么立即清算,要么永远不。”7月4日,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写信探询德皇,如俄国助塞参战,德国持何态度。德皇威廉二世表示,如果俄、奥发生战争,德国将履行同盟国条约义务。德国认为当时俄国还未作好战争准备,如果战争开始英国暂时保持中立,德、奥便可迅速打败俄、法。为此,德国驻伦敦大使会晤英国外交大臣试探英国对萨拉热窝事件的态度。英国向德国大使表示要尽一切可能防止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并表明英国不愿卷入战争。这给德国造成错觉,以为英国会在战争初期对欧洲事变持静观态度。德国竭力鼓励奥匈发动战争。7月23日下午,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沙皇俄国政府立即召开大臣会议讨论对策。FaGuo表示支持俄国。英国建议由德、法、英、意开会调解奥、塞争端。但德、奥已作了准备,决心发动战争。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在外交史上,称1914年6月28日至 7月28日为七月危机阶段。俄国根据密约支持塞尔维亚,于 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同日,德国向FaGuo发出最后通牒,要求FaGuo在18小时内答复FaGuo在德、俄战争中是否将保持中立。FaGuo拒绝接受这一最后通牒。8月3日,德国对FaGuo宣战。在此前一日,即 8月2日德军已进入卢森堡。3日夜间,德军侵入比利时。英国曾对比利时中立承担保证义务,于4日对德宣战。5日,奥匈对俄国宣战。随后,英、法先后对奥匈宣战。塞尔维亚和黑山(门的内哥罗)对德、对奥匈宣战。这样,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除意大利外,都卷入这场蓄谋已久的世界大战。 战争的进程 大战爆发后,奥匈军队向塞尔维亚进攻,德军迅速绕道比利时向FaGuo进攻。战火首先在欧洲大陆点燃,很快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主要战场在欧洲,欧洲有西线战场、东线战场以及巴尔干战场、意大利战场。欧洲西线的FaGuo战场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 。英、德、俄、法、日还进行了多次海战,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空军在大战中第一次用于实战。整个战争大体分三个阶段: <BR>第一阶段(1914) ①西线战场。战争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H.J.L.von 毛奇(或称小毛奇)于8月4日命令德军进攻比利时列日要塞,从北部突入FaGuo,企图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以达到用速决战击败FaGuo的战略目标。16日德军攻克列日要塞。法、德军队在FaGuo边境展开激战,史称“边境之战”。8月14~25日,法军总司令J.-J.-C.霞飞命令法军攻入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在桑布尔河一带攻击德军。英国远征军司令J.D.P.弗伦奇率英军在蒙斯同德军交战。这几次短促的边境战役战况激烈,双方共投入 350万大军。法军和英军被迫向南撤退,德军侵入FaGuo,向其心脏地区推进。9月5~9日,法军主力在马恩河一带 200公里战线上反击德军,迫使贸然南进的德第一、二集团军撒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一线。马恩河战役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德国速决战略破产,总参谋长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改由E.von法金汉担任。 马恩河战役后,法、英联军在埃纳河和伊普尔附近对德军发动几次进攻,未能突破对方阵地。11月中旬,双方进入相持状态,开始进行阵地战。双方阵地之间形成一条从凡尔登向两边延伸,西至努瓦荣直达海岸,南到瑞士边境的稳定的战线,在以后几年间都没有大的移动。 ②巴尔干战场和东线战场。 7月28日奥匈帝国军队炮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炸死5000多名和平居民。随后进攻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奋起抵抗。8月19日,塞军在洛兹尼察以北冲破奥匈军阵线,迫其全线退却,俘敌5万余众。奥匈军于9月再次对塞军发动进攻。塞军因弹药不足,一度放弃贝尔格莱德,退入中部高原地带。12月中旬,塞军得到协约国提供的武器、弹药和粮食,迅速收复贝尔格莱德并将奥匈军赶出国境。1914年塞军的胜利,给奥匈军以重大打击,挫败了德、奥在巴尔干的侵略计划,牵制了同盟国的部分兵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