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源也是一种“商品”,某种商品生产过量,要么降价,要么滞销。所以大学生求职薪酬屡创新低,很多人求职无望。高校办学与市场需求“接轨”很重要,但科学地“接轨”更重要。
大学生们当前的境遇,暗合了狄更斯《双城记》中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大学毛入学率不断提高,上大学越来越容易,可工作却越来越难找。前几天,广东省高校本科生专业招聘会上,2.8万名毕业生排队进场的长龙一度超过一公里,很多人排队4小时才获面试几分钟。
论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低端、“白领需求不足”的结构性难题,还有大学扩招、求职心态、就业政策僵化、自主创业艰难等方面,不一而足,但大学生们理论知识偏多、实际技能偏少的状况也客观存在,这归因于高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了。《东亚经贸新闻》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访的学生家长中,62%的家长认为大学教学、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轨是目前大学存在的最大弊端。细究起来,至少表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是“千篇一律”。大学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严重,培养出的人才严重同质化。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高校占80%,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超过70%,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超过60%。有的高校为了“升格”,有的为了搞创收,即便是如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等“冷门”专业也门门都有,强调文、理、工、农、商、医、经、法等样样俱全,强调“综合性”,却对薄弱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教学模式避而不谈,如此办学,近乎误人子弟。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源也是一种“商品”,某种商品生产过量,要么降价,要么滞销。所以大学生求职薪酬屡创新低,很多人求职无望。
其次是“一成不变”。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经年不变脱离现实,授课内容空洞化、教育方法模式化,导致学生接受数年“熏陶”后与现实社会十分隔膜,“批量生产”的多为“书呆子”型人才,无法快速融入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