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外国朋友来北京玩,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陪他们下馆子,尤其是当他们腻味了那种五星级“范儿”的酒店,想要体会原汁原味的北京饭馆。哪怕你四六级没问题,托福雅思的分也不低,但要解释起菜名,恐怕很多人还会晕菜。
不过6月却有了一个让中外食客都为之兴奋的好消息——为了奥运期间在华的国际友人在“美食大国”的味觉体验之旅能够畅通无阻,酝酿了一年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本汇集了2000余个菜品、主食小吃、甜点、酒类名字的“中译英”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北京旅游局编辑出版,会向饭店做重点推荐使用,但并不会强制执行。
中文菜名在翻译上的笑话很多,最有名的是以下三个。“麻婆豆腐”变得好像日本动画片里的某个定格——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 -marked woman”;“夫妻肺片”犹如大导演的电影那样阴森恐怖—— 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童子鸡”则把大白话说得太过赤裸裸 没有过性生活的鸡“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
如今,这三种菜名的“官方说法”是:“童子鸡”意译为“Steamed Spring Chicken”,这个说法一出现,马上在民间又有了一个新昵称“春鸡”,其实spring chicken理解成“雏鸡”比较合适。“夫妻肺片”的翻译也变得和人类没有任何关系了,成了 “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麻婆豆腐”最一了百了,依样画葫芦,索性变成“跟我学”,音译为“MapoTofu”。
细读这次的菜名翻译“标准版”,发现有一个特色就是不少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食品,索性就大打“中国牌”,让老外也乘机多学学汉语拼音,如饺子Jiaozi,包子Baozi,馒头Mantou,锅贴Guotie,冰糖葫芦 Bingtanghulu。就好像随着《功夫熊猫》的热映,熊猫阿波一天到晚挂在嘴边的“Master Shifu”,虽然明显是同义反复,但至少会让“师傅”这两个字变得流行起来。
不过中国美食博大精深,菜名的花样经也实在是精彩纷呈,现在的翻译虽然规范,没有了之前让外国人莫名惊诧、让中国人捧腹喷饭的“笑果”,但有些地方还是丧失了原来中文菜名的精髓和风味,翻译的“信、达、雅”,没有办法兼顾。如红烧狮子头只是“用棕色调料炖烂的肉丸”(Braised Pork Balls in Soy Sauce),一点儿也没有想象空间,也少了点幽默感。干拌顺风Pig Ear in Chili Sauce,一个是“顺风”,一个是“猪耳朵”,感觉上差十万八千里。琵琶骨、蝴蝶骨一律翻成了Spare Ribs,好像一下子从捧着武侠小说的状态,转换到了充满了福尔马林味道的生物解剖实验室。蚂蚁上树则更加乏味:Sautéed 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
但也有翻得有点意思的,如四喜丸子:Four-Joy Meatballs (Meat Balls Braised with Brown Sauce),四个高兴的肉团,多有画面感!担担面Noodles, Sichuan Style,担仔面Hanker's Noodle Soup, Taiwan Style,翻得一般,但介绍了出处,连中国人看了都长见识。最长的一个翻译是佛跳墙,估计这道菜价值不菲,得多花些笔墨,让老外觉得心痒痒才行。供大家一起学习,顺便一乐:佛跳墙Fotiaoqiang——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Lured by its deliciou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to eat this d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