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贫困大学生缘何产生“学习无用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30 22:4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团南京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组织的一项调查发现,贫困生心理压力主要有三个:回报父母高期望造成的焦虑感,相对剥夺造成的自卑感和未来就业困惑造成的抑郁感。贫困大学生一方面渴望竞争,寻找到理想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同时又害怕竞争,害怕竞争中的失败,害怕选择带来的风险。这种压力长期存在,容易使贫困大学生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从而产生抑郁心理。(《中国青年报》 11月17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正因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高期望才会成为贫困生的首要心理压力。不排除这些压力中有的不切实际,但具体到贫困生家庭穷尽全家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客观现实,就算父母们个个心胸淡定,因教育造成的沉重家庭经济负担,仍会成为贫困生心头一块无法搬走的沉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22:49:10 | 只看该作者
压力大可能逼着贫困生更加勇敢地面对社会竞争,但前提是社会竞争环境公平宽松,机会多多。

    实际上,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的区别不仅仅在于经济量差,更在于上升通道的狭窄。众所周知,在当下这个人情社会里,一熟三分巧,大学生“比爹式就业”乃至通过七弯八拐渠道就业的奇闻比比皆是,关系很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虽然社会也面向贫困生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但相较于那些有关系的同学,大多就业岗位报酬相对较低。就是撇开薪资问题来看,贫困生之间的就业竞争同样十分激烈。贫困生社会关系资源的先天性奇缺,迈向社会的起步就业,便面临着难以跨越的等级差别,这何尝不是贫困生的巨大心理压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22:49:20 | 只看该作者
若以贫困大学生视角看,毕业之后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当是,如何尽快卸下因读书而使父母背债的沉重负荷。然而,就业的困难现实却又使他们望而生畏,即便就业机遇降临,但薪资能否在短时间内解决家庭欠款,又怎会不使他们犹豫不决?

    虽然大学生饱读诗书,但要真正成为有用之才,离不开社会的淬火。国外富豪成长经历不必比照,就是国内福布斯榜单上受过高等教育的富豪们,也几乎看不到奋斗历程一帆风顺者,倒是不乏多次挫折后,仅仅那么一次的成功。很多人只看到这些成功者今天身上的耀眼光环,很少关注他们打拼的艰难。不过,再如何艰难,他们之所以能够绝处逢生,取决于他们屡挫不折的意志,更取决于他们拥有更多试错的资本。贫困生不可能无视缺乏社会背景的现实,因为没有资本,他们弱不禁风,既无更多选择,也经不起任何闪失。而另一方面,越是迈向更大的成功,挫折失败越不可避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22:49:33 | 只看该作者
人人都拥有梦想美好结果的权利,不排除有的贫困大学生的确存在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但更多人则对就业和创业现状心里没底,空有一腔希望,可连一条迈向希望的幽深小径也难找寻。当然有必要从心理上鼓励贫困生勇于正视眼前困难,但另一方面,更应积极创造社会公平竞争的社会土壤,这既是贫困生常态化脱贫的重要根基,也是一个社会抛弃狭窄人情关系迈向法制化的必然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22:49:51 | 只看该作者
明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之难,空前而未必绝后。去年经济危机刚刚来袭,政府警惕性高,早做准备,提前动员,不仅政府机关超常招人,而且村官、社区职务等等,也招了一堆人,暂时缓解了就业危机。今年的经济形势已经好转,似乎可以松口气儿了。应对就业难,政府即使有心,似乎也没有更多办法,机关、社区和村官岗位,已
经饱和。这几年大学扩招出的大学生一时半会儿消化不了,毕业生的数量有增无减,就业形势只能越发严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22:50:08 | 只看该作者
大学生的就业是刚性的,不像农民工,实在不行,返乡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仅凭就业一点,大学教育也应该量入为出,大学教育的规模,要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中国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起飞,是以简单加工为特色的工业化。产业的升级,到今天为止,依然有限。加上由于以金融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严重滞后,由于种种体制原因,还可能在较长时间内滞后下去。所以,白领的需求量增幅有限。也就是说,对于中国而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大学生的需求量,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大。

    反过来,中国的大学教育本来就面临一个从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的转换。市场对教育的要求,更多的是模式到内容的改革,从苏式专门教育中走出来,而非大规模扩张。然而,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大学教育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10年之内,大学招生规模翻了几番,完成了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到普通教育的转变。而教育模式内容的改革,远远滞后,教学质量下降,教育本身不仅没有完成模式的转换,连原先苏式教育的优点也几近丧失。由此产生的负效应要由社会来承担,年复一年的就业刚性压力即其中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22:50:24 | 只看该作者
人们都知道,现在消化就业的主力是民营企业。经济危机,就业当先。只有维持了就业率,才能稳住局势。可是,国家挽救危机的投资,大把投向国企,驱使国企大力度进军民营企业的传统领域,大张旗鼓,吞掉民企。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出于过时的意识形态动机,推波助澜;一些地方,“国进民退”成为一时的潮流。已有亏损的山钢吃掉赢利的日钢,接下来又听说作为国企的摩托产业,看上了由草根企业做起来的电动自行车行业,说服有关部门,打算强行推出国家标准,一口吃下电动自行车,由国企的电动摩托车取而代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22:50:38 | 只看该作者
在笔者比较熟悉的出版和传媒产业,真正活跃的是民营部分。真正能消化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的,也是它们。除了教材教辅之外的大部分市场化的书籍,都是民营操作的,很多市场化的报刊以及电视台的一些节目,也是民营公司制作的。不少国营出版社只是在卖书号,现有的人员都嫌多,哪有能力招新人。但是,一些真正做事的民营企业却长期处于妾身未明的境地,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打压。即使勉强经营,也动辄受到打压。比如出版得交书号费,民企承办的报刊不仅要交承包费,而且要承担不知什么时候被收回去的风险。制作电视节目,不仅承担全部成本,还要忍受电视台的卡压,稍有反抗,节目就全白做了。

    所以,怪圈出现了:一方面,政府在全力救经济,保就业;一方面,民营经济的受打压,又遏制了就业。政府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其实很有限,总有塞满的时候。就业如此困难,每年都有未能就业的大学生漂在社会上,年复一年,积累到一定程度,政府的压力就可想而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11-30 23:38:39 | 只看该作者
写得还不错,虽然观点不是不可以商榷,不过总之还是很有吸引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21:34 , Processed in 0.2812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