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今天读了《国际机制论》,特意找到了门洪华老师的《国际机制论》的一篇论文,我想论文的一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定了我前面三篇《读后》的观点。不过,看到发表日期竟然是1999年,不禁感到惭愧。又想到这理论在欧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既已出现,更是如芒刺背,又倍感敬佩!特转载门洪华老师的《国际机制理论的批评与前瞻》,仅供欣赏!
门洪华
【内容提要】国际机制理论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较为现实的理论模式。本文系统总结了西方国际机制理论的局限性及其面临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对国际机制理论的未来发展予以前瞻,指出其发展方向将是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融会
贯通,传统理性主义方法和社会学方法的结合,国际机制理论的研究必将趋于深入,走向整合。
【关键词】国际机制理论批评前瞻
【作者简介】门洪华,1969年10月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组织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博士研究生。(北京邮编:100871)
在国际关系学者研究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Regimes)20多年之后的今天,学者们对在特定国际关系问题领域控制国家行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依然充满着兴趣。尽管“机制”这一术语失去了原本的某些魅力,但是确定机制分析研究课题的实质性问题———不管是否以“机制”或“制度”的名义———仍是美欧国际关系学界的研究重点。国际机制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曾经被忽视、蔑视和漠视,它刚刚问世,就有人对它的解释力提出质疑,很多人认为国际机制的研究是一种过时的时尚(passingfad),但事实证明它不是所谓的“时髦”或昙花一现,而是有自己的生命力的。国际机制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形成冲击,引起他们持续的浓厚兴趣,并表现出非凡的整合能力。
国际机制理论是在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论证中成长起来的,吸收了各派理论的精髓,对国际关系提出了强有力的解释。但是,国际机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只有短短20年,它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理论的整合,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甚至在基本概念上还没有取得明确的界定。分析国际机制理论本身的局限是理论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本文将从整体的角度剖析国际机制理论的局限性,并对国际机制理论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一、国际机制理论的局限性
国际机制理论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机制概念的模糊和随意性
1982年,在美国召开了以国际机制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对国际机制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并通过了克莱斯纳提出的定义:“机制可定义为整套明示或暗含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行为体的期望围绕之,在一个给定的国际关系领域汇聚。”该定义是迄今最为权威的定义,但决非尽善尽美,对其的批评依然很多,主要集中在其中各组成部分的区分与相互关系上。批评者
认为,原则、规范、规则以及决策程序的异同关系无法区别,有损于概念的科学性。奥兰·扬指出,该定义有如下不足:(1)它只是罗列出从概念上难以区分而在现实世界中又经常重合的机制要素;(2)在分析现实的国际关系时表现出令人沮丧的弹性;(3)定义“单薄”,在应用时不能避免模糊性。①简言之,该定义强调机制的制度化规范,而缺乏现实操作性的考虑。
基欧汉(Keohane)认为,“机制是有关国际关系特定问题领域的、政府同意建立的有明确规则的制度”。②基欧汉在1993年的文章中指出,国际机制的定义应“正式”,它是行为者认可和遵守的明确的规则。③该定义强调机制的动态操作性,但避开讨论原则、规则、规范和决策程序,而以规则一词概括之,似乎显得简单化和模糊化。
这些对国际机制概念的界定,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和随意的特征,从而为国际机制理论的发展设置了根本性障碍。但是,克服概念随意性和模糊性的希望正在于理论的发展。
2.国际机制理论体系的不完善
与国际机制概念的模糊性和理论流派的分歧相关,国际机制理论尚未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国际机制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应用性理论,但其应用体系也缺乏全面的架构,对国际机制效用性的探讨起步未久。国际机制理论属于一种边缘性理论,是在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等研究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架构。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国际机制理论显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国际机制理论显然继承了边缘理论的优势,体系的不完善性也可以成为推动理论进步的动力。
3.国际机制理论对国内因素的相对忽视
理性主义的国际机制理论强调国家是单一、理性的自我利益最大化追求者,国家追求权力和利益,因此倾向于把国家看做主要行为整体,对国内因素相对忽视。这种忽视在建构理论那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弥补。这种倾向受到罗伯特·考克斯等学者的强烈批评。考克斯把对国内因素的忽视作为机制理论的重要不足之处。④在考克斯看来,美国的霸权之重要,不仅仅是由于霸权的存在,还在于美国本身。鲁杰(John Rug-gie)、吉尔平(Robert Galpin)等都注意到了美国国内政策与战后国际机制多元化的并行发展。他们还注意到不同国家建立或维持国际机制的意愿不同,这都源于其国内因素。有的学者如伯利(Slaughter Burley)指出,由****国家组织的机制相对其他机制更有活力。⑤从总体上看,国际机制理论对国内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够,限制了机制理论的解释力和应用性。
4.国际机制理论的美欧属性
国际机制的概念及其对国际合作的设定都反映了美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这也许是世界政治的现实结果,反映了国际关系理论与政治霸权的联系。在美国学术界推动国际机制理论发展的同时,英国社会理论学派兴起,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学术界增加了对国际机制理论的关注,从而形成以欧美为中心的解释霸权或话语霸权,使国际机制理论不免带有“美欧属性”。实际上,国际关系理论可谓是英美的“产业”,而美国学术界更是国际机制理论的发源地。西方(美欧)长期垄断着国际关系的主导权和国际机制的制定权,迄今为止的国际机制在建构中仍然难以超越这些机制规则所奠定的思维框架,国际机制的理论概念继续反映着这种现实,在当前,西方实力仍然是主导国际关系的因素;西方仍然安排着国际机制的建构趋向,体现着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愿望和利益需求;而且,西方仍然是国际机制的主要实践者。这种属性体现了国际机制理论应用和文化根基上的狭隘,并维护着美欧尤其是美国的国家利益。
5.理性主义机制理论利益倾向的偏狭性
理性主义机制理论包括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机制理论。罗伯特·考克斯(Robert Cox)认为,理性主义机制理论为维持和保护现存的霸权结构服务,维护着现存世界秩序。机制分析主流学者的现实目的显然不仅仅是为国际问题的合作提供政策建议,而是试图稳定现存的分配结构,而该结构并不公正。在考克斯看来,现行国际机制加强了发达国家对世界其他部分的统治,是不公正分配的结果。战后的国际机制是美国控制世界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西方统治精英的利益和价值观念。按照考克斯的看法,战后时代的霸权秩序植根于19世纪的社会冲突中,随着资产阶级的崛起和发展逐步建立了它们的霸权机制。在霸权秩序理论中,权力与冲突的概念占有突出的地位。行为模式依赖特定的权力分配。在解释问题时,考克斯采用了与新现实主义相近的更广义的“霸权概念”,将霸权秩序定义为“历史结构”。他强调历史结构并不机械地决定行为体的行为,但是一个稳定的聚拢力量,塑造了“行为发生的习惯、压力、期望和限制的情境”。考克斯将霸权作为分析对象,强调霸权秩序通过机制对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在国际政治中,霸权秩序体现在国际机制和组织上,考克斯得出结论:在利益倾向上,理性主义机制理论是为“世界体系的大国管理服务的”;①在价值倾向上,理性主义国际机制理论对现存国际制度道义地位缺乏系统性反映,考克斯认为战后的国际机制是应该受到谴责的。②这种观点受到理性主义机制理论主将基欧汉的质疑。基欧汉的观点相对平和得多,尽管他承认这些机制从道义上说没有多少积极后果,但认为没有这些国际机制,人类的期望更加暗淡。③在这个问题上两派观点是针锋相对的。
6.国际机制理论应用的难点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国际机制倾向于独立发挥作用,但不能摆脱大国的制约。基欧汉指出,国际机制主要是由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强大的国家所塑造的,并主要反映了大国的利益。④大国拥有国际关系的控制权,占据着国际机制制定的主导权,这与国际机制独立发挥作用的欲求是相斥的。国际机制对国家主权形成一定的制约,这是一种自然结果。但大国主导的现实却使维护主权不惜牺牲或破坏国际机制成为弱小国家的首要任务,从而在国际机制与国家主权之间造成相斥矛盾的事实。而且,国际机制在各个问题领域的密度不一,缺乏总体的规划和平衡,从而在机制理论的认识和适用上造成难点。这种理论应用的困境是由于理论本身的发展程度和国际关系不平等性的现实造成的,在目前阶段还缺乏解决的思路。
7.国际机制理论的美国问题
探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美国重心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⑤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都是美国的理论创新,建构主义的成长也离不开美国学术界的贡献。所以,要完整而准确地了解国际关系理论,就必须探讨美国问题。所谓“美国问题”,应该包括美国的国际地位、美国的国际影响、美国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的探讨等方面的内容。美国是国际机制理论的起源地,
是机制理论的“重镇”,而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是美国政治-文化价值反映的事实表明了“美国问题”地位之重要。其一,美国是当今国际机制的主导者和主要制定者。当前的国际机制几乎涉及国际关系的各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特殊的运转机制,包括国家权力的分配、利益分享所必须遵循的规章、原则、规范和决策程序,也包括正常运转的机制如国际收支平衡机制、国际贸易机制、国际金融货币机制、国际石油产供销机制、海洋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机制、外交人员的保护机制等。整个国际社会的运转机制,一方面反映了客观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又与美国的霸权地位有关。美国一贯重视在国际上制定有形和无形的法规、行为规则和制度安排,力图操纵现存的国际组织,按照美国的意愿和利益建立新的国际机制。冷战后美国更加紧监督执行或组建、参与国际机制,如核不扩散机制、全面禁试条约、导弹技术控制会议、知识产权协定、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并力图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⑥其二,美国是当今国际机制理论最重要的诠释者,掌握国际机
制理论的解释霸权。其三,美国霸权是否衰落?这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并对国际机制理论有重要的影响。我们不能否认,美国霸权在当前国际机制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依然是主导当前国际机制的霸权国。基欧汉和约瑟夫·奈也认为,美国的霸权衰落是不完全的衰落(Incomplete Decline)。⑦从旧观念来看,美国衰落了,不再是霸权国。换一个角度看,则是另一番情景。按购买力平价(the PurchasingPower Parity)计算,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衰落派最大的反对者斯特兰奇教授指出,当今世界结构权力的四个相关联而独立作用的基本来源是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结构。⑧从该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与衰落派不同的画面。美国不会自动放弃国际机制的主导权,因为现存的具操作性的国际机制对美国基本是有利的,通过有利于自己的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可以弥补美国实力的缺陷,延缓美国霸权的衰落。从理论上讲,当前的国际机制体系与美国霸权是相互促进的。世纪之交,影响世界未来走向的“机制之争”趋于激烈。美国一方面全力维护对其有利的现有国际机制,保证既得利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在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打击毒
品走私、维护生态平衡等领域加紧制定新的国际机制。未来的国际机制体系和国际机制理论的发展,有赖于美国霸权的变化前景。
我们指出国际机制理论存在不足,目的是为了该理论体系的完善及其实践效用的加强。在指出国际机制理论不足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国际机制理论正被接受为当前较为现实的规范模式;在越来越带有相互依赖特点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在解决共同问题和达成互补性目标时,国际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国际机制正在全球范围向规范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国际机制理
论正在重新成为并将长期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核心命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