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书生,关于社科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5 18:1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讨论] 关于书生,关于社科院
虽然一直在关注我们的论坛,但是多半时间在潜水。今天,想就书生事件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位向来以引发众怒为乐事的书生其人并不相识,他对于社科院的评论也是负面多于正面。作为在社科院的一员,我和许多朋友一样对他这样执着的攻击不可理解,甚或有些痛恨。但我想说的是,就这个问题,请我们站在第三者的位置,更客观、更冷静地看待这个问题。
       我的理解是书生对社科院的指责一方面或许是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一方面也是对社科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中国社会科学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没有人能否认,作为国内社科界名义上的最高学术机构,社科院在方方面面存在很多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一直觉得,到目前为止,社科院正在从巅峰时期滑落。相比于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任务的大学,我们的科研实力仍然占据明显上风,但这样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更重要的是,现在某些领域现在已经处于全面落后。
        社科院各所兴建之初,承翰林余绪,一方面借用行政手段大批地调入许多名师大家,一方面由于最早成立研究生院,把大量优秀的青年才俊收入帐下。我们可以设想,1978年,社科院在国内率先恢复招生,全国5000多人报考,虽然一再地扩大招生,但最后也只录取了400人,这些经历过文化浩劫的青年人对时光的珍惜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事实上,截止到目前为止,第一届毕业的“黄浦一期”仍然是成就最高的一届,以后的二期、三期同样精英如云。但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可以残酷地说“一年不如一年”,到了近些年,很多有过在社科院学习经历的人在学术上已经泯然众人,甚至完全放弃了学术。七八十年代许多人求之不得的社科院求学经历就这样失去了原有的尊贵与意义。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很重要的一点是,目前社科院的体制没有办法有效地留住人才。对于已经在学术届占有一定地位的研究人员和即将开始学术生涯的青年学者,社科院唯一的优势就是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物质生活上的清贫与艰辛。而在近些年,由于在留京指标、编制名额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许多一人治学的人真的连为了学术放弃物质生活的机会都被一并剥夺,这造成大量的优秀毕业生外流,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社科院的毕业生在另外一个环境里大放异彩,而本所却仍然被青黄不接的学术断层所困扰。我相信,如果现在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样对优秀的毕业生进行内部消化,我们在学术上的领先地位仍然不会被撼动。但实际的事实却并非如此,如今极少量的留所名额基本与其是否具有学术潜质没有太大关系,一般而言,往往是不为人知的人际网络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说得有些远,回过头来,我对书生对社科院的指责并不完全认同,但许多说法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我真的不相信研究生院的排名可以高居社科类研究生院的榜首。我注意到,有一位朋友已经指出:我们领先的只是导师的科研水平!这是不容置疑的,我前面也已经提到过,社科院的平均科研能力仍然要远高于大多数院校,但是研究生院与其他招生单位相比就在软、硬件上差得太远了。
        目前研究生院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在校生提供公共课、选修课及后勤保障工作。关于课程设计、师资配备、硬件设施等方面我不想多说,大家可以以自己的标准衡量,这是否符合前主席的题辞要求。
        我依然相信,就国内的现状而言,社科院依然最有可能掌控国内社科届的至高点。前提是我们不再因循守旧,不断地自我完善,对各种方式各种形式的意见能够取其精华,而不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否定。

        回到书生与论坛的恩怨问题,我对于论坛的关注也有一段时间。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各个管理员和版主在幕后为论坛所做的工作,但可以想像必然充满艰辛。我为研究生院能拥有这样默默奉献的优秀同胞深感骄傲。这里面来来往往的朋友大都对社科院怀有深厚的感情,我也一样。许多年前,我也由于对社科院的崇敬之心,而不容许别人对它稍加指责,但实际上,我想告诉你们,这是错误的。
        书生 同志更多地看到了社科院的阴暗面。而这又往往是为我们所忽略的盲点。我一直觉得,我们作为社科院的一份子,只有能够接受任何方式的责难,才有可能让社科院变得更好。
        回到论坛上,我并未全部浏览书生的,无法下定结论,但从所见来看,我觉得他更多地是在指责社科院的体制   和研究生院的许多不足,基本没有针对某一个人。作为一个想做大做强的论坛,尤其在我们人丁单薄,缺少更多关注目光的时候,争议应该为我们所欢迎。
        书生有权利说出他与众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反驳他的言论,但我们有义务保护他说话的权利。你们不觉得隐藏在ID后面的才是真实的自己吗?语言的战争要用语言来结束,而非强权。
        所以,看到有朋友在贴子里暴出书生的个人资料,我觉得无法接受。这样把言论之争升级为各人攻击的作用应该得到管理层的惩治。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坛民,我谨慎地请求管理人员删去一切与参与讨论者个人信息相关的东西,仁者方能无敌,我期待各位能够以非暴力的方式取得胜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23:35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