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会发生危机吗?大概在什么时间?
此帖我今天在股票论坛看到的,那个论坛也是转载来的,发表的时间是:2004-8-26 14:00 ,我实在惊讶于一篇3年前的文章居然能做到如此准确的预测.现在将这篇文章转载到天涯,也许很多人都看到过了,希望大家能好好讨论,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原文地址:http://bbs.macd.cn/viewthread.php?tid=522725
============================================================
以下是全文:
中国经济前景试分析(全文)
前言
中国经济前景如何?这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上至国家领导和经济学家,下至平民百姓,各抒己见,煞是热闹,直把众人看的晕头转向,不知所以。本人观察这些文章,多有片面之感,经济学家高高在上,光看报上来的数据,拍拍脑袋就得出了结论,又不下去走走,拿些花哨论文糊弄领导骗碗饭吃,未必了解民间疾苦。平民百姓多从自己身边来看,难免偏颇,又对经济学理论不甚了解,结果大家是瞎子摸象,各说一词。小生不才,今日两杯小酒下肚,顿时豪情勃发,也要来上一篇,凑凑热闹。小生酷爱读书,三教九流平常人是吹不过我的,知识面自认为也够广泛的了。但不喜把文章写成满纸"之乎者也"的八股文,所以在此文里,尽量少说经济学术语,力求通俗易懂,本着相互探讨的原则,不想把本文写成太严肃的什么论文之类的,读者了解意思就行了,再者,懒于码字,多摘抄经典之作,也省了我的麻烦。
关于中国经济前景的观点主要分为崩溃论和辉煌论,到底谁是谁非,吵的很厉害,本人先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中国经济在不久的将来,即使不崩溃,也将经历一次较大的危机或调整。持有这种观点倒不是我希望中国经济崩溃,而是历史趋势的必然,本人只是在这里大胆猜测而已。请看正文-------
一 从五个方面来为什么有危机
多数文章所说的理由太杂,搞的读者不知所以然,过后即忘,其实并不麻烦,只要抓住重点下手即可把脉络理顺。其他的崩溃论多从银行呆坏帐、经济不合理结构、官僚腐败等等着手,小生则从大趋势讲来,这到不是说其他的不重要,而是相辅相成,小生力图换个眼光来说问题而已。本章并不是我谈论的重点,可为了后文又不得不多费笔墨,甚恼!有点经济学基础的朋友可直接看第二章即可。
(1)国际贸易的实质
国与国之间应该怎么做买卖?(其实也包括国内各地)很简单,就是用自己的高附加值产品去换对方的资源,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对外出口CPU、汽车、软件以及好莱坞大片等等,进口则多是石油、煤炭、纺织品等不可再生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地球资源有限,一个国家若不从科技着手,仅靠卖资源发展经济是长久不了的,这方面的例子可以看看利比亚,光靠卖石油就过上了好日子,敢和美国叫板,但它的经济支柱也就是卖石油,其他产业不值一提,其储量估计只够采二三十年,西方专家断言:利比亚二十年前是零,二十年后还是零。中国呢,据说出口两亿条裤子能换美国一架波音飞机。而美国拍一部《泰坦尼克》就在全球卷走了十八个亿,更不要说什么微软、IBM 了,我国出口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高科技产品太少,就连走向世界的海尔家电在国外只是二流产品。例子不必多举,只是说明高科技换资源的极端重要,大可不必把逆差、顺差当回事。单纯以低价优势与世界竞争,就好象菜市场里的小贩,拼命的压价,迟早把老本输光,不在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上下工夫,终究是死路一条,这是人民币死赖着为什么不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再引申到能源消耗的问题,再来看看我们中国,若以单位GDP产出能耗来计算能源利用效率,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有数据显示,日本为1,意大利为1.33,FaGuo为1.5,德国为1.5,英国为2.17,美国为2.67,加拿大为3.5,而我国高达11.5。我国的耗能设备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普遍低30%~40%。每1000美元GDP排放的二氧化硫,美国为2.3千克,日本为0.3千克,而中国高达18.5千克。去年中国GDP仅占世界的4%,却消耗了世界1/4以上的钢产量、30%的煤和一半的水泥。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一项研究报告,未来20~30年内中国现有资源的供应将不可持续。看到这些,再想想国家领导关于中国在二三十年后赶超美国的豪言壮语,只好用相声演员马三立的话来说最贴切,那就是"逗你玩!"这说明以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能长时间高速发展的,一些决策者们高呼"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结果只能是出口越多,资源就越少,污染就越重,老百姓就越穷。至于什么"千方百计扩大内需"的论调,老百姓根本就没有多少钱,怎么扩大?等着吧!
有人说了:"我们不会进口资源吗?"我只能说,以中国的国情就决定了不太行,原因就是高消耗低产出,注定了中国是个超级打工仔,要不都说中国是世界加工厂嘛! 而日本和美国就干的好,日本是连骗带省(就是高效),美国是连骗带抢。想想2004年上半年世界原材料价格为什么爆涨吧,许多价格都翻了50%-100%,我们辛辛苦苦发展经济的成果就让别人拿去了,只留下一个梦幻般的GDP,加上国内官员追求政绩的低效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了经济过热,害的中央连忙调控降温。小生斗胆认为,这样的闹剧未来还会上演。改革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成为一个以加工为主的出口拉动型经济,对外面的世界,依赖太大。而自已,并没有完备的造血功能和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很多时候其实是很被动的。
(2)WTO与经济全球化
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更加合法的夺取弱国资源,出台了一系列游戏规则,所谓的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其实质不过是泰森和幼儿园小朋友打拳击。这使弱小一方几乎处在任人宰割的地步,而且是名正言顺的。朱熔基曾言:"政府和全国人民都对加入WTO兴高采烈,我却非常担心"(大意)此语可为注解。加入WTO,对中国恐怕是挑战大于机遇,此危机爆发的外部土壤也。相关文章网上论述了不少,自己去理解,懒得多言。
(3)虚拟经济 1929年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
先看高木先生关于一篇文章,全文转载《虚拟经济是人类文明的滑铁卢》
简单地说,虚拟经济就是钱钱交换,或者说是钱与帐单相交换,或者说钱生钱。其特征是钱的流动并不直接带动实物商品的生产流动和有实际效用服务的发生。可以说,人们到银行存款、到股市和债市购买乃至炒卖炒买股票和国债、购买保险等行为本身,以及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之间、中央银行与国家财政与金融机构之间、上市公司与股市股民之间发生的资金往来行为本身,都是虚拟经济行为!表面上,虚拟经济的功能是增加纸币的流动性,为实体经济运作和筹集资金,但实质上却是富人为富裕货币财富寻找保值增值的出路。虚拟经济超过一定规模以后,也无法间接带动或增大实物商品的流动和有实际效用的服务的发生,却会必然导致实体经济的货币短缺,从而形成需求相对不足,通货长期紧缩和金融危机伺伏,对经济发展虽有一利而更有百害!
① 虚拟经济增大了虚假的货币需要量
人们把纸币存到银行里后,银行并不能及时把这些资金全部贷出去,会形成巨额存贷差;人们在股市,在证券市炒卖炒买股票和国债时都会设立资金帐户并储备大量资金以等待利好行情,这些资金就会形成巨大的纸币沉淀;银行、股份公司、财政部和保险机构获得资金后,在把这些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也会形成在途性延迟,从而规模不等的造成纸币沉淀。但是,只要虚拟经济运转一天,这些纸币沉淀现象就无法避免。为了补足虚拟经济运转所必需的货币量,央行就必须在超出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量之外,无章可循地、大规模地扩大纸币的投放总量。可是,这些超额发行的纸币,随时都有可能释放到实体经济中来而造成宏观的不稳定。因此,虚拟经济规模越大,对实体经济构成的威胁也就越大。人大委员长成思危先生指出"目前全球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经济。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其中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约为65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柜台交易额约为95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约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就是说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由此可见,天量的虚拟经济一旦发威,弱小的实体经济必不堪一击,全面瘫痪。
② 虚拟经济增加了货币需要量的测算难度
为了让虚拟经济运转起来,国家需要再额外投放多少货币量才合适呢,这的确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根本无法破解的难题。例如,随着股价的攀升,面值1元的股票,有可能数倍,数十倍地从实体经济领域里吸纳出资金来入市炒作。大量资金瞬间的蜂拥而至,局部实体经济就会瞬间失血休克。但是,谁能统计清楚这些冲着利好而来的货币都是从那里来的吗?谁能计算清楚这些货币的量是多少吗?谁能说清楚这些货币会在股市呆多长时间吗?谁又能说清楚实体经济总体乃至局部哪些环节需要补充货币、补充多少货币吗?一系列的未知数只能让中央银行的行长等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如黑夜履薄冰。
③虚拟经济增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
从政策目标上来说,假如根据估算,粗略知道了货币政策的大致方向和货币的投收总量,但是在操作货币投放和回收政策时,虚拟经济仍然会给政策的执行设置出种种麻烦。因为基础货币、准备金率、公开业务、再贴现率等等这些间接的市场调控形式,根本无法作到精确到位。滑稽的是,市场经济搞了几百年了,可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位经济学家,都无法确切地告诉人们,自己国家的货币投放总量确切数据到底是多少!因此,货币的供应总量超过或少于商品服务的总周转次数、总规模、总价格所实际需要货币量的情况也就一直在出现着。市场要么出现需求过剩,要么出现需求不足,物价经常性地上下波动,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政策的传导机制上说,实体经济在运转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总量上还是局部环节上都有瞬间波动的可能,因此,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快捷的传导下来,从而能够让货币投放和收回的量准确,动作上也能瞬间完成。但是,在虚拟经济环境下,政策的传导,很难作到有效快捷。例如,居民现金收入持续下降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国家准备用投放消费信贷的方式刺激消费。但是在执行这个看似简单的政策时,由于各家银行都具有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他们会理直气壮地打出防范风险的旗号,挑肥捡瘦地为消费信贷政策的执行设置层层障碍。可以说,任何好的,及时的政策,只要一进入虚拟经济这个物欲横流各自为政的汪洋大海中,也会变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