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如何考研的经验之谈(比较长o(∩_∩)o...)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1 06:5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至于考研的具体步骤,我想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个问题会更好一些。就我所知,考研成功的同学都总结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自己都是大学生了,怎么可能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在老师的指导,家人的督促下进行的,可以说是半强迫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人都是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消化老师教的东西,没有养成自己主动吸纳知识的习惯,也不会进行自我训练。这样根本就学而无方,还谈什么“自己的方法”呢。我见过我身边考研失败的同学,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复习,除了吃饭和晚上休息,全天呆在自习室,我当时真的非常佩服他们的毅力。但是考试结果出来,他们的情况惨不忍睹。后来我和他们交流过,他们大概以为学习时间长就意味着学习效果好,一味埋头做题,不会反思,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总结经验教训。总而言之,他们学而无方,试图用数量取代质量而遭到失败。

     另外还有一些人由于特殊情况,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总结出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按照自己的方法复习,基本上都达到了目标。

     就我看来,考研的首要条件就是学习方法,学而无方是考研大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活到老学到老,方法其实也是自己不断总结积累而形成的。对于没有明确的学习方法的同学来说,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自己目前的处境。比如考研的话,你就应该通过历年真题试卷的分析,以及报考学校录取成绩,明了你需要达到什么水平;同时,这么多年的学习,你应该明白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仔细挖掘自己的优缺点,然后看有没有改进的空间,然后想办法改进,不断靠近考研需要达到的那个层次。这是一个大的前提,你必须搞清楚自己的状况,并且搞清楚报考学校的状况,才能有十足的把握实现目标。不过报考学校的状况难以掌握,考研所要求的水平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不可能完全清楚的,但是你至少在心里得有一个量度,这样你才可以不断进行比较——不是和别的考研的同学比,是自己和自己定的目标比。学校的状况不好掌握,自己的状况其实也不容易掌握,你需要不断对自己进行总结和反思,这个过程往往是和考研同步进行的。事实上,你考研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你自己的过程。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能够做到我上面所说的,离考研成功也就不远了。我当时考研由于是跨专业跨学校考的,对于“彼”无法做到全面了解,只能不断了解自己。同学试探我,说我应该很有把握吧,我回答说至少有五成希望。现在看来是对的,而且比较保守。

    当你初步分析了自己的学习现状,以及考研需要的目标之后,你的考研之路也就真正开始了。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让自己不断靠近那个目标。而具体的方法,则是因人而异的。适合你的方法是你自己找出来的,而且是经历过许多次碰壁之后摸索出来的。可不是什么灵机一发的“顿悟”就找到了学习的万灵药。考研是个苦差事,但是这差事是很有用的,这个最后部分再说。现在说一下我对考研科目的一点理解。也许你只想知道这个东西吧  :-)

    关于数学:很抱歉,我报考的专业不需要学数学,所以省去了这麻烦。就我看来,关于数学的教学我们一直存在误区。真正想学好数学必须要学会总结规律,必须要挖掘题目里的逻辑规律,而且必须做足够的训练,并且通过这些训练培养一种获得题目内涵的逻辑规律的本能,也就是所谓熟能生巧。学数学要有灵活的头脑,敢于尝试。。。。这个听听也罢,都是概念性的东西。


   关于英语:我的英语得了71分,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得的,我给自己估分时在55~65之间。现在想来应该是我太保守了。阅读部分应该是32分,新题型10分都得了。我想诀窍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我花了大量时间做阅读训练,第二我花了大量时间做试卷分析。我买的参考书是人民大学出版的阅读理解200篇,它分了几个部分做专项训练,我主要做的是精读训练。往往一篇文章就要耗费我一个多小时才能啃下来。除了查单词,还要把文章重新疏通一遍,它有个好处就是每篇文章后都附有重难点句子的翻译和讲解。我就自己翻译那些重难点句子然后和他们对照。新题型部分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我在复习后期将它出的新题型部分全部完成并且做了分析,找出了应对那些题型的几种解题方法,结果果然派上用场,10分全都拿到了。
     不过我也吃了个暗亏。资料毕竟不同于真题,阅读理解的提问和真题有很大差异,尽管人大版资料宣称自己出的题和真题非常接近,但是接近不等于相同,差异就是差异。从资料转入真题的时候差异大的让我吐血,真题的出题是很有规则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而且选项(虽然有很多迷惑性选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它的迷惑性选项也是按规则出牌,你搞通它的奥秘后它根本就迷惑不了你。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差异是核心词汇。如果你做了一本资料的一百篇阅读,并且认真记忆了它给的词汇,你会发现这套资料本身是有自己的核心词汇的。而真题本身也可算一套最权威的资料,它的阅读理解也有独属于它自身的核心词汇,结果问题就出来了。由于对人大版资料投入精力过大,到了后来我不得不从新记忆真题中的词汇,导致我“词汇量不足”。——这里要提醒一点非常重要,有些人考研,考四六级,都死命背单词书。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学习办法,我背过,效果非常不好,枯燥乏味,随背随忘,关键是你根本用不出来。这套办法大概是很早以前的学生学习时用的,后来在大学里沿袭下来了。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花如此大的精力去背考研词汇书。你是不可能在半年时间里记会所有考研需要的单词的。所谓“词汇量”,其实是考研中需要的词汇量,只是为应对考研,贵精不贵多。而真正的词汇书就是考研真题。等你认认真真做完真题,再仔细核对单词,经常反复记忆这些单词,一套套做下来,你自然会发现它形成了一套核心词汇了。这完全是在自己做题时自动形成的,完全没有必要专门提出来死记。这是我经过这次考研总结出来的,对我没用了,不过可是很有效的哟o(∩_∩)o...

    再有就是翻译和完形填空,我其实没有专门做过这两项的资料。只是在阅读理解中顺便完成了这两项。如前所述,重难点句子的翻译(必须要用笔写下来才算数),本身就是做了翻译训练。而对全文的疏通(相当于口头翻译),是在培养语感,因为那些句型在疏通过程中都慢慢搞清结构了。这样,再在做真题时做做完形填空,就算完事了。我做真题的完形填空,仍然按照做阅读的办法来,核对好答案后,就是查找单词,疏通全文,并且重难点的地方用书写的方式翻译。最后考试时,完形填空据说是很难的,我并没有认真做它,因为我听我宿舍同学的话将它留在最后做(20个空,才十分,比重太小,一开始就做这个太不划算),而且当时因为太难,而刚开始答题的考生太希望把英语考好,就不肯放弃,结果花费大量时间,得不偿失啊。我不得不佩服自己从善如流...

    至于作文,就没什么值得宣扬的了,我的小作文是买了资料专门练了两天的,还背过,因为考研后期思维已经明显迟滞下来,反应能力降低,人到了极限了,很难学到新东西了(这里劝一句,趁早进行作文训练,后期是会得厌学症的,到那时候才学就难了)。所以对于作文我真没什么信心。最后那篇大作文是我硬凑上去了,一边写一边看字数够不够。那叫一个艰难啊。。。。还好我的题目应该不错,help me,help you。我开头用了这句话,文中用了,结尾时也用到了。我想这大概是保持作文分数的原因之一吧....其实玩过魔兽争霸这款游戏的人都知道,help me,help you是游戏中精灵女巫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见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对于考研也是有意想不到的帮助的。想来玩魔兽争霸的研友何其多,又有几个能想到用游戏中的经典台词为自己的作文服务呢.....我真是太佩服我自己了.......

     关于政治:我的政治考了83,其中选择题45分。我要说的就是选择。我报考的专业中有马哲这一项,所以对考研政治中的马哲,我主要是放在对专业课马哲的复习中学的,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选择题丢的五分里,四分就来自马哲......两个马哲的多选错了,大意失荆州。所以,不要对政治抱有轻视。这里推荐讲毛概的杨凤城老师。有些学生说听不懂他讲的,感觉他说的云山雾罩。这是因为自己的基础没有打好。我前期也听的不大明白,但是中后期是很喜欢听他讲的,因为他直接给了你一个毛概的脉络,他直接给了你一个系统,你只要用他的就行了。这个脉络对于毛概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你自己是无法总结出来的(你才有多少时间?多少资料?)你接受他的脉络,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适当的记忆就足够应付毛概了。

    我报的是文登的政治辅导班,关于邓论,据说陈先奎老师在文都的报告中的预测有很多都是错的.....这个我不知道,不过冠他的名的那本资料我做过,效果并不好。题太多,又没有节制和重点,整个资料让人难以把握。建议你做真题,参考那种循序渐进的资料。邓论这块是个花蝴蝶,没有毛概那样好把握,它其实是近几十年本国意识形态的缩影,有许多矛盾在里面,脉络并不清晰。邓论的试题是结合现当代政治出题的,所以,你需要了解现当代政治走向,然后就是真题上出现的邓论题,他们的原理搞搞清楚。再有就是辅导班老师的教导了,这个我不是内行,只能点到这里...

     马哲.......欲语还羞啊,辅导班讲解的是李海洋,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也许有点帮助,对于我来说,只是在听他讲故事。而且听完后没有什么印象。毕竟从故事里引申哲学意义,其实还是太抽象了,而且脱节。有时候故事和哲学意义有拼凑的嫌疑。在我看来,抽象的东西就抽象的了解它。学马哲最重要的是什么?层次和系统啊。马哲是一个整体,分几个部分,每部分都有层次。具体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前者讲的是自然规律,后者讲的是社会规律。而且两者都是发展的规律,最终的目的是人。马哲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自由而进行的哲学思辨,而马哲的哲学思辨又回归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是西方十六十七世纪的产物,相对应的是唯心主义(就我看来,这个分法并不包含对唯心主义的否决,依据辩证法,对唯心主义的否决就意味着对唯物主义的否决,是自成其反的,所以你想学好马哲,首先不能歧视唯心主义,要有一个认真的学习态度),然后,马哲就为你讲解何为唯心何为唯物。你不用做深入的思辨,理解他说的东西就行。唯心主义分哪几个部分,唯物主义分哪几个部分,各自都有什么特点,他一一给你说清楚。然后就是辩证法部分,这部分是源自黑格尔,也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大成。其实和中国的《道德经》《周易》乃至《论语》等都有相通处的。这里问题就来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的阵营你得会划分...这就需要一点点古文的功底了。其实历来的思想家,他不可能是纯粹的唯物者,也不可能是纯粹的唯心者。划分阵营本来就是主观的行为,思想家的思想是一个整体,人为的割裂他的思想是不合适的(扯远了)。这样就回到试题中的古人问题,题目将他们的某一句话拿出来,你首先就看人物是谁,马上就可以定性它为唯心还是唯物(早先时候哲学分析的残余),经典人物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庄子和惠施,公孙龙最突出的是相对主义,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同时代还有张载的气学(注意,前两个是唯心的,张载的气学是唯物的。一般中国古代提到气的时候,气是物质的,若以气为第一要素就是唯物了),孟子孔子大概都不会出题了,老唯心了嘛,没题可出。要注意的是历史上有几个唯物的,荀子是唯物的,王充有《论衡》,范缜有《神灭论》都是唯物的,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不止唯物,而且还辨证,他说“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他继承了张载的气一元论,并且含有丰富的辨证思想,与马哲讲的不谋而合。还有就是方以智,戴震等也是唯物的。这个提一下,毕竟只出一道题,有背景知识最好,没有的话就需要你古文功夫好,能读出里面的哲学意义了。

    继续回到辩证法。讲的是矛盾,有三个规律。辩证法是自成一个小体系的,而且逻辑连接紧密,不用多说,必须认真理解,最好自己进行一下辨证思维,推导这些规律。这一块对于许多考生来说也许是难点,但是你必须啃下来,因为它是马哲的重点和精华,没有它马哲就会黯然失色。

历史唯物主义讲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开篇就是劳动——这里可以联系到政治经济学。因为马克思自己的东西就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和他的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不是他的东西,是他借来的。这样脉络就很清楚了,由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我们学的政治经济学都是马克思的个人创造,他们各自都有很强的逻辑性,彼此之间也有紧密的承接。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他本人的政治经济学的哲学说明。

历史唯物主义也分了好几个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中心内容),上层建筑。你要弄懂这些概念各自的含义,生产力具体又有细分,要搞清楚;生产关系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生产关系又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于是人的本质就主要联系在生产关系上,这里你可以看出马哲是功利的哲学,他要求人们实现自身的价值的活动要在社会中进行,并且要体现在生产关系上,也就是说,马哲认为一个人只有为社会创造财富,这个人才是有价值的人。)然后明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什么是经济基础,它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什么是上层建筑,它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结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样,马哲就证明了在人类社会中也是物质决定意识的。

然后就是人的自由发展了。这个部分以前的试题很少考到,但是以后就很难说了,毕竟现在一直在提以人为本。这一政策的哲学依据就在这里。马克思的一切研究,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人!一定要弄明白,马克思说的“人”不是我国所谓人民,而是全人类;不是贫苦群众,而是包括富人在内的一切人。马克思是为全人类的个性自由而进行的研究,最终仍然要回到这一目标上来。这既是马哲的出发点,也是马哲的归宿。在这部分,要弄懂什么是人的本质,人类发展要经过哪几个阶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是什么。具体的东西教材中都有,不作更多介绍了。

可以看到马哲是层层递进的。按照上述层次进行梳理,马哲理论就没有问题了。然后理论联系题目,整出一套应付考研试题的技巧,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政治经济学,我听的是包仁老师的课,他上课嘟嘟囔囔的,声音变调不大,显得很枯燥,但是话糙理不糙,他讲的东西都很实在,认真听下来,就给政治经济学打下一个结实的基础。政治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我不是内行不好多说。我想说的是,政经也是有自己的体系的,它是马克思本人的创作,个部分层层联系,是一个严密的整体。你只要能像我建立马哲框架一样建立出政经的框架,那么政经就被你摆平了。

最后要提的就是当代世界政治了,这部分好像今年改变了,我不是很了解。我当时用的是任汝芬的冲刺教材,他让我们背了32道选择题,结果考试中出现的十来道选择都是他选中的,只漏了一道一分的选择题。对于这一部分,考生还是要相信专家的意见,特别是老专家....

专业课复习,以报考学校为准。参考历年试卷,分析需要掌握的东西。依据学校情况,联系导师,有些学校比较严肃,发发E-mail或者电话上的往来就够了,有些学校就看情况了。一般复试时才采取行动的,这方面并不提倡。


考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平衡。不止是学习上的平衡,还有身心上的平衡。

考研很忌讳在某些科目上“跛脚”。据我所知,有很多考生英语或者政治很差,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比较擅长的数学上,指望凭借数学的优势弥补弱势科目上的不足。但是去年数学试卷非常难,结果那些同学数学成绩并不理想,弱势科目更是惨不忍睹,其结果可想而知。学习上不该抱有侥幸心理,指望凭借优势科目过关,风险太大,不稳定因素太多,一旦发生变故,优势就不成优势,侥幸心理导致了考研的不幸。这一点不止考研上出现,高考时此类情况也有不少。考研应当稳中求胜,不能偏科,不能指望凭着一两门科目的优势胜出。各个科目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平衡。你的数学强,就应当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弱势的英语或政治上,因为同样的精力,你用在数学上提高不了你的多少分数,但是用在弱势科目上,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只有所有的科目都不弱,你的总成绩才能保持较高的竞争力。我的专业课比较有信心,但是英语心里有点发怵,所以花了五分之二的时间和精力弥补英语上的不足,政治上也花了大量时间,两门专业课反而用的心思比较少。最后,英语政治分数都很可观,两门专业课在本专业考生中并不突出,但是也不低。最后以总成绩第一的排名进入复试。总之,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考生应当保持优势,弥补弱势,达到门门不弱的状态,这样的话,虽然优势科目没有突出出来,但是整体实力却上来了。

身心平衡也非常重要。每个人的精力和耐性都是有限的。你花好几个月的时间一门心思扑在一件事情上,若是你对这件事很感兴趣也就罢了,但是对于考研很多人不止没有兴趣,反而头痛。当你长期投入一项令你头痛的事情时,你的精力和耐心都会受到考验。(但是这对于人生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你之前有机会耗费好几个月的时间全力完成一件事情,而并没有监督和指导你的人,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如果你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考研成功,那么踏入社会,你也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立足。)考研的过程中你会不断碰到困难,你会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这完全不是“刻苦学习”能解决的。如果感到疲惫,你就去休息,休息好了再继续学习;如果感到迷茫没有信心,可以想方设法寻找信心:自己给自己打气,到朋友那寻求安慰,到父母那寻求安慰,到老师那寻求安慰。要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在一个合适的状态,心理也保持在合适的状态,寻求一切可能的帮助。

考研贵在坚持。后期有很多考生都放弃,因为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再者,好多人没有合理的安排学习进度,感觉自己没有学好。这些都是没有注意保持平衡,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方法的人。学校放假那段时间放弃的考生很多,回家的同学动摇了考生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决心。最后那段时间,很多人都学不进去了,而且由于天气越来越冷,自习室感冒成了风潮,这段时期要注意保护好身体,同时调整心态准备应考——学不进去就不要死学,保持状态就行,该学的之前就已经学完了,后期学不到新东西了,不过政治不要松懈,点题班的题最好多背背,当时我背的想要撞墙,但是效果非常好,毕竟政治有押题,准确度不低,而且政治考试中临时性记忆很有用。后期调整状态,考完就万事大吉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2:54 , Processed in 0.29687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