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新东方 考研英语完型填空与填空式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9 09:5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新东方 考研英语完型填空与填空式阅读
内容简介
《考研英语完形填空与填空式阅读》(新题型)(2010)向广大考生演绎一种全新的完形填空解题思路和方法——相关已知信息提示线索定位分析法("线索填字法"):即出题人将20个填空设计在一篇文章之中,完形文章就包含了未知信息(20个填空)和已知信息。对于第一个填空,出题人都设置了解出该填空所需要的已知线索,这些已知线索就分布在文章的已知信息之中。故欲解出一个未知填空,需要首先在文章的已知信息中定位所有与这个未知填空关联的已知信息点(线索),通过对这些已知信息点的分析总结,按图索骥,推断出来未知填空的答案。这套解题方法要求考生从整篇文章的结构布局、上下文关系直到句子的内部结构进行层层分析,训练考生从各个层次定位未知填空的相关已知线索,因此,这套解题方法与完形填空的命题思路和原则是完全相一致的。完形填空绝对不是凭“感觉”来猜题的,而需要在深刻理解完形填空命题原理的基础上把握一整套理性的解题方法。许多考生虽然非常熟悉完形填空,但对完形填空的命题原则和本质特征等深层次问题从未有过根本的理解,从而在解完形填空题时只能凭“感觉”来猜答案,而这种凭“感觉”的做题方法恰恰与完形填空的命题思路背道而驰。出题人之所以“用心良苦”地将20个填空设计在一篇自成一体的完整文章之中,绝不是希望考生可以置完形文章的结构布局、上下文内在关系于不顾,而依靠“感觉”去直接猜答案。
作者简介
张销民,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韩国汉阳大学亚太研究院硕士。2002年初加盟新东方,执教考研英语完形填空和填空式阅读(新题型)。独创了“线索填字法”和“由点入面、以点串面、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独特解题教学法,营造了考研英语完形填空和填空式阅读的全新概念。
目录
上篇 完形填空
第一章 完形填空分析与解题方法
一、完形填空的命题思路分析
二、完形填空的基本解题方法和解题公理
三、完形填空的主要测试点
四、完形文章的布局和结构特点及解题原则
五、完形文章中常见上下文(句)逻辑关系
六、完形填空的解题程序
七、完形填空的解题方法体系
八、近年来完形填空试题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1994-2009年考研英语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1994年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1995年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1996年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1997年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1998年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1999年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2000年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2001年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2002年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2003年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2004年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2005年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2006年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2007年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2008年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2009年完形填空真题解析
第三章 完形填空模拟试题

模拟试题一
模拟试题二
模拟试题三
模拟试题四
模拟试题五
模拟试题六
模拟试题七
模拟试题八
模拟试题九
模拟试题十
下篇 新题型:阅读理解Part B
第一章 新题型分析与解题方法
一、新题型大纲要求及命题形式
二、命题原理及测试点分析
三、解题思路说明
第二章 7选5(填空式阅读)
一、7选5命题分析与解题方法
二、7选5真题和样题解析
2005年填空式阅读真题解析
2006年填空式阅读真题解析
2008年填空式阅读真题解析
2009年填空式阅读真题解析
样题一解析
样题二解析
样题三解析
样题四解析
样题五解析
三、7选5模拟试题
第三章 排序题
一、排序题命题分析与解题方法
二、排序题样题解题方法应用分析
三、排序题模拟试题
第四章 匹配题
第一节 匹配题之一:(为标题)匹配例子或者阐述句
一、题型分析及解题方法应用说明
二、大纲样题及解题方法应用分析
三、匹配题之一模拟试题
第二节 匹配题之二:(为段落)匹配标题或者概括句
一、题型分析与解题方法
二、2007年新闻记者理解Part B(新题型)真题分析
三、大纲样题及解题方法应用分析
四、匹配题之二模拟试题
附录一 常考固定词组和高频词汇搭配
附录二 完形填空高频选项词汇列表
序言
对于很多考生而言,完形填空似乎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尽管完形填空这种非常传统的试题形式在从高中开始的各类英语考试中不断出现,但许多考生在与之“亲密接触”过多年之后,仍然束手无策,这一点从每年考研英语完形填空部分极低的平均正确率就可以看出来。完形填空果真那么难吗?就考研英语而言,完形填空从技术角度上看其实并不是很难。首先,完形填空的文章很短(按照大纲规定在240~280词左右),也就是说其阅读量并不大;再者,无论完形填空的文章还是后边的填空题都不会考查很难、很偏的词汇,基本上在大纲所规定的5,300个词汇之内。
为什么这种技术上并不是很难的考试形式却屡屡让许多考生“大跌跟头”呢?应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考生需深刻理解完形填空命题规律
完形填空绝对不是凭“感觉”来猜题的,而需要在深刻理解完形填空命题原理的基础上把握一整套理性的解题方法。许多考生虽然非常熟悉完形填空,但对完形填空的命题原则和本质特征等深层次问题从未有过根本的理解,从而在解完形填空题时只能凭“感觉”来猜答案,而这种凭“感觉”的做题方法恰恰与完形填空的命题思路背道而驰。出题人之所以“用心良苦”地将20个填空设计在一篇自成一体的完整文章之中,绝不是希望考生可以置完形文章的结构布局、上下文内在关系于不顾,而依靠“感觉”去直接猜答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12:30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