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改革先行者集体追忆谷牧:特区建设的大家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8 11:5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谷牧的最后岁月
  “他就像特区的大家长,满心希望自己的孩子快点成长,又要为改革中必然出现的各种阵痛和挫折担惊受怕,还要承担责任”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张欣、特约撰稿卢 | 北京报道
  看过短信,被人群簇拥的梁广大默默离开喧嚣。74岁的老人在角落里沏上一杯清茶,慢慢品尝着内心的悲伤。
  这条信息来自遥远的北京,田纪云告诉他:广大,谷牧同志已经走了。
  作为珠海特区的创建者,梁广大被公认是一个坚强的人,他的名言是:“改革需要男人气概。”
  然而11月11日,收到这个短信5天后,在与这位珠海原市委书记通话时,《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手中的听筒似乎也随着老人的情绪而颤抖。
  他说,谷牧是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执行者,“他旗帜鲜明,从不模棱两可。”
  虽然身在北京,曾任福建省省长、国家商业部部长的胡平却是在11月6日下午得到消息的。他说自己心里好像一下子塌了一块,“谷老板走了”。
  “谷老板”是福建人对谷牧的特有称谓,它来自于那个市场经济方兴未艾的年代。“他就像特区的大家长,满心希望自己的孩子快点成长,又要为改革中必然出现的各种阵痛和挫折担惊受怕,还要承担责任。”
  如今,这位大家长走了。
  从福建到广东、从珠海到深圳,暮年的改革先行者们,集体陷入追忆与感伤。
  记忆中重新浮现谷牧与他们一同奋斗的日子:他们曾穷十年之功,使东南沿海的小村落成为突破口,最终促成了整个国家的改革与开放。
  对于他们而言,“特区之父”的离去,还使他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兄长、好朋友。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实践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30年前对国家未来的设想,迅猛的速度甚至使得人们必须更新他们最初的设计。但对于这些以变革而著名的人们来说,这显然不是问题。
  改革永无止境,开放未有穷期。先行者的勇气和智慧,仍将给今日中国以启发,成为国家前进的永恒动力。
  高尔夫、古玩与酒
  北京西单北大街酱坊胡同的这座四合院,见证了谷牧的后半生。1973年恢复工作、担任原国家建委主任后,他就一直住在这里。
  从80年代起,梁广大几乎每年都会来到这里。在他和谷牧都退休后,有时一年一次,有时两次或者三次。
  每次到访,梁广大都先汇报工作,再聊天,然后欣赏古玩字画。主人一般都会吩咐炒两个小菜,二人小酌几杯。谷牧最喜欢蘸着酱油、醋吃白菜心,那是山东老家的吃法。
  十年来谷牧的身体其实都还不错,即使最后三年他几乎都是在医院中度过的。2008年秋天,梁广大等一众当年的老同事、老部下到医院为谷牧祝寿,谷牧拉着每个人的手问长问短,“人很清瘦,但握手非常有力。”梁广大回忆说。
  在之前身体更好的时候,梁广大每次进京都会陪谷牧去打几杆高尔夫。80多岁的谷牧经常坐在球车上挥挥手,对“司机”梁广大说:“没问题,出发吧。”这总让梁广大油然想起当年他们共同开拓特区的日子。
  2000年冬天,谷牧在深圳向广东的一班老部下说,“我向你们坦白交待,每周打两次高尔夫球,在家里每天晚上还打桌球。我跟你们说啊,在我们这把年纪,运动很重要。”
  2003年前后,梁广大再次见到谷牧时问:“还打高尔夫吗?”他回答说:“没力了,打不远了。”
  大约也就是从那时起,医生、家人和秘书每次都会叮嘱梁广大,千万别在谷牧面前提喝酒的事。吃饭时,梁广大也就很老实地和老领导喝喝茶水。
  “酒就是他的保健饮料。”胡平说,不过谷牧并不强迫别人喝酒。
  有一次在福建招待谷牧,胡平端起满杯白水对谷牧说:“谷牧同志,我喝的是假酒,但心是真的。”谷牧大笑说:“那你就喝你的假酒,我喝我的真酒。”自那以后,胡平就有了国务院副总理批示的国家级“免酒令”。后来每遇有人劝酒,他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众人听。
  梁广大说,“四人帮”被粉碎时,老人高兴得不得了,一次喝了40多杯茅台。据说当时李先念在旁边用火柴棒给他记着数。
  吃过饭,梁广大往往继续到那间宽敞的会客室里听谷牧讲他的收藏,那里甚至摆放着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
  对于谷牧的爱好,曾任国务院特区办副主任的赵云栋说,和这位老领导有些“谈不到一块儿去”。
  “他谈话很有文化。”赵云栋告诉本刊记者。
  赵云栋经常跟随谷牧出去调研。路过一些古庙,谷牧总要进去看看。“有一次一个古庙里面的画还真不少,谷牧和另一位首长就停下来观赏,每幅画都要品个十分八分。”赵云栋说,谷牧能说得出每幅画的由来,工作人员都听不懂他讲的是什么。“我们这些人对古画都不熟悉,干脆跑到院子里坐在台阶上边休息边等。”
  赵云栋回忆说,“**”初期谷牧没什么钱,还曾向秘书借钱买古画。
  恭王府与孔夫子
  即使人到暮年,谷牧的头脑依然清楚。三年前报纸上有一篇文章讲,谷牧曾说华**是个好人,赵云栋和一帮老同事到医院给谷牧过生日时就问他,有没有这回事。“他朝我看看,机敏地反问‘你说呢’?”
  今年年初,赵云栋又到医院看望他。这时谷牧有些耳背,需要喊给他听,但说话还十分清晰。
  当时在发烧的谷牧说:“我的时间不长了。”同行的原国务院特区办副主任胡光宝马上说:“不会的,首长,这次高烧治好以后你还会很好的,我们还希望你身体继续好下去。”
  抢救恭王府是谷牧生命最后10年中比较关注的一件事,这也是周恩来的遗愿—— 他去世前曾把谷牧叫到身边,嘱咐了三件事,抢救恭王府、建设北京图书馆新馆、改建琉璃厂。
  从1975年规划设计到1987年竣工,建设北京图书馆新馆用了12年时间。分管这项工作的谷牧说:“五千年文明、八亿人口、毛**思想,需要有一个像样的图书馆。”
  而为保护恭王府而进行的搬迁工作,一直到1995年都进展不顺。当有汇报说,按照比较乐观的搬迁进度,1997年大部分单位可以搬出恭王府,谷牧感慨道:“看来我是见不到恭王府修好的那一天了。”
  2001年3月18日,谷牧再一次到了恭王府。站在府邸大门口,这位已近90岁高龄的老人一字一顿地对陪同人员说:“这个工作不完成,我没法向总理交代。恭王府不开,我死不瞑目。”
  2003年11月5日,谷牧和李岚清相约到了恭王府。这时始自1978年开始筹划的搬迁工作已基本完成。当谷牧谈到是受周总理的托付,多年来一直关注恭王府的搬迁、修复和开放工作时,李岚清说:“谷牧同志受周总理委托,我是受谷牧同志的委托,抓了5年恭王府的工作。”

  在这之前,谷牧把精力都放在孔子基金会上。这却是因为邓颖超的点将。
  1983年,邓颖超说,谷牧是山东人,少时读过七年私塾,“对孔子的事情也比较明白,要成立基金会,可以推举他来主持。”
  谷牧在回忆录中则这样说:“我想邓大姐推荐我还有一些没说出,或在当时那种思想解放尚不够深入的形势下不便说出的理由:就是我在周总理领导下的长期工作中从来没有偏激的行为,可能孔子的中庸之道在我身上有些体现。”
  谷牧主持开展了海峡两岸以及国际孔子、儒学研究的学术交流,并为孔子基金会和“孔子博物馆”筹集经费。1997年,谷牧向中央建议将孔子基金会总部由北京迁往山东。
  赵云栋说,谷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还反映在他的家庭教育上,“他的家教很好,孩子都很正,他的儿子会叫我们叔叔,他的孙子管我叫爷爷。”他说老领导的家庭很和谐,妻贤子孝,偶尔谈起几个子女,“谷牧都很满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 18:36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