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5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国际关系理论1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31 17:4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斯皮克曼“边缘地带”理论。在《和平的地理学》(1944)一书中,斯皮克曼认为,麦金德过分夸大了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在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实际上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更为重要。世界的空间位置以气候带、海陆分布,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内陆、岛屿和边缘。在海洋强国与陆地强国的较量中,最受重视的是处于边缘位置的国家。他指出:“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处在大陆心脏地带和边缘海之间,必须被看成是一个中间区域,在海上势力和陆上势力冲突中,起着一个广大缓冲地带的作用。它面对两个方面,必须起海陆两面的作用。”斯氏还以米勒投影世界地图说明美国面临的处境和应采取的战略。他说:“美国在地理上是被欧亚大陆以及非洲和澳洲包围着的。从面积上讲,欧亚和澳非之间地区加起来比新世界大一倍半;从人口上讲,要多十倍;从能的生产量上来说,大约相等。在我们东面的西欧,就人口密度和机械能两方面来说,是一个实力中心。在我们西面有另外一个庞大的实力中心,它的势力大半由人口密度来表现。”因此,美国“在和平时期就一定要经常注意不让任何国家或几个联盟国家以优势的力量出现在旧世界这两个区域的任何地方,以免我们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显而易见,欧亚大陆各国之间的内部实力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政策方向。”根据这些分析,斯皮克曼对麦金德的著名三段论公式进行了修改,提出“谁支配着边缘地带,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
国际体系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相同或相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在国际关系学中,国际体系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国际行为体组合而成的整体。沃尔兹体系界定为“一组互动的单位,由结构和互动的单位构成”,其中包含了体系和体系单位两个基本因素。 界定政治结构有三个标准:秩序原则、单位特征、权力分配。国际体系不同于国内体系,其秩序原则是无政府性;国际体系的单位——国家,是享有国家主权自主的政治单面临着相同的任务——确保生存,不同之处只有一个,即国家实力的大小。因此,在决定国际体系结构的三个重要原则方面,只有权力分配是可变因素,所以沃尔兹的体系结构就被定义为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大国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单位,因此国家体系的权力分配主要是指体系中大国之间的权力分配。而权力是指国家的物质能力,即“经济、军事和其他能力”,因此,国际体系结构就是指体系中大国之间的物质实力分配,并提出“极”的概念来表示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例如,一个大国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称为单极结构,两个大国统治国际体系的结构称为两极结构,四五个大国对国际体系有着大致相同的影响的结构则称为多极结构。
△霸权稳定论霸权意味着一个单一的具有超强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国家。支配着国际体系。霸权稳定则是稳定国际经济秩序,发展国际公益是必要的。霸权稳定轮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霸权稳定论被广泛的应用于结石在某些情况下国际体系为何能够成功运作,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国际合作下却未能成功地实现。该理论认为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稳定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具有霸权失礼的行为体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公益的实现。在不存在霸权果的情况下,国际秩序将会使混乱无序和不稳定的。霸权国可以未能订国际秩序还可以营造一个稳定发展的国际经济秩序。霸权国实力越强,国际社会在政治和经层面越是稳定,随着霸权国实力的衰退,全球秩序趋于动荡不安,已有的国际秩序也开始失去其应有的效用。其主要内容是:①国际关系具有激烈竞争的性质。现代国家是一部战争机器,国家安全和政治利益是第一位的。如果在没有霸权霸权国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很难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所以霸权的存在就意味着稳定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的存在,无霸权的存在国际社会处于无规则的混乱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大规模战争很容易爆发,国际经济秩序将会解体,造成全球政治混乱,经济倒退。霸权国在国际体系中要求他国遵守有关国际规则,它自己就应有自我约束性普遍的基础之上,同时为了维护其霸权的需要,把霸权国同样受到制约。霸权国的地位只有在国际规则的基础上既制约自己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在霸权体系中,除了霸权国的威慑力来维持秩序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国际规则来管理世界事务。霸权国以及其他大国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规则的维持和执行者。霸权国是以一切的实力维持霸权体系的,霸权的实力就是政治军事经济力量,而经济力量是霸权实力的最基本源泉。霸权衰落就是霸权国的实力的衰退,也就是国际社会力量分布发生了变化。当谈到霸权时,不可能很精确的断定一国占有世界力量多少份额才算得上霸权国的资格。霸权稳定轮没有把非霸权国家的动机和力量考虑进去。如果一个非霸权的实力和力量与霸权国家相差无几,那么霸权国就会受到挑战。霸权稳定实质上是一种强权说。假如霸权有利于弱小国家对公益的充分享受,那为何弱小国家越发落后,而霸权国家越发强盛。霸权稳定论断定霸权国家越强大,国际冲突就越少。然而事实并不能支持这一观点。二战后,美国开始处于霸权国地位。特别是1946--1955年间,美国国立处于相对强盛时期,可是国际冲突并未减少。霸权稳定论有许多假设之处,该理论知识以点带面,特殊性取代普遍性。相对稳定局面是均势运用成功的结果。
*霸权稳定论霸权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在单极结构中,霸权国家有能力,也有意愿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公共物品,抑制冲突,因为霸权国在体系内受到的限制最小,获得利益最大,维护体系的稳定和延续是霸权国最为重要的利益。此外,其他国家与霸权国有着较大的实力差距,因此无力也不愿与霸权国发生战争。霸权稳定论声称,当国际经济体系内出现一个单独的支配性强国时,一个开放的国际体系最有可能出现。他们认为,权力分配是关键的解释性变量,因为权力将决定管理跨国公司的规则和对外贸易的开放或封闭程度。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有国家追求的目标简单明了,即经济的效用、增长、社会稳定和政治影响。一个开放的世界体系能够以有限的社会动荡换取经济的增长和提高对支配性权力的政治影响,所以对于霸权国而言,一个开放的体系是确保其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霸权国的公司最具竞争力,且最易获得资本,因而在开放的体系中获益最大。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英国在19世纪的行为与霸权稳定论并不相符。19世纪的贸易自由化措施出自不对称的交易行为。戴维•雷克和邓肯•斯奈达尔表示,享有支配性权力的国家并非是惟一与开放的经济体系利益一致的行为体。从与霸权稳定论完全一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假想进行推断, 他们发现少数领先的国家也有兴*霸权稳定论从国际系统结构着手分析系统稳定、认为霸权结构是稳衡结构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是:首先承认国际关系具有激烈竞争的性质,现代民族国家是一部战争机器,国家安全和政治利益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霸权国提供有利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就很难有一个安定的国际秩序,所以霸权的存在就意味着稳定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秩序的存在;无霸权的存在,国际社会处于无规则的混乱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大规模战争很容易爆发,国际体系将会解体,造成全球政治混乱,经济倒退。霸权稳定论的两个重要假设:一是霸权国为稳定的自由贸易体系提供领导角色;二是虽然主导国家获益,但小国也获益,国际公益使小国能获取更多好处。霸权稳定论实质上是一种强权说,“公益”和“搭便车”说掩盖了大国剥削弱国和小国的实质,其目的主要是为美国的饿霸权主义辩护,鼓吹美国重振霸权国威力。
△霸权周期理论/霸权更替学说  讨论霸权系统更替和霸权国兴衰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说,代表有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吉尔平和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该理论认为,霸权系统由于系统中主要单位权力增长的差异,系统中权力开始重新分配,这导致系统失衡并逐渐造成系统性危机。霸权国本身也经历了兴起-成熟-衰弱的过程。大国间不平衡发展是霸权更替的根本原因。当系统结构真实反映大国间相对权力地位,尤其是霸权国和其他大国相对权力地位时,当各大国均认为改变现有系统会失大于得时,霸权系统呈均衡状态,但霸权国对维护现有系统有着最大的国际责任,要制定国际规则、向国际社会提供诸如军事安全和经济秩序等公共物资,加之本身存在的报酬递减现象,因而其消耗总是大于资源。久而久之,所谓“帝国战线”过长的现象使霸权国的国际承诺和国家实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综合国力日益衰退。同时,其他大国可利用霸权系统有利条件,寻求自身发展。结果系统中权力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现有霸权系统已不能反映其霸权地位,最后可能通过霸权战争,即世界大战,才能解决系统变革和霸权更替问题。该理论的主要学者认为新的霸权国往往是旧霸权国的同盟国。同时,衰弱时期的霸权国可第二次振兴,成为新一轮的霸权国。该学说把国际系统中的霸权更替看成历史的必然,把国际系统不稳定状态和世界性战争归结于霸权国衰退,其研究范围基本上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系统,这就使其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领导)长周期理论世界政治发展进程理论,亦称政治长波论。重点研究周期性发展和变化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代表美国政治学家莫德尔斯基和戈德茨坦。该理论从历史角度讨论自1500年以来国际系统的发展,认为全球政治系统呈周期性变化,每一周期有一个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制定国际规则、提供公共产品、保护世界秩序。每个周期约100年,经历全球战争、全球强国、非正统化、权力分散四个阶段。世界性战争标志着旧的领导国家的退位和新的领导国家的确立,因而是周期的开始与终结,长周期指两次世界性战争间的时间。国际系统呈长周期发展的动力是国际权力的不均衡发展―――世界领导国家权力衰弱、权力逐渐分散、直至挑战国家出现,并引发世界性战争。战争的结果往往是挑战国家失败,领导国家退位,经济基础雄厚的第三国成为新的领导国家。自1494年至今,出现了五个长周期:1494-1579年的葡萄牙周期、1580-1689年的荷兰周期、1689--1792年和1792--1914年的两个英国周期和1914年至今的美国周期。长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颇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试图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世界霸权的变化作出解释和预测,但有很强的历史宿命观。该理论关于世界领导国家有助于国际体系稳定的假设也没得到确切论证。
△霸权后合作论 Post-hegemonic Cooperation认为霸权国衰退和消失后国际合作仍将继续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属政治自由主义的范畴,代表作是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该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合作,反驳了霸权稳定论的下述基本假说:①霸权国以其强大的权力建立起来的国际体制和国际规则,将随着霸权国的衰退和消失而解体,靠其维护的国际合作就会被国际冲突所替代。②霸权国运用巨大权力建立的国际体制和国际规则为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其最大功能就是加强信息流通、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规范国家行为,为各方均可得益的国际合作铺平道路。但是国际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一定非要霸权国及其强制性压力才能维持。因为系统中主要国家会处于自身利益有意识的共同维护这些制度,使得国际合作在没有霸权国的情况下仍然会在国际制度的保障下比较顺利地进行下去。霸权后合作论成为可能的根本条件是国际制度的继续存在和发挥作用。霸权后合作论发展成为以讨论国际制度为核心的新自由制度主义。
△新帝国论  9•11之后,美国出现的一种战略思想或战略取向,其主要观点包括:(1)美国实力超群。当今的美国是自从罗马帝国消亡以来最为强盛的国家,无论是在物质领域还是在非物质领域对于其他大国都享有全面优势地位,是可以堪当“新帝国”角色的惟一超级大国。美国决心接受新的挑战,发挥帝国的作用,担负其帝国的重任。(2)国际安全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面临着全新的威胁。 至少在近期,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不是在经济、政治和社会诸领域全面崩溃和失控,成为贩毒、走私、非法移民的孳生地以及恐怖主义和其他极端分子的庇护所,从而形成了对世界稳定的巨大威胁的失败国家。美国声称,在如今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危险“在于极端主义和技术的结合”,“来自衰败的国家”。因此,必须对此做出反应,应对‘失败国家’威胁。(3)更新手段,维护美国安全,实现美国霸权下的世界稳定。传统的手段比如外交努力、经济援助乃至武力威慑都已经不再有效。“失败国家”没有领土和人民,传统的武力威慑政策根本不起作用,“美国将不得不成为帝国主义者”,其政策选择包括:把美国的领导地位与现行国际体制下的国际合法性结合起来,摆脱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的烦琐程序,建立美国主导、基本反映美国利益的国际管理体系,其中美国可以任意采取行动,其直接体现是“先发制人”战略;用美国的优势地位建立起美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单极霸权世界,抑制其他国家试图谋求霸权的挑战倾向。
国际关系的体系论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盛行于60年代以后。这一理论的形成是战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性进展。体系论的崛起源于战后国际关系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首先,与战后国际组织迅速增多的客观形势相适应;其次,国际组织的普遍出现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的日益显著,使得国际社会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再次,就方法论而言,体系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罗伯特•利伯将体系论定义为“一组以某中方式发生互动的单位或构成部分”,并称体系论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科学框架。查尔斯。麦克莱兰则将体系定位为“部分或分体系的集合体”。任何体系均能从一个状态变为另一个状态,任何体系都呈现为一种结构,其组成部分处于互动关系之中。体系论则是一种抽象的、描述的和理论的概念,它提供一种广泛的分析观点。体系论有五个主要特点:1、整体性,整体效应构成了体系理论的基本内容;2、层次性;3、联系性,这是体系论的研究重点;4、稳定性;5、功能性。体系论的理论意义在于扩大了人们观察国际关系的视野。
两极稳定论  沃尔兹认为,在两极世界中,主要国家对其相对权力地位估计错误的可能性较低,不确定的潜在威胁较少,大国精力集中,所以因判断失误而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较小。各极能力较强,减少了其他行为体对大国的危害。
两枝世界政治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的极大兴趣.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罗斯诺教授认为,在冷战后时期,一体化与分散化、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继承与变革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三大基本矛盾。冷战结束使国际关系从“两极”向“两枝”格局过渡,所谓“两枝格局”即“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格局。但罗斯诺认为,两者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在国际政治中的支配地位日趋削弱,而强调全球相互依存的“多中心国际体系”的地位却日益凸显。罗斯诺的两枝世界政治论不乏犀利的洞见和系统的论证,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众所公认的。美中不足的是,罗斯诺有两处关键的概念建构(“国家中心的世界”和“多中心的世界”;“权威领域”)容易让人产生迷惑。另外,罗斯诺所指的多中心世界政治实际上是结合“美国第一”和“美国的世界领导责任”的全球为中心的政治模式。
多极稳定论  多伊奇和辛格认为多极结构比较稳定,因为体系中有几个主要国家,他们之间互动的机会较多,国家间因此会形成相互交织的利益,从而减少它们之间的敌意,抑制冲突。例如,尽管国家A在某一个问题上与国家B意见不同,但是它需要国家B的支持来处理它与国家C之间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国家A和国家B的共同利益都遭到了国家C的反对。这样,体系本身的灵活性就增大了,形成两大敌对集团的可能就相应地减少了,因而,体系性战争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卡普兰六模式卡普兰认为,国际体系模式是国际政治的“宏观模式”,他运用大系统的基本原理提出国际体系的六个模式,被称为“卡普兰六模式”:模式一:均势体系,指的是二十世纪的均势格局。特点是,为了增强实力,可以与对手进行谈判,反对任何企图在体系那取得优势地位的结盟国或霸权国;对在体系内形成威胁的国家行为者进行限制;允许被打败的国家行为体重新加入体系。
模式二:松散的两级体系,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两级格局。特点是,运作机制是调解性质的,而不是对抗型的;跨国家行为体参与国际体系的运作;核武器的出现带来“核恐怖平衡”。
模式三:紧张的两级模式,指50年代到60年代的冷战格局。是松散的两级体系的继续和强化,趋势是不稳定,出现高度紧张的态势。
模式四:环球体系,指60年代末以后世界格局的多级趋势,相对稳定是其根本特点。
模式五:等级体系,指一种民主型或极霸型的体系,特点是稳定性强。
模式六:单位否决体系,基本特点是,联合国的作用将得到加强;在这种体系内战争可能发生,但是不会使用核武器;战争的地域和手段受到限制;大国外交出现孤立主义其倾向,结盟的作用弱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9-11-23 10:29:4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啦谢谢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2-5 16:40:31 | 只看该作者
xiexie 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12-7 23:29:3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4-14 15:38:17 | 只看该作者
xiexi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4-14 15:38:33 | 只看该作者
复制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4-14 15:38:55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好好研究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4-14 15:39:1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好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4-14 15:39:37 | 只看该作者
再dddddddd一个啊!!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9-10 19:59:03 | 只看该作者
好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8 17:18 , Processed in 1.7343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