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49|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国际关系理论10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31 17:4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际准则是各个国际行为主体在实施其对外行为,处理其对外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它或者是由国家间,国际组织内或其他国际行为主体间的规章,协议,宣言等形式明确表示出来,或者以各行为主体的普遍共识或在实践中自觉贯彻的形式而存在。 国际准则也可说是指各类行为主体有形或无形的普遍共识,认可和自觉遵循的规章和原则。有形表现为协议,宣言,声明和条约;无形表现为默契,主要来源于习惯,多属道德规范。国际准则属于长期适用和被普遍承认的原则,既是行为主体间权利和义务关系以及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为主体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它与国际法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人权理论 (1)国际社会中,一方面,国家应当相互尊重独立,这是国家主权和不干涉的基本价值;另一方面,国际关系不仅涉及国家,而且涉及个人,不管他们是哪个国家的公民,他们都拥有人权。(2)在不干涉权利和人权之间有时会有冲突,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这些价值中哪些应当有优先权?如果人权在一国内部受到大规模侵害,能否有一种人道主义干预?国际社会学派对这些问题主要作出了两种回答:一是多元主义的回答,它强调国家主权的重要性,认为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授予了主权国家,个人仅有他们自己国家所给予的权利。因此,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原则总是第一位的,国家无权因人道理由干涉他国。二是社会连带主义的回答,强调作为国际社会根本成员的个人的重要性,认为国家既有权利也有义务进行干预,以便缓和人类不幸的极端情况。 “这是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如果某个国家因其所作所为而激起人类良知的义愤,局外人即有责任作出反应。”应当指出,近年来西方国家宣称的“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等论调与国际社会学派的这种人道主义干涉理论有密切的理论渊源。
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国际体系: ▲权力 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施加的影响的能力。 其影响因素为:①领土与地缘因素。领土大小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对国家的权力有重要影响。大过通常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军事的回旋余地,而小国则往往很难承受外来的打击。地理位置对一些国家来说是永久的有利条件。②人口因素。世界上人口存在很大差距。其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较大规模的人口可以给一个国家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发展经济,并且会提供一个广大的市场,更要的是人口可以使一个国家很容易的部署一支百万人军队。当然人口多亦是一种负担。人口少的国家未必就少。很多发达国家人口并不多,但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受到较高教育的人口,再加上实行某种“全民皆兵”。也可以有较强的国力。③自然资源。原料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至关重要的资源。资源丰富的富国与资源配发的国家要保险得多。当然近年来,伴随着信息化核心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在下降。④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对于一个国家的权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国家经济力量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的国家能够征集并维持一个有效的和精良的军队。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国家经济能力的增长未必会对直接导致其权力的增长。在国际政治的竞争中,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国家权力的意义,主要不在于绝对数字的增长而在于相对其他国家或是性爱能够对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⑤军事能力。军事能力无疑是国家权力中最主要的因素。在和平时代,军事能力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威慑侵略或是影响其他行为体的行为,最终的保证就是军事军事能力的存在。当然影响国家权力的还有更重要的触及不到的因素。国家的政府是否领导有力,是否得力,人民的保健和教育状况是否良好等。外部因素就是国际行为体的互动。
权力论  权力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国内政治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应得惩罚的权力、报偿的权力和制约的权力。权力政治论是现实主义流派的核心学说,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摩根索提出:权力意指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于影响和控制的能力。在国际关系领域,权力即指一国在国际舞台上控制他国、影响国际事务的综合能力。国际政治的一切解释都离不开权力,国际政治的本质是为权力而斗争。权力与影响力不同,权力的结果往往是强制性的,而影响力的效应往往是他们自己主动产生的。国际关系中权力存在的根源,在现实主义看来,就是源于个人对权力的追求。权力的存在要有四个条件:1、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着价值和利益的冲突;2、在权力的关系中,一方最终一定会对另一方的要求有所屈服;3、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对另一方的服从所花的代价比不服从所花的代价要小;4、在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被行使者之间的差别越大,双方之间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国家的权力是由国家的实力决定的。权力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军事在权力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国家的权力作用受到限制主要体现在:1、权力的应用必须和国家利益相吻合;2、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最重要因素是这个国家权力因素中的外交因素。外交的权力发挥不好会影响国家权力;3、国家的权力受到名誉和道德的限制。权力政治论对西方的外交政策,特别是美国的对外政策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在外交实践中的运用也最为充分。
▲软权力论1990年,约瑟夫•奈最早地在学术界系统地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其基本内容是:1、冷战后各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世界,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世界权力的变革和权力性质的变化;2、软权力一般被界定为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价值标准,尤指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体制;西方文明,指文化、宗教等影响。3、软权力是相对于硬权力而言的,软权力是合作型权力,而硬权力是对抗型权力。这两种权力并存、同样重要。软权力的源泉主要有:①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②是国际机制的规则与制度。因此,软权力也是一国通过自身的吸引力实现预想目标的能力。4、软权力是硬权力的延伸和补充,两者可以互补。1996年之后,在信息革命的冲击下,软权力的研究重点转为信息时代的软权力的性质和特征。知识经济也为软权力注入新内容。软权力概念的产生是国际关系深刻变动的结果,也是权力性质与范围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拓展深化的结果,它丰富了权力论内涵,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新生点,但它尚不成熟。然而软权力研究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有望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理论学的一个支柱理论。美国主张软权力的目的是:一是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二是推动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我国学者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软权力的研究。
地缘政治理论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源于19世纪后期。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美国历史学家马汉提出“海权论”,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麦金德则提出“陆权论”,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0年代,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被称为“陆权论”的另一派理论。50年代,美国战略学家塞维尔斯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即“空权论”。1973年,美国地理学家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区模式,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两区之间夹有南亚、中东和东南亚3个区,其中南亚是潜在的地缘战略区,中东和东南亚被称为破碎带。1982年,科恩对模式提出修改,指出西欧国家、日本、中国已发展为世界大国,印度、巴西、尼日利亚的作用和地位上升,撒哈拉以南到南非地区则转变为第三个破碎带。地缘政治学是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随着科技的发展、非传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凸显,地缘政治学在国家决策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作为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其影响仍非常深远
﹡均势理论  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均势理论假定,在这种格局下,国家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原因有两个:(1)权力不平衡可能威胁各个国家的安全与自主;(2)不平衡可能带来体系不稳定。因此,只有当主要国家的权力大体均衡的时候,安全才能得到最好的保障。由于国家权力的弱势可能导致侵略,因此防止战争的最佳途径就是防止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取得权力的优势。国家可以通过增加自身势力到达制衡目的(内部均势)。如果自己实力不足,也可以通过结盟的方法实现这一目标。(外部均势)。均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①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情况下,均势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最可靠的手段。均势体系的首要目标是稳定,均势不能消除战争,但均势的破坏肯定会导致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和平是稳定的副产品。②在均势体系下,存在着几个势均力敌的强国。③维持均势的主要手段有分而治之、补偿政策、军备、联盟与反联盟。对均势操纵国而言,为了维持对自己有利的均势,在必要时应与敌人的敌人结成同盟。二战后,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传统的均势体系发生变化,后来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则是对力量均衡的巧妙运用,它抵御了前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维护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均势理论在历史上屡建奇功。依据均势理论创建的维也纳体系曾经维系了欧洲国家近百年的和平。冷战后,世界格局发生转换,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又存在多个地区性强国,世界力量对比出现了严重失衡。在这种新的格局下,均势理论对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均势有几个方面的缺陷:(1)不确定的,因为尚没有绝对可靠的方法测量、评估和比较权力;(2)不真实的,因为国家领导人试图谋取优势以弥补均势的不确定性;(3)不充分的,不能充分说明1648年到1914年的大部分年份里国家关系缓和的原因, 因为该理论不相信当时欧洲的基本统一的认识和一致的道德具有约束作用。
均势指国际关系中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平衡状态。以力量平衡为原则谋求自身利益的政策称为均势政策。研究力量平衡与国际稳定的关系的理论称为均势论,属研究国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稳定的理论。均势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对雅典和斯巴达之间战争的论述,主要指城邦国家之间相对力量的平衡及其对国家之间战争的影响。进入20世纪后,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者开始对均势进行研究,逐步将均势从一种国家对外政策目标提高到国际关系理论,着力研究均势与国际系统稳定的关系。代表作包括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的斗争》、爱德华。古立克的《欧洲传统均势论》等。该理论认为,如果国际系统的主要大国保持基本均衡的实力,并为此采取灵活结盟的手段,以防止其他国家称霸,国际系统就可以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均势的基础是实力,相互对立的国家为增强实力和争夺优势的斗争,往往又会打破业已形成懂得均势。传统均势理论将欧洲一个世纪(1815-1914)的相对和平归功于欧洲均势,认为以英国为均衡国的欧洲大国均势关系是维持和平的根本机制。一战后,均势理论受到理想主义的攻击,集体安全体系被认为是更有利于维持世界和平。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形成了“核恐怖均势”,均势理论再度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地位和作用的加强,欧洲在欧美联盟中独立自主倾向的发展、中国国际作用的加强等因素使两极体系向多极均势过渡。冷战后,多极均势格局日益明显,一些西方国际关系的理论家开始重新讨论传统均势关系的可能、意义和作用。
△均势论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传统理论,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对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也最为显著。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古希腊城邦时期以及古印度时期,均势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就得到广泛应用,到18—19世纪,均势理论在维持国家间力量品格和内阁和国际局势的稳定中发挥了作用。但均势在不同的时期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学者对这一理论褒贬不一。所谓均势即它是一种分析状态,反映国际政治中权力平衡和不均的各种态势转变的各种结果。从纵向分析看,均是可追朔到古希腊时期但罗马帝国建立后,没有任何大国能与之匹敌,军事理论的重要性衰落下来。直到中世纪末期随着欧洲的四分五裂,争霸斗争此起彼伏。均势学说才从消沉中恢复过来,流传开来。到16世纪,均势的范围从意大利北部扩展到整个欧洲。三十年战争后,导致出现一个相对的局面。17世纪下半叶,法荷英三强争雄,进一步发展了欧洲均势局面。乌得勒支条约,第一次把“均势”载入正式条约文件。18,19世纪,英法俄普奥匈五强争霸,都把均势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法国打破了这一稳定的秩序,当法国称霸失败后,欧洲在奥匈首相梅特涅的外交努力下,又恢复了相对均势的格局。从维也纳体系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历史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期。但到18世纪70年代初,工业革命导致了力量失去平衡,维也纳体系破裂。民族主义高涨,超均衡军事力量的出现是欧洲列强的利益分化,又导致了均势状态。20世纪初,列强之间的的冲突开始扩展到去全球范围,均势规模开始到有世界性。当现状被打破后,情爱内阁国试图称霸,其他大国及中小国家则力图限制情爱内阁国称霸的野心。,于是又开始结盟对抗,并且不惜以开战为代价恢复均势。二战后,两极格局也是一种均势状态,这种均势实在美苏为首的国家集团之间的均势。总之纵观西方均势理论的发展是以列强争霸为背景的,特别是当争霸的列强旗鼓相当时,更需要求助于均势,以维持自身利益,继而能克敌制胜,攫取霸权。当今世界仍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联合国还未能和有权威的管理世界事务,放弃均势战略是不可能的。纵观历史,国际社会是在霸权和均势状态交替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均势仍然是稳定国际社会的主要手段之一。均势还会起重要的作用。
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说麦金德认为①世界史是海上霸权与陆上霸权的不断对抗的历史,但陆权比海权重要。随着陆地交通的发展,陆权将越来越占有优势。麦金德将欧亚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其中东欧到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被称为枢纽区或心脏地带。在心脏地带以外,是巨大的内新月形地带,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再向外是外新月形地带,包括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日本。1919年他进一步提出了关于控制心脏地带的著名公式:“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豪斯浩费“生存空间说”豪斯浩费受到了拉采尔和麦金德的影响,提出了“生存空间”理论。他认为,地缘政治学的任务就是为国家有机体争取生存空间提供科学的基础。因为空间决定人类的历史,生存空间是指足以供养一国人口的土地面积和自然资源。伟大的民族必须突破狭小的空间,它“必须冲破过去年代中由于被压制和被支解而形成的生存空间限制。如果整个地区不为最优秀的民族开放,那么这是注定要发生的事情,”因此扩张是具有取得“生存空间”资格的国家的天然权利。国家的疆界也是可以变动的,一个国家可以而且应该争取在自己的周围建立一个居民稀少的缓冲地带,以便与其他强国相隔离。未来世界将由4个泛地区组成:即美国为中心的泛美地区;日本为中心的泛亚地区;苏联为中心的泛俄地区和德国为中心的泛德地区,其中德国居于世界的支配地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1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9-11-23 10:29:3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啦谢谢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1-24 19:48:4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1# zzhuzhen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11-27 14:51:0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12-5 16:15: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12-7 23:30:0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4-14 15:35:08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4-14 15:35: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4-14 15:35:2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4-14 15:35:43 | 只看该作者
好人有好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8 16:28 , Processed in 2.0468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