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应该知道的各种情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3 12:5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恋母情结,

又称俄底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人称mama boy).

恋母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被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俄底浦斯挖了双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流。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我们把恋母情结及其变化进行编码,3-6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恋母情结的反映,知识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与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这就是第三恋母情结。为什么恋母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这是因为,恋母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老,因此,个体在长大,而父母意象不长大。相对于个人的年龄,父母意象越来越年轻,恋母情结的对象也越来越年轻。

第三恋母情结有两种特殊形式,分别称为“安提戈涅情结”和“该隐情结”。安提戈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深爱自己的哥哥波吕尼刻斯,哥哥死后,她不顾禁令埋葬了他的尸首,因此被活活地砌在陵墓中自杀而死。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因为嫉妒而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亚伯。兄妹乱伦的主题见于许多神话故事,如中国的伏羲和女娲、埃及的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希腊的宙斯和赫拉。据说,埃及和日本的王室为了维持血统的纯洁而实行兄弟姐妹通婚。这种血缘婚姻是王室的特权,在民间是被禁止的。同胞相残的主题也到处可见,除了希伯来的该隐和亚伯,还有中国的象和舜、埃及的塞特和奥西里斯。另外,宫廷政变也总是伴随着同胞相残。 等待自己结了婚有了孩子,父母意象就被孩子取代了,恋母仿父变成了“恋女仿子”,这就是第四恋母情结。恋女情结也称“李尔王情结”。父亲偏爱女儿,母亲偏爱儿子,是普遍现象。“仿子”颠倒一下,变成了“子仿”,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自己的标准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自己这样的人或自己理想中的人。不难看出,第四恋母情结与第一恋母情结是相呼应的。儿子恋母仿父,而母亲恋子,父亲为儿子做示范,希望儿子模仿自己。

  跟第一恋母情结一样,第四恋母情结开始的时候,也是纯洁无瑕的,到了后期便掺杂进了性和暴力的成份。此时,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面对亭亭玉立的女儿,做父亲的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身强力壮的儿子不再对父亲唯唯诺诺,父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对母亲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女儿成了对手,儿子则成了诱惑。于是,第四恋母情结受到压抑,进入第五恋母情结。

  随着第四恋母情结的退场,子女之外的年轻人取代了亲生儿女。子女之外的年轻人范围很广,除了亲生子女都行。有些老人钟爱学生,有些老人喜欢认干儿子,有些老人爱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老人溺爱孙子,经常为了孙子而跟儿子闹矛盾,也是第五恋母情结的表现,因为孙子也是“子女之外的年轻人”。

2恋父情结.

也称“爱烈屈拉情结”。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相传古希腊神话,爱烈屈拉公主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故决心替父报仇与其兄弟最后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弗洛伊德借此来说明儿童性心理的特征。认为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潜意识中有一种取代母亲位置的愿望。特别是到了性器期发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故埋怨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的爱。

这是大家听得最多的“情结”:一个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结果,与母亲的关系疏远不说,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恋也常常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样的女孩总在有意无意寻找父亲式的恋人,但即使找到了,相处也会成为问题,因为恋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内向、娇气、任性,而且往往出现性的阻抗。

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于父亲。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来,成为无可替代的“情圣”,供奉在女孩记忆的深处。因为“他”与特定的时期联系紧密,而那个时期对女孩子来说刻骨铭心,所以无形之中,后来者便始终会让女孩觉得缺少共鸣。

 在童年期失去双亲中的任何一方,都会严重破坏儿童内心的安全感。不安全感导致的最直接反应,是防御心理加重,常常拒绝或者回避一切不确定的因素

  “情结”不等于“爱情”,但是懵懂的女孩分不清,所以,青春期里的特殊情感就变成了“沧海水”或者“巫山云”,令之后的感情黯然失色。正如桑妤所说,她并不是真的想固着在单身的状态里,但是爱情似乎打了结,总也理不顺,更不消说婚姻。要想“破茧而出”,只有先解开情结。

3洛丽塔情结

罗莉/萝莉/罗利/LOLI形容年纪很小,但是外表非常可爱的小女生。每个人的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一般认为是实际年龄或外表在15岁以内(约为初中以下),生理尚未发育或刚开始、且为可爱型的女生。带有喜爱罗莉倾向者称为罗莉控,多数为男性。

  词源:“罗莉”(Loli)一词,源自俄国文学家Vladimir Nabokov(1955)的畅销小说“Lolita”,内容描述一位大学教授爱上一个12岁小女孩的故事;曾改编同名电影《洛丽塔Lolita》(一树梨花压海棠),剧中女孩设定为15岁。此后,凡是带有剧中女主角特质者,就被称为“Loli-ta”或“Loli”,也就是“罗莉”。

  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是由于对朝气蓬勃的生命的饱含向往的爱怜所引发的某种强烈占有欲达到人格扭曲的程度。老男人为了挽回自身逝去的青春,一种惧怕死亡和衰老的特征。洛丽塔原先的“名声”并不好,亨伯特这个男人由于幼年的心理创伤,在中年时被强烈的情结所支配,难以自拔地爱上了少女洛丽塔。

  在今天,“洛丽塔造型”也已成为女人们追逐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多种角色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男人需要在情感中超越年龄对自己的束缚,体验着长辈、哥哥和情人相互混杂的角色。女人通过与比自己年长许多的男性交往,享受着一种永远的依靠与信赖。具有洛丽塔情结的女人乐意“以小博大”,用一种天真,幼稚包裹下的成熟扮演着被支配的主角,从而获得依赖和安全感。

  “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生命之光……”这是《洛丽塔》开头的一句著名独白。一个小说中的人物竟然也能够步步生莲地走下书本、走下银幕,与我们浑然一体,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尚未了解的内心世界。

  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洛丽塔是一个漂亮兼具成熟魅力的性感少女,而如今“洛丽塔”这一形象被赋予全新意义后席卷了整个时尚界。前不久,在广州举行的华南地区春季动漫嘉年华活动上,许多美少女争相上台演绎“洛丽塔公主”,展示自己青春无敌的魅力。众多少女用蕾丝、皱纱做成的服饰,将自己装扮成童话里公主的形象。在繁华商业区,经常见到三五成群、打扮恍如欧洲宫廷公主的女生。她们身上繁多复杂的蕾丝、重重叠叠的荷叶边、华丽的泡泡纱长裙,带有浓厚的古典气息,仿佛是从动漫世界里走出来的人物,在街上引发的“回头率”特别高。

  西方的“洛丽塔”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但是到了东方则变成了成熟女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时光在她们身上仿佛就此停滞倒退,她们渴望永远地被定格在“那一段”美好的年龄。

  也就是说,早年的洛丽塔已经被时尚的东方女性们重新解构组合成了另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形象,直到成为一种“洛丽塔心态”,那就是:对自我的追求和对青春的无限向往……

4斯德哥尔摩情结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与Clark 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经验。以人质为例,如果符合下列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第1,是要你切实感觉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胁,让你感觉到,至于是不是要发生不一定。然后相信这个施暴的人随时会这么做,是毫不犹豫。

  第2,这个施暴的人一定会给你施以小恩小惠,最关键的条件。如在你各种绝望的情况下给你水喝。

  第3,除了他给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让你得到,完全隔离了。

  第4,让你感到无路可逃。

  有了这4个条件下,人们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警方找来心理学家:三个人质为甚么在最后的性命关头都帮匪徒逃命呢?专家深入研究,结论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份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於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参看Capture-bonding(英文)

  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ren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ren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症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5约拿情结

 马斯洛在《人性能达的境界》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最初在他的笔记中称这种情结为“对自身杰出的畏惧”或“躲开自己的最佳天才”。指的是——我们害怕变成在最完美的时刻最完善的条件下,以最大的勇气所能设想的样子。但同时我们又对这种可能非常的追崇。这种对最高成功、对神一样的伟大的可能既追崇又害怕的心理,叫做约那情结或者约那情意综。

  “约拿”是圣经旧约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犹太先知,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他逃跑了,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约拿”是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对于约拿来说,他不愿意成就神的旨意很可能是因为仇恨,这座他要宣布赦免的尼尼微城是毁灭他家族的死敌。

  仇恨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最常发现的阻碍成长的内在原因。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这种情况,一个聪明的青年人,他在学校里成绩很好,但在高考前夜突然生病了,以至于失去了考试的机会。后来他工作了,能力很强,颇得赏识。但是在他马上就要得到一次关键的升迁的时候,他又辞职了……尽管这些事情的发生看似偶然,但深入接触他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发现,他的内心埋藏着对父母未曾宣泄的怨恨。为了潜意识里报复父母的愿望,他下意识地毁掉了自己的前途。其潜在的愿望可以表述如下:“你们休想得到一个成功的儿子,我就是要让你们失望和痛苦!”

  这些内在冲突有时候可以被我们意识到,但大多数时候,它被潜抑在无意识里。人,之所以不可能成为上帝,首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做不到,而是因为害怕。人类从来都不曾真正地想要去实现完美,而是害怕完美。完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脱离大众带来的孤独,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意味着成为上帝或上帝的使者。

  能够战胜“约拿情结”的,惟有广博而深湛的爱。正如约拿最后以对上帝的爱战胜了对尼尼微城的恨一样,如果我们获得了足够的爱——爱自己,爱真理,则我们虽无法完全超脱我们内在的恐惧,仍能以勇气前行。
6 哈姆雷特情结

“to be or not to be。”是哈姆雷特内心深处的苦痛,理想与现实之间尖锐的冲突,使他不得不作出选择:生存意味着毁灭中的生存,毁灭意味着生存中的毁灭。哈姆雷特一再的犹豫,最终,还是选择了拔剑上阵。他的这种“生存还是毁灭”的这种犹豫情结,最后终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哈姆雷特情结的悲剧意义在于:它是将生存还是毁灭这个正常生活环境中一般人不大会认真思考的根本问题,置入一个超越了人生极限的激烈冲突当中,迫于外界的压力迫使自己不得不作出回答。在这里,它已经成为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机遇,显示人类生存的本质特征》悲剧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最终反映了命运的冷酷性和它寄予在偶然性中的必然性。由此观之,哈姆雷特情结的犹豫特性,在根本上反映的是人类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恐惧。

7 水仙情结(自恋情结)

水仙情结是自恋的意思。

  自恋(narcissism)这个词源于有关水仙花(narcissus)的希腊神话——水仙花的故事

  有关那西瑟斯的神话

  Narcissus,河神Cephissus与林间仙女Liriope的儿子。刚出生的时候就被先哲Tiresias附上预言,只要他看不到自己的样子就可以长命百岁。

  Echo是希腊神话中最美丽的女子,她见到Narcissus以后不可遏止的爱上了他,因为他的绝世美貌、玲珑气质和高傲的神情……可惜她被宙斯的妻子赫拉由于嫉妒而夺去了声音,她不能说话,只能重复别人语言的最后三个字。

  她整日跟在Narcissus的身后,听他说话,看他走动,捕捉来自于他的任何气息……她是如此的迷恋于他,以至于忘记了自己是谁,要做什么……Narcissus察觉以后,就问:“谁在这里?”Echo急忙回应:“在这里。”Narcissus有些不耐烦,说:“请你走开。我绝对不会让你占有我。”Echo很着急,但也只能说出三个字:“占有我。”

  Narcissus听到这三个字,顿时不屑的一瞥,高傲的转身,象躲避瘟疫一样匆匆离去……

  Echo悲痛欲绝,后悔自己说出的话,但依然没有办法表白,只有在森林中四处游荡,找寻Narcissus的踪迹。她以泪洗面,终日沉浸在无果的爱情和绵长的相思之中,最后终于香消玉殒,消失在森林……而她的声音则日日在森林中回荡,那只是一种凄清绝望的回音……

  Narcissus漫步到了一处小溪,竟然无意当中看见了自己的倒影。那是怎样一个绝美的男子!Narcissus深深为自己的美貌陶醉,并深深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他用手去抓,水泛出波纹,破坏了自己的影像,他很气恼。又用手去抓,还是没有抓到。最后他几近疯狂,为了和水中美丽无比的自己呆在一起,竟决然扑向水中,溺水而死……

  他不死的灵魂从水中慢慢幻化出一枝清世脱俗的水仙……

  终于应验了先知的预言。Narcissus因为自恋而没有享尽自己的百年寿命。

  “自恋”一词由此诞生。

   ——以上摘自红袖添香,作者飘红

  还有一种说法是众神因为那西索斯的绝情而愤怒,决定让纳西索斯去承受痛苦:爱上别人,却不能以被爱作为回报。于是有一天他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他自己,不可自拔。

  也有这样一个版本:

  纳西索斯有一个双胞胎姐姐,是他最亲的人。因为他们是双胞胎,所以长相非常相似。他们小的时候,他的姐姐死了,这使得他非常伤心,甚至想着也去死。有一天,纳西索斯坐在泉边想他的姐姐。他看到了水中的倒影。但是他不知道他的姐姐和他长相酷似,他也不懂得倒影,于是他以为看到了姐姐。 他非常高兴,就对她说话,可是她却不回答。他更加伤心了,就每天来到泉边,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最后,众神被感动了,并且非常同情他,于是就把他变成一朵花,名字叫水仙。

8辛德瑞拉情结

辛德瑞拉情结---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女性依赖性的形成zt

倡导者对辛德瑞拉情结,给予了这样一个定义:具有根深蒂固的依靠性,不能充分发挥女性的创造性与独立精神。
  
   辛德瑞拉的故事内容:辛德瑞拉是查理·佩罗的童话故事《灰姑娘》中的主人公。父亲死了,她在继母和异母姐妹的虐待下,跟她们共同生活。有一天,王子为了挑选皇后而举办了一个舞会,继母与异母姐妹使出了坏主意不让她出门。她一哭,擅于魔法的老奶奶便出现在她面前,为了让她去参加舞会,老奶奶施展了魔法。在舞会上,王子对她一见钟情,遗憾的是魔法有时间限制,到了午夜便露山了破绽。不过王子发现了她落下的水晶鞋,以此为线索派人去找,终于找到了她,王子便同她结了婚,结局是个大团圆。可是这个大团圆的结局,并不是灰姑娘自己争取来的。她只不过是一个劲儿地忍耐,期待着有谁能从困境中她解救出来。
  
   辛德瑞拉情结,就是灰姑娘的姿态和青年期女性无意识的依存欲求的—个今复合体。想自立、可是又害怕自立,这是一种矛盾心理,如果是处于青年期,不少男女会有这种体验,在青年期的女性中,特别是在学历较高的女性中,是屡见不鲜的。虽然她们在经济上、精神上有自立的能力,可是在很多事情上仍表现犹豫,不过成了家庭主妇以后,由于有自立的欲求,她们对百分之百地依赖丈夫是不满的。一方面想要置于丈夫的庇护之下,另一方面又追求着自主与自由,这种进退维谷的心情,就是这种情绪给女性带来的烦恼。
  
   教育由爸爸,出主意由妈妈,产生这种情结的背景,可以从父亲和女儿、母亲和女儿,这种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与父和母的夫妻关系上去考虑。父亲不满于自己的夫妻父系,与其改善这种关系,莫如把女儿视为自己理想的女性形象,想在这方面多花些精力。母亲对这种父女关系不满,可是不露其声色,只是采取表面上应付的对策。在父母的这种基本态度的左右之下,女儿既不能断绝对母亲的依赖,又向着父亲的理想形象上发展,只不过是以这样一种不端正的态度来满足自己的依存欲求。当进入自立阶段的时候,平常劝其自立的父亲,则在其周围加以阻止。而母亲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无心在女儿的自立上助其一臂之力。其结局,女儿的依存欲求,非但没有得到满足,而且自立也成为泡影,高不成、低不就地将其推向社会。不能断绝对男性的依赖,又不能完全自立的女性,便内此而生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9-10-30 20:18:14 | 只看该作者
兰州用情太深,流泪太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0-30 21:07:52 | 只看该作者
lz不哭,曾哥看到都要流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10-30 21:13:10 | 只看该作者
无论如何,记住那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10-30 21:15:17 | 只看该作者
lz不哭,山口山游戏协会免费赠送你一个账号,当然是零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6 01:2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