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制物价上涨不能只盯价格 体制扭曲致房价疯涨
--------------------------------------------------------------------------------
2008-01-15 07:28 来源:南方都市报
近日,国务院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的精神是治乱世用重典,加大了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了对行业协会的价格违法行为处罚,同时具体细化了哄抬价格的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明确规定通过恶意囤积以及利用其他手段推动价格过高上涨的行为属于哄抬价格。
政府选择于此时修订《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目的显而易见。自前年下半年以来,物价开始加速上涨,通货膨胀倾向明显,尤其是涉及基本民生的各种商品,如住房、食品、燃料等价格连续大幅度上涨,已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构成相当大压力。
当此之际,政府当然无法袖手旁观。各地政府很自然地利用其所掌握的权力,出台价格干预措施,控制价格上涨。比如,兰州市政府面对拉面价格快速上涨的局面,出台价格管制措施,规定拉面的最高限价。国务院在上周也宣布,根据《价格法》的规定,近期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生活必需品生产企业实行提价申报,达到一定规模的生活必需品批发、零售企业实行调价备案制度。
但是,这种价格干预行为未必能够有效地抑制价格的快速上涨。因为政府的价格干预措施只能控制商品和服务的名义价格,而无法控制实际价格。地方政府可以临时为拉面规定最高限价,但这样做可能会使诚实的商家蒙受损失,被迫关门;其他商家为了应付高企的成本,则不得不采取回避办法,比如减少面量、肉量,或者降低服务品质。
为了让价格管制措施达到所设想的目标,政府必须出台更多干预措施,这是政府在任一领域进行干预的必然逻辑。此次修订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就赋予了各级政府、尤其是价格主管部门以更大权力,对企业的定价活动进行控制、干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