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词解释
1紫石英号事件
1949年4月20日, 在我炮兵即将参加发动的渡江战役时发现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快速护卫舰,大战将至,英舰未经允许贸然而来向我靠近,航线直接威胁到了解放军渡江路线, 解放军炮3团7连见警告无效,便对该舰开火射击,炮战中,「紫石英」号指挥台中弹,搁浅于镇江附近江面。震惊中外的中英「紫石英」号事件由此爆发。事件爆发后, 英舰趁谈判时借机逃走。
2“一边倒”政策
为了纪念中国***诞生28周年,1949年6月30日,毛**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毛**在文中明确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方针。 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一边倒”方针的提出,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与新中国的国体相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绝不能因为后来中苏关系的破裂而对它在历史上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以至否定。
3日内瓦会议
为缓和国际局势,根据苏联提议,1954年2月,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定于这年4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有中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与朝鲜和印度支那有关国家一起,讨论缓和这两个地区紧张局势的措施。这对长期被孤立和包围的新中国来说,是一次全面打开外交局面的好机会。
1954年4月24日,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现在瑞士日内瓦国际机场,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登上国际舞台。
日内瓦会议是一次成功的会议。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来说是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的。通过这次会议,印度支那的战火熄灭了,越南北部完全解放,这就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通过这次会议,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安理会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当中新中国的分量。
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抵达莫斯科进行正式访问。1950年1月20日,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也抵达莫斯科,两国政府之间的谈判于2月14日结束。同时签订了: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3.《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并促使中苏两国关系是蜜月期一直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着,并对两国建立永久的颠扑不破的友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79年4月3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一年后即告期满。中国将不同苏联继续延长这一条约的期限。
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如下条款: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其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精神,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其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之迅速实现充分贡献其力量。
缔约国双方保证经过彼此同意与第二次世界战争时期其他同盟国于尽可能的短期内共同取得对日和约的缔结。
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
缔约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
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本条约经双方批准后立即生效,批准书在北京互换。
本条约有效期间为三十年,如在期满前一年未有缔约国任何一方表示愿予废除时则将延长五年,并依此法顺延之。
5基辛格
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 (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国费尔特市。犹太人后裔。1938年移居美国。1943年加入美国籍。1943年至1946年在美国陆军服役。1950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52年获文学硕士、195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至1969年任哈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班执行主任、 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69年至1974年任尼克松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69年至1975年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年至1977年任国务卿。此后在乔治敦大学任客座教授,兼任全国广播公司顾问、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阿斯彭学会高级研究员等职。1982年开办基辛格“国际咨询”公司并担任董事长。1983年任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分析员。1983年至1984年任美国中美洲问题两党全国委员会主席。1986年9月任美印委员会主席。1987年3月任美国—中国协会 两主席之一。2002年11月27日,基辛格被美国总统布什任命为调查“9•11”事件的一个独立委员会的主席,12月14日,基辛格辞去该委员会主席职务。
获1973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1977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1971年7月, 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特使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72年2月陪同尼克松访华,他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的发展, 2002年3月5日,基辛格博士在华盛顿国家记者俱乐部发表演讲,介绍中美建交30年来的历程,并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
6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制造出来的中印东段边界线。1914年3月24日,英国政府出席西姆拉会议的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同西藏当局的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出席西姆拉会议的代表在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出麦克马洪线。这条线画出了不丹以东的印度和中国西藏之间的边界,企图把大约90,000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
对于这条非法的“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7“一边倒”政策
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既倒向苏联一边与它结成同盟的政策。
8中美大使级会谈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在周恩来总理指导下,中美官员于6月5日进行中美对峙中的首次接触,到7月21日共进行6次。在此基础上,1955年8月1日开始举行首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到1970年2月,历时15年,共谈判136次。谈判时间之长、经历之曲折,交锋之激烈,协议之独特,在国际关系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9邓小平外交的28字方针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10中美上海公报
《中美上海公报》简称《上海公报》,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2月访华结束前在上海与中方共同签署发表。
主要内容是:中美两国虽然社会制度和外交政策有着本质区别,但双方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双方声明不应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中方声明:决不做超级大国,并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美国方面声明: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此不提出异议。并表示从台湾撤出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双方表示将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
11迪克西使团
1942年周恩来与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官范宣德、谢伟思、戴维斯等接触,建议去延安看一看。 1943年1月23日,谢伟思向美国政府提出“**军队的价值不容忽视”,“美国应要求国民党解除封锁,并将租借物资分配给共产党”,“应当派代表访问**根据地”。 1944年1月15日,戴维斯将对中国国内事务备忘录,以建议形式递交给史迪威将军,将副本交给了罗斯福总统的助手霍普金斯等人,希望他们能提请总统注意中国局势。 1944年6月,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重庆。与蒋苦斗3天,终于以美国驻中国大后方的B—29远程轰炸机队需要根据地情报为借口,迫使蒋答应美方向延安派遣观察组的要求。
主持人物
史迪威——包瑞德——谢伟思
毛**——叶剑英——杨尚昆
十八集团军参谋部下设立外事机构,负责相关业务。实际上是中央军委外事组。叶剑英领导,杨尚昆任组长,下面设立联络、翻译、研究和行政四个科室。抽调黄华、凌青等后来中国外交的领导人。
中方的原则
要积极主动地协助美军观察组进行工作,“他们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凡属我们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就不要回避,要坦率地、正面地解答,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
“在生活上,我们要热情、周到,给予优待和照顾”;
要“广交朋友,建立友谊”,“既要表现出中国***人的胸怀、气魄,又要不卑不亢,掌握好外交分寸”。
具体活动
1944年8 月15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欢迎美军观察组战友们》的社论,称美军观察组的到来“是中国抗战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谢伟思同毛**一共进行了50余次谈话,并据此撰写了100余份有关延安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报告秘密呈送美国政府。主要将领彭德怀、 叶剑英、林彪、聂荣臻等分别向美军观察组介绍了八路军的发展、序列、部署、军事行动、战略战术等综合情况。参观了由日本战俘组成的“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和359旅的军事学习。
1944年11月7日,赫尔利飞抵延安,形成了以成立联合政府为中心内容的五条协议。10日,毛**与赫尔利分别在协议上签字。但被蒋介石反对后转而劝说毛**接受蒋介石的条件。
1944年12月初毛**委托观察组成员海军上尉希契转交朱德给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上将的信件,配合美国在山东半岛登陆作战。1945年1月9日毛**想绕过赫尔利,直接同罗斯福会面。不久事露,包瑞德被“坚决**” 的耶顿上校取代。4月2日,赫尔利在华盛顿发表反对**的声明。4月4日,美军观察组离开延安。
12万隆会议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 召开亚非会议 (Asian-African conference)。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由于这次会议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这次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五国发起。除了五个发起国之外,参加会议的还有阿富汗、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埃及、埃塞俄比亚、黄金海岸(加纳)、伊朗、伊拉克、日本、约旦、老挝、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尼泊尔、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苏丹、叙利亚、泰国、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国、也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率领。
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经过充分的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项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其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这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十项原则包括了1954年由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
会议共同决议的达成并非一帆风顺。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异常鲜明地表示了中国代表团求同存异的立场,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几十年来,十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一直为妥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如今,万隆精神对指导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