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敬琏:如何让经济在应对危机中彻底转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15 15:1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要让经济在应对危机中彻底转型 着力培育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在危机下,实现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成为转“危”为“机”的重要途径。那么为什么要提出经济转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经济转型?对此,本报日前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大危机往往蕴藏大机遇
    问:在当前全球经济大环境下,为什么要提出我国经济转型?
    吴敬琏:国际金融危机无疑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但大危机下往往蕴藏着大机遇。我们要抓住这次机遇让我国经济彻底转型,实现我们10多年的追求和梦想。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难以独善其身,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步入全球化的进程。由美国次贷危机迅速引爆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不仅是外面这个病造成了我们经济环境上的问题,反观我们自己的金融体系,也有不少问题,所以美国金融危机才会给我们造成这么大的冲击。这个冲击不能小视,不能说只要美国稳住了,我们就没事了。我们经济体系生病的根源是经济发展方式出了问题。
    依靠投资和出口支撑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曾经维持了我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会了用出口来弥补国内需求不足。美国的储蓄率过低,要向其他国家借钱来买其他国家的产品,从物质财富来说,它本身物质资源不够,怎么去借外国的资源呢?东亚国家正是利用了这么一个格局大量出口,也就是等于把我们自己的资源通过出超送给发达国家用,来增加国内需求,维持经济的高速度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短暂繁荣是因为当时我们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就业,而且资源还不是那么紧张。但是随着投资比例的不断提高,投资的效率却越来越低,这严重制约了消费,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消费,最终造成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贫富差距拉大。而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也让出口驱动难以为继。
    一方面要救济,一方面要转型。去年下半年出现的“倒闭潮”,说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而我们却动手晚了,以至于现在有些企业面临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已经没有能力考虑升级和转型。救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波危机过去了,还有下一波会来,或者干脆这一波就挺不过去。因此,无论如何,一方面要救济,要让大多数企业活下来,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进行升级和转型。
  延伸产业链促行业升级
    问: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经济转型?
    吴敬琏:我们需要用“微笑曲线”来演示现代制造业的升级。整个制造业的价值链,就像笑起来的嘴唇的曲线,产前的部分和产后的部分附加值都很高,产中的部分则很低,前端主要是研发设计,后端主要是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升级就是上楼梯,能上几个就上几个,不是把原来的不要了。所以我们应该分析这一企业怎么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产业链全长是什么状态,我们有什么可能性把这个产业链占住,也就是怎么样才能够把“微笑曲线”两端创造的价值也占住。
    另外,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的服务业对实现转型有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中下等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只有40%左右,比印度还要低10个百分点。要改变这种情况,制度环境和法制环境的提升是关键。还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的转移和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各个产业,也是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 邱小敏 )

 新华视频 >>


大阅兵2009


凝聚力量的新起点


发现中国管理模式

10.12《新闻联播》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留言须知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网页 新闻 图片 视频 社区  



 相关报道


吴敬琏:经济学家的良心
吴敬琏: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可以做得更好
吴敬琏:承接美金融资产使中国经济有大量泡沫
吴敬琏开药方:微观措施比宏观政策更重要
吴敬琏:美国金融海啸实质是世界金融体系现危机
吴敬琏撰文: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与出路

 图片精选 >>


   · 日韩第一夫人互喂泡菜
· 又到椰枣成熟时
· “整容小姐”选美比赛


   · 英2岁"神童"智商堪比霍金

· 英国男子蹦极时绳套松开险丧命
· 四川腾中正式签定收购悍马协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5 21:25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