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两年调研发现10多年没有出现新面孔 递交提案9个月后收到央视回复 4位新人先后亮相
"长江后浪推前浪,《新闻联播》接连亮相的新人我感到很满意。"12月9日晚,刚刚看完《新闻联播》的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在电话里对本报记者说。
自12月6日开始,即将迎来30岁生日的《新闻联播》节目接连推出了4位"新人",而就在去年的"两会"上,叶宏明递交提案,建议《新闻联播》注入新鲜血液。
而就在4位新人接连亮相后,央视在其官方网站发表声明表示,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建议力促《新闻联播》此次注入"新鲜血液"。
新人亮相 政协委员称赞“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12月9日晚,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在电话里对本报记者说。事实上,74岁的叶宏明一连4天晚上坐在电视机旁,先后收看了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4位“新人”在《新闻联播》节目中的亮相。
“我很高兴,他们的出现的确让我们有了新鲜感。”谈及新人表现,叶宏明有几分激动,“海霞有招牌式的笑容,其他三个新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这种以老人带新人的方式很可行,也符合人才的培养机制。”
叶宏明这样评价:“长江后浪推前浪,《新闻联播》接连亮相新人可以认为是我国新闻改革的一个突破点。”
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具有国家新闻发言人的性质,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形象。
而对于《新闻联播》节目的“独特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周小普教授这样对本报记者说:“恐怕全世界独此一家。”
酝酿提案 常年不变老面孔已经看了10多年
事实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在去年的“两会”上递交了一个“尖锐”的提案:“推陈出新,优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音员结构。”
在提案里,叶宏明提出:“《新闻联播》的表现形式长期以来比较单一,缺少变化,尤其是几位播音员更是常年不变的老面孔。”
“其实我写这份提案并不是想否定中央电视台取得的成绩,只是专门反映其中的问题。”时隔一年多,叶宏明依然反复强调写提案的本意。
叶宏明调研到的一个事实是,邢质斌已经担任主播工作20多年,罗京已担任主播24年,李修平、王宁等几位主播在岗也超过10年。
叶宏明说,有的主持人选择了在恰当的时候退出主播位置,这就给新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比如赵忠祥。因为同是政协委员,他和赵忠祥是好朋友,合影就有好几张。
递交提案 陶瓷专家用时两年调研
叶宏明递交提案,还遭遇了一些质疑和误解:一个从事陶瓷研究的高级工程师,为什么偏偏要谈论似乎和本行根本不粘边的电视节目?
“我这几十年来,一直有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叶宏明说,“陶瓷研究是一门艺术,电视节目制作也带有艺术性,两者是相通的。”
不过,叶宏明透露,为了写这份提案,他进行了两年的调研工作。他找过浙江和北京的许多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结果发现这个行业的人员也认为《新闻联播》“人员结构过于老化”。
“我接触到了许多年轻人,他们提出应该给年轻人更多机会。”
在确定自己分析的问题有代表性后,叶宏明打消顾虑写下了这份提案,在去年2月份按程序递交了自己的提案。
获得回复 两位新人去年首次亮相
“我的提案很快就有回应,中央电视台也在考虑《新闻联播》培养新主播的工作。”叶宏明委员介绍说,先是去年5月份,他接到了中央电视台一位相关负责人的电话,对方邀请他到北京面谈交流,不过他婉谢了对方的邀请。
去年6月5日,《新闻联播》两位年轻主播康辉和李梓萌第一次亮相。《新闻联播》主播罗京表示:“这算得上是培养新人的一个尝试吧。”
“去年那次新人亮相既是中央电视台本身工作计划的一个步骤,也算是对我提案建议的一个回应。”叶宏明表示。
而叶宏明得到中央电视台书面回复是在去年11月份。他介绍说,回复内容非常详细,央视表示《新闻联播》的确面临着“新老交替”的问题,同时表示培养新主播的工作中央电视台领导已经考虑了几年,也一直在计划之中,并介绍说去年6月5日两位新人亮相是试播,目的在于尝试一套新人培养机制。
12月10日,中央电视台官方网站表示,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各种方式建议《新闻联播》增加主持人新面孔,广大观众也从不同渠道对央视提出类似的建议。中央电视台非常重视这些建议,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让新人亮相。
《新闻联播》此次新人亮相的方式和叶宏明在提案的建议也颇为吻合——建立《新闻联播》新播音员试播制度,每天两位播音员中应有一位新面孔。
文/本报特稿记者廖洪武
新面孔
郭志坚2007年12月9日
海霞2007年12月6日
去年6月和今年12月,4位新人先后亮相
康辉2006年6月5日
李梓萌2006年6月5日
部分老面孔
贺红梅1990年
李修平1989年
王宁1989年
李瑞英1986年
罗京1983年
李娟1978年
注:按首播时间排列 主持人资料来源:央视国际网站
各方观点
变化的不只是主播
“其实《新闻联播》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已经悄然发生了许多改变,不仅仅表现在接连的新人亮相上。”叶宏明印象非常深刻地是,如今他能从《新闻联播》节目听到更多国家领导人原汁原味的“同期声”,感觉非常亲切。
“变化是肯定的!”《新闻联播》主播李修平对本报记者说,“所有的东西都是跟着时代的变化在进步,《新闻联播》也是这样的。我们也和时代有一个接轨,包括新闻内容和我们的服饰,化妆师也建议说,要有一点时尚的影子在里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周小普教授说,十七大之后,《新闻联播》有一个显著变化,头条新闻更多是民生新闻或者深入到农村的报道。除此之外,很多主题报道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无论是内容选取还是报道角度,都更加贴近老百姓。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