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8-6-20 15:11:55
|
只看该作者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背景和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在处理对外关系时采取了“一条线”的对外战略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美国由于长期对外扩张,特别是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中,实力遭到削弱,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而苏联则乘机加紧扩充军备,并依仗其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对外扩张。在双方激烈争夺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为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美国调整对外政策,在亚洲实行收缩战略,打开中美关系大门,谋求从印度支那脱身,以集中力量确保欧洲重点。为推动国际局势朝着有利于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人民的方向不断发展,毛**主席于1973年在会见基辛格时提出,只要目标相同,我们不损害你们,你们也不损害我们,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希望美国跟欧洲和日本加强合作,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这就是联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 “一条线” 战略。
12、1982年9月1-11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二大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 、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我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
这个说法正确 中国***在与各国政党交往中,遵循“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四项基本原则。其中,独立自主原则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基础。中国***充分尊重各国党独立自主的地位及选择本国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完全平等原则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关键。各党不分大小,应该平等相待,任何党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做法强加于其他党。互相尊重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前提。各党应尊重别国党和人民的经验及根据自己的国情、党情所选择的内外政策。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是发展新型党际关系的保证。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应由各国党自己去处理,不允许任何外国政党干预,也不允许利用党际关系干涉别国内政。
13、中欧关系是全面合作性伙伴关系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中国与欧盟建交30周年。经过双方不懈努力,中欧关系取得巨大进展,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欧盟是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5年5月6日,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建立正式关系。1983年11月1日,中国同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关系,实现与欧共体的全面建交。自1983年起,双方每年举行定期政治磋商,并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外长级会晤。
1994年,中欧签署政治对话协议。2002年6月,双方达成新的政治对话协议。1998年1月,中欧领导人在第二届亚欧会议期间举行会晤,决定建立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此后,中欧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强。中欧各级别政治对话与磋商机制不断完善。2001年,双方决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后,双方决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14、现在的中日关系出现了和平友好发展的新转机,但仍有需要认真解决的矛盾和纠纷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胡主席访日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了战略互惠的实际内容,这是最实在的作用。简单地讲,就是双方都给对方积极的评价,日方肯定“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中方也肯定日方“坚持走作为和平国家的道路,通过和平手段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这是第一次以历史性文件的形式,在战略认识上达成一致,正式相互承认,很不容易。这也是双方避免猜忌的基础。
但是,双方在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和东海等问题上的分歧仍依旧。中日走向战略和解与合作的关键,不仅在于能否调整实际利益上的结构性矛盾,而且更是在于能否消除情感与意识上的战略隔阂。具体而言,中国能否接受日本的“普通国家化”?日本能否放弃“挟美制华”政策?这是摆在两国面前的世纪性课题。
15、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发展趋势。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运动的一种基本趋势,这种历史趋势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多极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在多极化趋势出现后,两极格局并没有立即瓦解,但是,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两极对抗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动的时期,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由此,世界的多极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其新的发展进程。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大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向新格局过渡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新旧矛盾并发、诸种力量竞相争夺新格局的主导权。在此过程中,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意图与世界朝多极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形成尖锐矛盾。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展示了转型期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化。
世纪之交的世界,全球化已成为历史潮流。从经济层面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向正在迈向新世纪的人类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全球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是当代世界基本的结构性矛盾的反映。人类社会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辨析题 请回答对与不对,并说明理由
1,人类社会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
2,无产阶级要洞悉国际政治秘密
3,马恩认为,国际关系应该奉行道德与正义准则
4,马恩反对俄国的霸权主义
5,列宁认为其所处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6,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恩国际政治和外交理念的核心
7,国家只是用来镇压和剥削的
8,战争没有正义、非正义之分
9,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理论是斯大林提出的
10,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是斯大林提出来的
11,建国初期中国奉行“一边倒”的方针
12,“一条线”战略是毛**70年代提出来的
13,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出发点
14,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
15,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从邓小平开始的
16,发展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1,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共产主义也一定会实现的,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在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立足于《宣言》同时又分析了1861年英国工人的反战游*示*,他要求各国无产者,反对“为追求罪恶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见并在掠夺战争中洒流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的对外政策”,“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用能用的一切办法反抗它……为这样一种对外政策而进行的斗争,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一部分。
3,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马恩认为强调要以私人间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作为国际间民族关系的准则,但不是简单地以人权的理论来讨论国家主权的问题,而是以人的解放为前提来讨论国际和平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人的全面解放,不消灭阶级对立与压迫,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国际和平。这一国际和平思想显然比康德的国家主权论思想更为深刻。然而,其阶级斗争理论,以及对无产阶级人性的过高估计显然又有很大的理论幻想性,与当今国际社会民族国家间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4,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无产阶级世界观一样,它并不 因为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自发产生。它所反映的各国无产阶级相互关 系的准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指导的。必须对各国无产阶级及其 政党,对广大人民,进行反复教育。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来 进行这种灌输工作。要对一个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行科学的分析,分清精华与糟粕, 分清统治者与人民。只有彻底批判民族沙文主义、民族扩张主义,只有和霸权主义作坚决的 斗争,才能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曾为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大声疾呼。他们毕生都同情和支持波兰的独立和爱尔兰的独立,并且把争取民族独立事业放到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中来考 虑。他们不断批判民族沙文主义、民族扩张主义,特别写了许多著作,批判沙俄的霸权主义, 批判泛斯拉夫主义。
5,这个观点是正确的,20世纪上半期,世界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6,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我们研究国际政治无疑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包括: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殖民地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
7,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国家职能包括:
阶级统治、社会管理
国家实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一经济基础之上,是为巩固和发展其经济基础服务的。国家的职能,是国家实质的表现、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意志和要求。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以对
内职能为主。不同阶级的国家,性质不同,其职能也就不同。
分类:1、对内职能 (1)政治统治职能; (2)社会管理职能。
2、对外职能 (1)保卫职能; (2)交往职能。
8,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所谓正义和非正义都是要看对象的,战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利益集团发生激烈冲突的表现,对一方而言的正义,相对的,就是对另一方而言的非正义。至于战后的宣传不过都是战胜方的一面之辞。因为历史是由战胜者书写的。广义上讲,对战争中大多数人有利的,我们基本可以称其为是正义的
9,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兴起,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产业结构变动和生产及经济效率的提高方面进一步显现出来,国际范围内经济的竞争由增长速度为主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受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是最统一的最集中的经济”、社会主义计划又是“指令性计划”等观念的束缚,战后苏联没有对统得太多、统得太死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没有及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在时代主题开始发生变化、国际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质量和效益竞争的新环境里,苏联经济模式的潜力日渐枯竭,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苏联由攻势转为守势。然而更为严重的是,斯大林仍然坚持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坚持其工业化初期关于不发展大机器工业就不能保证经济独立和资本主义总危机不断加深的理论,并提出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理论。这些教条严重阻碍了苏联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参与国际分工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于是,思想上的僵化和实践中的不改革、不开放,导致苏联经济模式僵化。
10,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资本主义总危机,是斯大林在1928年提出来的一个观点。他在1953年去世前还认为,资本主义总危机进一步加深。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社会主义国家对战后资本主义的深刻变化视而不见,
11,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所有这些都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④自遵义会议后,中国***政治上已日趋成熟,善于...总之,“一边倒”方针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形势相适应的,在历史上曾起到过积极作用。
12,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美国由于长期对外扩张,特别是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中,实力遭到削弱,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而苏联则乘机加紧扩充军备,并依仗其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对外扩张。在双方激烈争夺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为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美国调整对外政策,在亚洲实行收缩战略,打开中美关系大门,谋求从印度支那脱身,以集中力量确保欧洲重点。
(::42::) |
|